1/15最美医生事迹材料通用5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最美医生事迹材料通用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最美医生事迹材料1z,女,1958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1976年高中毕业后作为知青被组织上分派到峰峰矿区青年林场下乡2年,后考入河北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医院工作至今。现任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医师。z大夫从医近30年,曾先后在医院针灸科、内二科和脑科担任临床医师和门诊医师。她为人谦恭低调,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待病人满腔热忱。2016年初,单位组织职工体检时查出肺部有肿块,被确诊为肺癌,后到天津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刘大夫立即回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继续默默无闻的投入到门诊医师工作中,她没有向单位和组织提出任何的照顾要求。当朋友和同事们得知情况后都劝慰她提前退休治病,因为按照年龄明年就可以正式办理退休手续了,跟医院领导和组织上提出来也并不为过,然而刘大夫却说:“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诊病治病是我的职责所在,每天能够见到病人,为他们打开心结,解除病痛,我心里才踏实。虽然自己身体有恙,我有信心战胜它。来医院工作30年,对单位同事们和患者存有2/15一份特殊的情感和眷恋,我有一些信得过我的患者群体,他们需要我,单位也需要我。是党和国家培养我这么多年,使我从一名下乡知青成为一名人人敬仰的高级知识分子,这点病痛不算什么。我要用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去挑战病魔,感染身边人,给所有病人和患者作出榜样,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只要是身体情况允许,我就会多尽自己的一份力,多位社会做一点贡献”。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z大夫对生活、对工作的热爱,传递出一名医务工作者勇于面对病魔、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毅力。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z大夫仍坚持每周一到周五上午到诊室出诊,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悉心为病人诊治。在全省卫生系统大力倡导实践“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的今天,我院z大夫的事迹深深的感动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市中医院党委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向z同志学习,她就是我们的“最美医生”。最美医生事迹材料2用爱心守护母婴平.从医二十多年来,自己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3/15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来抢救病人是常有之事.在工作中,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如果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联系,尽量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宋艳梅用爱的双手托起初生的太阳.她心不离病人,身不离产房,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人文的服务,迎接一个又一个小宝宝的健康诞生.当妇产科医生是她最大的愿望1992年7月,19岁的宋艳梅毕业于泰安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鱼台县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工作,从此,宋艳梅与母婴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医院地处乡镇,条件差,大部分农村人在当时经济条件差,对生孩子这个事不像现在那么重视,交通工具就是地排车,经常出现孩子生在地排车上的现象,大部分还都是发生在冬天,宋艳梅每次在这种情况下都会奉献自己的衣物,确保大人小孩平安,以至于很多病人都像亲戚一样联系相信她.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于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苦练过硬的基本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学习新知识、新技术、4/15新疗法,了解妇产科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为了给自己充电1995年报考了济宁医学院的夜大学习班,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于1997年又被派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一年,学习期间她的勤奋、好学、勤劳、善良得到老师的好评.回来后,开展了剖宫产,子宫切除、宫外孕、卵巢囊肿等手术,打破了该院妇产科手术需转院的历史.于2019年,因工作需要调入鱼台县中医院妇产科工作,2019年被任命为妇产科主任.最美医生事迹材料3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目标,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真心服务赢来良好口碑金平,业务副院长,老百姓更愿叫他金医生,一名普通的医生,平凡,却令人感动.冬天的早晨,湘西北山里的气温显得很低.八点钟金医生便开始查房,他来到病床前,关切地询问着病情,小心的用双手捂热听诊器,仔细地为患者做着体格检查,吸痰,整理治疗管路,调节仪器参数,还为有需要的病人倒水,擦痰,为他们整理衣服,细心盖好被子……细致入微到每一点.11月下旬,在此住院治疗的火连坡中学孙际尧老师看到每天都如此工作的金医生,由衷地说道,金医生对我们体贴入微,把我们当成了亲人啊.是啊,卫生院的每一位病人他都一视同仁,都是那么细致地关心询问,都是那么认认真真的诊查.查完房对病情有了全面了解后,根据病情又及时开具医嘱,5/15然后仔细叮嘱护士认真执行,并且详细记录下患者的病情变化.像这样的一次一次在他的工作中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日复一日,他就这样坚守自己的岗位上.他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但他有一颗为病人做好优质服务的心,一颗善良敬业的心.在火连坡卫生院说起任劳任怨的好榜样,大家都会想到金医生,是因为他为工作总是早.来晚走,勤勤恳恳,上班时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午休时还能看到他劳碌的背影;之所以大家都认可他,是因为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忙与不忙一个样;之所以大家会赞扬他,是因为他对每一个患者都会全心全意,真心服务,细微服务,不管富贵贫贱.以德服人诠释医者职责古人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大医精诚,精与诚不分主次,相辅相成.凡大医者,无不严谨诚爱乐于奉献,凡大医者,无不严谨治学恪守医德.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面对充满疑惑的世界,金医生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正向他在全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宣传大会上所讲,生命之重,重于千金,我们是捍卫生命的守护神;救死扶伤,精诚大医,更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毕生追求的信念.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最美医生事迹材料4在崎岖的山路上,医生xx一走就是40年,从一位年轻姑6/15娘走成了鬓染霜雪的老人。没有名,没有利,是什么支持着xx始终不渝的坚守?“看到病人被治好后,脸上露出欢快和幸福的笑容,我心中就别提多高兴了。”在xx看来,患者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被群众需要就是她最大的幸福。我们赞赏xx的幸福观!她这种朴素的信念,也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本报今天刊发这篇报道,旨在让更多读者了解基层群众需要千千万万个xx;希望有志气的新一代向xx学习,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许多人都追求卓越,可是大部分人注定会平凡一生;有些人安于平凡,却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xx,这位xx省xx市xx区百丈镇仙岩村的医生,就是一个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的人。40年来,在仙岩村,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人们什么时候找她,她就什么时候来。老乡们说:“xx看病,老少一个样,穷富一个样,干净邋遢一个样。”2011年,xx被评为“感动xx10大人物”,得票数第一。“什么时候叫她,她就什么时候来”xx出生在仙岩村。小时候,她曾无数次目睹父老乡亲因缺医少药而被病魔长期折磨,乃至夺去生命的情景。“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让乡亲们走出病痛,走进幸福。”那时的她就暗暗下定决心。1971年,xx19岁。那年,xx县卫生局举办了一期“赤脚医生”培训班,她立即报名参加了。在xx县第一人民医院实7/15习1年后,xx放弃了留在该院当医护人员的机会,毅然回到仙岩村,去实现儿时的梦想。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她办起一家卫生室。这一干就是40年。行走在仙岩村的山路上,xx从一位年轻的姑娘变成了鬓染霜雪的老人。今年初夏的一个傍晚,记者来到山区,走进xx的家。迎出来的xx个子不高,但身板硬朗,脸上挂着和善的微笑。xx家门边放着一块黑板,上面写着:“看病者请打手机1386****693。”趁她去厨房烧水的时候,记者拨打了这个电话。手机里马上传来xx清晰的声音:“喂,我是xx。”明白了记者实地“考察”的用意,xx爽朗地一笑。突然,她的手机又一次响起。接听后,她背起出诊箱,歉意地笑笑说:“有位卧床不起的病人,需要到他家去看……”记者决定,跟她去病人家中采访。此时,山区天色已然全黑。几经辗转,记者随xx来到一栋楼前。只见xx摸着黑,熟门熟路走进大厅,引着我们上了二楼。床上一位老人忙抬身打招呼,眼里泛着如见亲人的兴奋。xx麻利地给他做起了体检。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家庭。两位80多岁的老人带着9岁的孙子留守,子女们在外打工。卧床的周明昌老人患糖尿病多年,下肢坏死溃烂,辗转多家医院,结论都是“除了截肢没有什么办法”。xx听说后主动上门,一面精心管理老8/15人的血糖,一面用针灸、中药薰蒸等方法治疗老人坏死溃烂的右脚。过了1个月,老人下肢的供血明显改善,溃烂面渐渐愈合,两条腿保住了。周明昌对记者述说:“这么些年多亏了阿芳,有时两条腿疼得受不了,什么时候叫她,她就什么时候来,有时一天叫她几趟,甚至凌晨3点、5点叫她,她从来都没有嫌烦过。”说到这里,周明昌哽咽了:“前些时听说要把阿芳调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我当时就流泪了。她要是走了,以后谁来管我们呢?”从周明昌家出来,已经是晚上8点40分,xx叮嘱记者赶紧回去休息。第2天才得知,我们走后,半夜12点和凌晨两点多,xx又紧急处置了两名急性病患者,等她休息时已经凌晨3点了。“要不是阿芳,我们早就……”在仙岩村,不少人家都是几代人被xx全力照看过。xx的邻居杨菊仙含着泪说:“我们一家7口有4个相继得了重病,我们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更感谢阿芳,要不是她,我们早就……”xx区卫生局副局长俞彩萍告诉记者:“xx长期默默无闻地无私付出,村里的许多‘空巢老人’得到她的照顾,使这些老人的儿女们解除了后顾之忧。”第二天晚饭后,xx又要到住在九冬山山腰的杨巧玲老人家去看看。杨巧玲已84岁,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晚7点,记者与xx、百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白洪斌和另一位医生拄上竹杖出发了。黑漆漆的山路没有路灯,左边是黑黝黝的竹阴石影,右侧9/15的谷中流水汩汩。xx不时提醒大家靠里走,因为以前就曾发生过有人跌下去丧命的事。xx说,这里有时会起大雾,陡坡上难辨方向,一天深夜,丈夫骑着摩托带着她险些跌入深谷。听说是xx来了,满头花发的杨巧玲颤巍巍地迎了出来。瘦弱的她一把握住xx的手,xx赶紧让杨巧玲躺下,仔细地测量血压、听诊心脏,末了嘱咐她女儿:“你妈妈这次血压控制不满意,心跳也偏快。我给她调整了药物剂量,你要记得按时给她吃。”说完给杨巧玲端上水,服侍她吃药。“以前半夜犯了心衰,给司机30块钱人家都不愿拉阿芳来,她经常是自己走着来,她还肯和我拉家常。要不是阿芳,十几年前我就早死了!”杨巧玲边向我们叙说边揉着眼睛。从杨巧玲家出来,小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xx指着前方说,“我还要再走几里到九冬山上,去通知几个高血压、糖尿病人明早不要吃饭,去服务中心抽血做体检。”“打个电话不就可以了吗?”记者问。“山区有不少人家没有电话,我必须到他们家去通知。”雨还在下,记者的衣裤与皮鞋都淋湿了。可山道上,xx依然健步如飞——40年来,这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病人的生命大于天”xx常说的一句话:“病人的生命大于天。”第三天,记者本想利用中午采访她一下,她却告诉记者:“吃完饭我要马上去百丈村给一个偏瘫病人扎针灸。”“百丈村不是你的责任范围呀!”记者问。“大家有病先想到你,那是把心都掏给了你,你怎么能够10/15不把心掏给他们呢?分里分外都一样。”xx说。xx当年学针灸,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低成本的治病门路。30多年前,xx市空军疗养院的军医下乡到百丈镇卫生院短期巡诊,她闻听该医疗队的医生会针灸,就跑去虚心学习。专家走后,她边看书,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技艺。几十年来,她一直义务为村民们针灸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