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课程编号:020011开设单位:金融系开课教研室:国际金融教研室先修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内容概要:“国际经济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以及由此发生的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由于国际经济具有显著的不同于国内经济的特征,因此国际经济学通常被视为一门孕育于经济学但又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作为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国际经济学同样注重于分析资源配置,但其基本的分析单位是主权国家或者独立的行政区域,所以国际经济学有其特定的视野,分析特定的经济关系。总之,国际经济学必须涉及这样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问题;二是国际间商品和资源的流动问题。在具体内容上,国际经济学最为关注的领域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前者主要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分析国际贸易形态的决定以及贸易利益的产生和这种利益在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分配;后者从货币运动的观点出发,研究国际经济交易的价值转移和平衡问题,探讨国际经济的调整及其相应的调整机制,并讨论如何构建一种合意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制度。从分析方法上看,作为经济学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展,国际经济分析实际上是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综合,因此,经济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技术同样是学好国际经济学的工具。推荐使用教材:《国际经济学教程》黄卫平彭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年《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前言(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是我校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分为18章,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述国际贸易理论,包括第一至五章,系统介绍从古典到现代的主要的贸易理论;第二部分讨论国际贸易政策,包括第六、七、八章,重点分析关税和非关税贸易政策的含义及经济效应;第三部分包括第九、十章,所涉及的内容是资本的国际流动;第四部分讲述国际货币金融理论和制度,主要由第十一至十五章构成,着重介绍有影响的汇率理论和国际收支理论;第五部分内容包含第十六和十七章,讨论开放经济下的内外部均衡和宏观经济政策。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训练其较熟练地运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国际经济问题。(二)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由于本门课程侧重于理论分析,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思维的严谨性,通过一些理论推导方面的练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包括数学工具)有进一步的领会并能加以运用。教学内容上要讲究系统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对国际经济的各个领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有关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对国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比较优势理论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掌握绝对优势原理和相对优势原理的含义和内容;理解机会成本的概念并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进行简单的图形分析。第一节绝对优势原理一、古典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的批判重商主义者视金银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因而一切国际经济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获取金银,对外贸易作为获取金银的重要手段,必须以追求顺差为出发点。所以,重商主义主张利用国家政权干预对外贸易。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1)大卫·休谟指出,在金本位制度下,金银的流入会扩大国内货币供应量,导致国内物价上涨,从而削弱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鼓励商品进口,因此重商主义所追求的贸易顺差在长期内是难以实现的。(2)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歪曲了社会财富的真正含义,实际上,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不是金银货币的存量,而是可供国民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和数量。二、绝对优势原理利用简明的术语,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原理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第二节比较优势原理一、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思想所谓比较优势,指的是一个国家较之其他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商品的生产相对地更有效率。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利。简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二、比较优势原理的数例说明通过假定英、美两国生产和交换小麦、棉布两种商品,用简单的实例论证比较优势原理。三、比较优势原理的假定条件李嘉图模型的假定条件:(1)劳动价值论;(2)2×2模型,即两国生产两种商品;(3)生产要素充分就业;(4)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5)边际成本不变;(6)不存在贸易障碍和交易费用;(7)贸易平衡;(8)静态经济。第三节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一、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引入机会成本后,比较优势原理可以表述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相对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这种商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根据由机会成本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可以给有关国家带来贸易利益。二、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比较优势原理的几何分析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指的是一国在要素充分就业及发挥最佳生产效率条件下可能生产的最大商品产出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在李嘉图模型中,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对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利益进行几何分析。第四节成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一、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递增成本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通常是一条凹向原点的光滑曲线。二、成本递增的贸易模式在成本递增的经济环境中,比较优势原理所揭示的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律依然成立,但其结论有所改变:完全的专业化分工不复存在,国际分工模式表现出非完全分工的特点。第二章贸易均衡理论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均衡分析的有关工具,并应用这些工具分析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贸易利益的分配等问题;了解贸易无差异曲线及提供曲线的推导方法;熟悉贸易条件的涵义及其度量。第一节均衡分析(ⅰ):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一、效用函数与社会无差异曲线效用函数反映的是消费者通过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同其所消费商品的数量组合之间的关系。在二维平面图上,所有能使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水平的轨迹,形成一条消费无差异曲线。将一国所有的个人消费无差异曲线予以综合,就得出该国的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定义为边际商品替代率。二、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分析综合运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确定国际贸易的形态、规模和均衡价格。由于这种分析方法同时涉及2×2模型下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及其相互关系,所以称之为一般均衡。第二节均衡分析(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一、供求曲线通常情况下,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需求量与价格呈减函数关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明供给量是价格的增函数。需求(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是需求(供给)量的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率的比率。二、国际贸易的局部均衡分析在一个2×2经济中,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商品的供求进行局部均衡分析,由此,不仅能决定均衡的国际交换价格和数量,而且可以直观地考察贸易参与国的利益及各自国内利益的分配状况。三、贸易利益的分配(一)消费者和生产者损益:进口国的消费者剩余增加而生产者剩余减少;出口国的情形相反。(二)国家净福利:通过自由贸易,两国福利均获得净增长。第三节提供曲线与贸易条件一、提供曲线的涵义、特点及推导提供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进口商品而愿意提供商品出口的数量。提供曲线最大的特点在于同时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信息。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给出提供曲线一个简明的推导。二、贸易无差异曲线与提供曲线贸易无差异曲线指的是能使一国福利水平保持不变的不同进出口数量组合的轨迹。换言之,同一贸易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两点,尽管意味着不同的贸易水平,但其所代表的福利水平是无差异的。利用贸易无差异曲线,可以给出提供曲线的严格推导。三、均衡分析(ⅲ):提供曲线应用提供曲线,可以使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大为简化: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便是国际贸易的均衡点。四、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国际交换价格,在2×2经济中,一国的贸易条件定义为该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当贸易条件应用于两种以上商品时,通过价格的指数化,贸易条件表示所有出口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指数与所有进口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指数的比率。贸易条件的变化体现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贸易地位的改变。第四节交易成本及多维贸易一、交易成本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的发生,会缩小乃至抵消作为贸易动力的商品价格差异,从而导致贸易规模的缩减,甚至造成比较优势的消失。二、多维国际贸易即使贸易模型扩展到多个国家和多种商品的情形,比较优势仍旧是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全面把握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内容;领会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内容及意义;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涵义;了解有关模型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过程。第一节H-O模型简而言之,H-O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一、H-O模型的说明(一)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二)H-O模型的假定条件:(1)2×2×2模型,即两国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两种商品;(2)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3)两国技术系数相同;(4)两国同种商品的要素密集性相同。李嘉图模型的一些假定亦适用于H-O模型。(三)H-O理论的简单推理二、H-O理论的数学证明借助于假定条件,利用代数运算,可以证明H-O模型。三、不同技术系数下的H-O模型(一)生产函数与等产量曲线(二)H-O理论的证明:勒纳图*四、H-O模型的约翰逊图解两个重要结论:(1)要素密集度是要素相对价格的单调递增函数,即劳动相对价格上升时,资本密集度提高;(2)商品相对价格是要素相对价格的单调递增函数,即劳动相对价格上升时,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上涨。第二节国际贸易对短期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一、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边际产品与产品价格的乘积。二、国际贸易与要素收入分配在短期内,随着自由贸易的开展,出口产业固定要素的报酬增加,实际收入改善,进口竞争产业固定要素的报酬下降,实际收入恶化;流动要素的收入变化是不确定的,取决于要素供给者的消费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第三节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一、定理的含义在2×2×2经济中,如果满足H-O模型所设立的一系列假定条件,则无论要素供给者的消费偏好如何,自由贸易倾向于提高价格上升产业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价格下跌产业所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入。*二、定理的数学证明第四节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定理的含义在2×2×2经济中,如果满足H-O模型所设立的假定条件,则自由贸易不仅使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使要素价格均等化。即:不论两国生产要素的供求模式如何,作为自由贸易的结果,两国劳动获得相同的工资率,两国资本获得相同的利息率。二、定理的证明(一)艾奇沃斯盒状图(二)要素相对价格均等(三)工资率及利率均等三、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的替代性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