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裝演變認識歐洲文化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瓊柔一.前言人類透過文化的傳播與接觸,相互影響,互相凝融,而呈現多面的歷史價值。正如杜爾賽對文化的定義中說到:「了解文化最有價值的觀念,便是歷史觀念。據此理由,人類性質的強弱必須從行為中去發現,因為一切文明與一切文化,為辨別起見,都可以剖成各類人類活動的範疇。」而人類活動行為中,又以服裝的演變最能突顯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像卡萊爾於一八三六年指出,「我越思考社會的本質,越是驚訝的發現,社會竟是由服飾建構而成。」,服裝具有如此強烈的社會意涵與歷史象徵,自是研究文化的最佳指標。二.古希臘時期我們都知道希臘最古老的服裝是男士的外套(Chlaina)和女士的披肩,都適用方形寬闊,多半帶彩色花樣的棉布剪裁而成的,披戴或圍繞在身上。男士的外套披在左肩上,右肩用針縫合,右肩露出;女士的披肩可圍在身上或扣在臂膀上,並垂至腳前,這種披肩可當作「顯露右腿的披肩」或用繫帶扣縛在裙上,身束腰帶,以免滑落。遠在荷馬時代以前已有一種短緊身襯衣,這是農人、漁夫、手工藝匠工作時穿著的。自紀元前六世紀在內陸流行蔴一種伊奧尼(Ioni)款式的襯衣(Chiton),這是一種起源於近東的草沙長袍,其寬度可用各型款式折疊或披戴自如,變換不同的花樣,以適應瓶畫師作畫的潮流。古典文藝時代晚期,多萊爾(Dori)款式的披肩再度流行,其披戴或折疊方式更為自由。現代控制身材的緊身內衣當時並不普遍,天氣寒冷時祇添加一件長方型棉織的外衣,後面可拉到頭上。年輕人和少年穿的是短裝騎士外套及闊邊平頂氈帽,其他男是頭部的覆蓋物是手工藝匠戴的原形皮帽,尖形毛織便帽,菲利基亞款式的便帽,以及汎希臘時代最受歡迎的寬邊圓頂帽。女來和少婦很少覆蓋髮飾,僅以髮網或面紗,但常常頭戴特撒利款式的草帽,至於鞋類,有木製拖鞋、輕便底鞋或繫帶的高底半筒靴。身體的保養在各時代都非常重視。皮膚經常塗抹脂肪及香膏,頭髮依潮流的款式按時修剪、塗油、梳理及捲縮。男士續鬍鬚以示性格,直至紀元前四世紀,修面替鬚才成為流行時尚;婦女喜愛將頭髮染成金黃色,身體多毛被認為有礙文雅與嬌美,必須剃除。米克時代注重衣服上的裝飾,愛琴時代重視身體的裝飾、髮簪、冠冕、耳環、項鍊、手鐲、戒指、胸針、肩膀的披帶,婦女的首飾以黃金為主,白銀次之,並不鑲嵌玉石。但自世紀前六世紀起,石料雕鑿技藝頗為盛行,雕刻之寶石及刻有凸花之玉石是神話中描繪的精巧藝品。三.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非常古老的服裝配件是腰帶。無論農人、手工藝匠、工人或具有傳統意識的貴族家庭成員,在他們所穿長袍的半身處繫有一條腰帶。最普遍的服裝是寬大的外衣,男女也穿著棉織的襯衣,方形的剪裁,手臂與頸部開口,穿著時從頭部向下啦。元老穿著的短外套,胸前與背後懸有一條寬闊的紫紅色布帶,騎士穿著的短外套有一條狹窄的紫紅色布帶,婦女所穿外套下垂部分比男士的長且寬,摺疊部分較多。家居時不繫腰帶,在公開場合中男女還披一件寬大的方形、講究的長袍,是白色的(參加喪禮時是深色的)。官員、司祭和自由羅馬人的男孩穿著的長袍附有紫色的條帶,長袍約五公尺長,兩公尺寬,狀似弧形,經常披在左肩上,垂至右肩下,纏繞在身上。披戴長袍,需有技巧,如欲折疊出不同的樣式,需要高手的協助,披戴長袍時當顯出莊重和肅穆的儀態。避免任何輕佻的動作,男士旅行時披戴一件自由式的敞衣,或在寒冷與潮濕的天氣穿著一件附有頭巾或便帽的圓形外衣,類似羅馬軍人所披戴的一種外套。鞋的選擇比希臘較為繁多,除有林屐、皮履之外,還有長靴。皇帝時代,羅馬人為表現上流階級的風範,過分重視體態修飾與豪華服裝的衣料,例如精致麻料或絲綢的時髦顏色,昂貴的手套、短襪、雨傘和扇子的奢華配件。羅馬婦女在髮飾方面經常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髮型、髮色與燙髮必須適應時代潮流,必要時還配戴假髮。最初幾乎只有貴族階級才戴印章式的戒指做為裝飾品,但不久其他種類的戒指也成為社交場合的裝飾品,五彩繽紛的金飾、寶石和珍珠亦逐漸成為服裝或身體上配帶的飾物,其款式雖然未必常能迎合人們的嗜好,但價值十分昂貴。四.卡洛琳王朝時期艾哈特在他「查理曼大帝傳」一書中,描寫這位皇帝的服裝說:「他穿的是他祖先法朗克人的服裝,內穿麻沙貼身襯衣和褲子,腿部綁以布帶,足穿皮鞋,冬天胸前背後披以毛皮上衣禦寒,加上一件藍色外套,並常佩帶寶劍。他拒穿外國服裝,只在羅馬時,有一次因教皇哈德盎的意願,兩次遵照皇良──哈德盎的繼承者的意願身著羅馬長衣和羅馬式的鞋。在隆重的慶典中才身著鑲金的莽袍和鑲嵌寶石的鞋,頭戴金飾和寶石鑲嵌的皇冠。日常的穿著與平民並無差異。」因此,查理曼時代的諸侯貴族和自由平民都穿著「古法朗克人」,及日耳曼人的服裝,而兩袖和腰部褲垮上繫有帶子的服裝也流行於阿爾卑斯山南部地區。此外,古代晚期,羅馬和拜占庭的長袍與披肩敞衣是官方和宮廷的服裝。法朗克婦女服裝的基本款式與古典時代晚期大同小異:長袖緊身內衣、襯衣及披肩敞衣。手鐲、古老的裝飾品在查理曼時代仍有人佩帶,因為人們喜歡鮮豔的顏色,所以金黃色的玻璃戒指、鑲嵌寶石或珍珠的戒指和項鍊仍相當流行。服裝的飾品多半是拜占庭式的,不過依照個人喜愛的樣式鑄製而成。邊緣扣針、胸針和腰帶的品質依照身分地位而各異,這些都是服裝上不可或缺的飾品。五.貴族與騎士文化的中世紀十一、十二、十三世紀初葉的十字軍東征是西方對抗強大的東羅馬所發動的攻擊和對抗回教諸侯所進行之戰爭,在世界史中對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而由其所衍伸出之騎士的理想,法文稱為”Courtoisie”,意即「高雅、溫文有禮」。騎士精神在宮廷禮俗中之表現,幾乎代表整個西方社會文化,這種社會文化的要義之一,即所謂善良習俗之行為,亦即自我節制、淳樸、基督教精神的「謙遜」與宮廷高雅的修養。至於其他美德是惻隱之心與樂善號施之風範,高尚的生活情感、樂觀豁達以及在儀態、修飾、服裝方面一連串的禮規,尤其與婦女交往、狩獵、進餐、競技比武時應遵守的規則。騎士階級文化在整個歐洲形成一個外在幾乎完全相同習俗的社會階層。貴族社會中婦女的崇高社會地位、學養、風範及對貴華的意識,影響到服裝款式的精心設計與製作,不論對團體或個人都頗具吸引力,並相當普遍。服裝的款式在一般民眾階層少有改變,不過上流社會中的男士、女士甚至雇用專業化的裁縫師為他們精心設計服裝的款式。服裝的剪裁應適合身材,甚至繫以腰帶,以顯示女是苗條的身段,男女穿著寬敞而精美的麻紗貼身內衣,婦女和女孩加穿帶袖的襯衣,上衣長已至頸部與肩,並可加上一件披肩。重要的是半圓形的外套,披至胸部,為以腰帶和佩帶胸針或飾物。婦女在頭部、額、夾下顎繫以麻紗結帶,女孩則蓬頭散髮並長至肩上。男士雖然佩帶有若戰事的盔甲和武器,但亦顯示出空前絕後的濃厚女性色彩,只有如此方能瞭解,何以在抒情戲劇中的外套和其他服裝與飾品,男女可互相交換穿著和佩帶。騎士身分的男士蓄有捲髮,長及肩,如同女士一般佩帶飾品,例如花冠或鍊條、頭戴英國式飾以孔雀羽毛的長形高帽。服裝的材料華貴高雅,係以羊毛、棉紗或絲綢紡織而成,色彩鮮豔並有精美的手工刺繡。皮衣方面,人們喜愛採用鼬鼠、黑貂、白鼬、松鼠、海豹、栗鼠、花金鼠之皮,並配合十二、十三世紀時的飾品,人們喜戴金銀戒指、腰帶及胸針等。六.城市興起時期自十三世紀封建及騎士階級盛期宣告結束,歐洲步入城市制度時代,也就是市民階級的興起。十四世紀起貴族與城市貴族階級已表現出他們的社會形態,並試圖使之益為華貴。皇室及其生活方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皇室諸侯及女仕的服裝、飾物、髮形、身體保養、態度舉止成為模仿的對象。一三六五年左右男士服裝的款式發生很明顯的變化,在緊接著的數十年內,其變化遠大於女仕服裝的變化,尤其是在款式的精美方面經常花樣百出,此時,男仕穿著上下兩部分的套裝,緊身燕尾夾克加高領,以及插進鞋底的連褲襪,上披棉絮填塞與縫合之短褲,使之顯得貼身雅致。燕尾的長度及袖子的剪裁經常變換。匕首與提包掛在用貴重金屬物精緻的腰帶上。佩帶這種腰帶,長久以來為貴族的特權。深受喜愛的是一件半長和側面伸展到兩肩而分叉的披肩,在德國卻常著帶袖子的長褲。婦女和女孩則穿緊身露出胸頸的套裝,其折疊部分甚至下垂到腳跟,無袖的上衣附帶長裙並鑲毛邊,肩部略開口。此外,婦女還穿短小、無袖而堅硬的胸衣,多半由個別貴重的布料織成並帶金線刺繡飾物,婦女經常圍以頭巾與頸巾或附捲縮帶子的緊貼頭部之軟帽。深具代表性並令人矚目的是所謂「琥珀瑯德」的一種外套式的上衣,來自蘇格蘭「琥珀瑯德」地區的軍人於一三六五年左右將這種上衣帶到法國,婦女穿著此種上衣附加長裙和布袋式或鈴噹形的短袖。服裝著重於形式的剪裁與顏色的搭配,半身採用一種顏色,另半身採用另一種顏色的情形屢見不鮮,尤為重要的是注意顏色的象徵性。因此,約在一四00年左右人們多半喜好黑色和紫色,因為其他顏色太通俗化,而黑色、紫色則較為肅穆高雅,紅色代表炙熱的愛情,藍色代表忠信,黃色和棕色鮮為採用。一種稱為「喳得隆」款式的花樣特別流行於阿爾卑斯北部,服裝鑲邊,袖尾長垂及四面尖角分叉或是鋸齒形並搭配以彩色的布條,小鈴噹式的主要流行於德國。頸部缺口及肩背開口,腰帶及鳥喙形鞋子都搭配以銀色和金黃色小鈴噹。德國民間常說:「有男仕的地方就有鈴噹聲響」。最注重精心設計的是狄雍地方布根地王朝號稱「勇敢者」卡爾公爵宮廷的服裝款式。從這宮廷、法界、英國皇宮,以及從默迪齊男仕的側影透過填胸墊肩及外褂顯出特殊雅致的帥氣。貴族及市民階級無不熱烈起而效尤。棉帽逐漸消失而代以寬大邊緣捲起的氈帽並以長絲帶圍繞其左右,布根地王朝貴婦人的服裝前後貼胸頸部三角開口的剪裁,並穿著一件長裙。尤其令人注目的是頭飾,在款式方面要求不段變換的緊貼頭部的珍奇軟帽,頭巾及各式的帽子。流行較久的是飾以面紗的高昂「雄冠帽」,婦女經常修面整容並將頭髮掩蓋在頭巾下。當然,凡此宮廷服裝均以貴重布料,提花錦緞、絲綢等紡織而成,並飾以刺繡、貂皮、珍珠、寶石金扣。執政當局一再頒佈限制奢華的法令與服裝的規定,以防止過度的浪費並明確劃分階級的區別。這些法令卻鮮為人所遵守或人們往往鑽法律的漏洞。城市富有的人士甚願以奢華的生活格調與錦繡的服裝顯示盛大權勢與財富,如此而顯耀其受人敬重的身價。七.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藝復興通常指十四世紀到十六世紀歐洲的復古運動與其產生的燦爛文化。此時期,西洋人熱中於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民族國家、獨立城邦的興起,與商業的新社會經濟,則是文藝復興的特色。以「文藝復興」時代見稱的歷史演變過程完成於十五及十六世紀,但這種時間的劃分並非絕對。十二至十三世紀轉變期間,在西方世界各地已出現革新的趨勢,十三世紀時這種趨勢已達決定性的階段:例如普洛凡斯及義大利詩歌的昌盛、法國哥德形式語文的興起、亞細西聖方濟各(St.FrancisvonAssisi)的革新運動,以及腓特烈二世(FriedrichⅡ)帝制的復古特徵。尤具決定性特色的是顯示於十四世紀義大利文學中的思想精神,例如但丁(Dante)、佩脫拉克(Petrarca)或薄伽丘(Boccacio)的文學作品,果桑尼(Pisani)的雕刻及喬托(Giotto)的繪畫。但直至十五世紀初期(一四○○年),新的至高整體觀念才得以在義大利實現,自知自覺地反對傳統而發展出一種改變生活的力量。十四世紀人們的生活層面,非常複雜和充滿矛盾,個人自我炫耀及自由行為的新生活體驗,使地主、商人、學者和藝術家在倫理方面產生不可理喻的行為。人們深信其行為在歷史意義中僅具有現世生活的自我目標(而與超然的理想觀念毫無關連)。信仰固然頗能領導個人的思想,然其純粹取決於實際成果及其冀願目的之社會與政治行為。文藝復興的新姿首先出現於義大利的翡冷翠,此地有關藝術結晶的孕育,遠早於歐洲其他地區。十五世紀中葉左右,在歐洲雖然以布龔地服裝為主要潮流,但各地本國及地方性特殊的服裝款式仍舊非常流行。義大利男士穿著一件帶有鈕扣的寬袖緊身短衣、半長摺疊的上衣和外衣、布製或皮製的長襪在鞋裡、寬闊的捲邊帽、鴨舌帽和頭巾均屬常見。義大利女子則以頭巾覆蓋她的頭髮或用帶子裝飾其皇冠形狀的髮辮,以代替布龔地(Burgund)尚存的高大髮飾。十五世紀末葉,在翡冷翠出現一種新的體型理想,與雕塑藝術表現的一樣,成熟女子的嫵媚和男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