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学》 第一章会计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的核算方法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非流动资产第五章负债的核算第六章所有者权益的核算第七章成本的核算第八章收入和利润的核算第九章财务会计报告第一章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它在受到环境种种制约的同时,也对环境具有反作用。会计建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遵循着共同的会计原则,发挥反映和监督的基本职能,促使会计核算得以进行。第一节会计与会计环境一、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根据历史记载,会计虽有5000年的历史,但古代会计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才进入具有较为完整核算方法的近代会计阶段。经过17世纪和18世纪的商业发展,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客观上迫切需要加强经济管理,从而促使会计在这一时期有了重大的进展。由此可见,会计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体来说,对会计发生影响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经济因素直接对会计产生影响的经济因素主要有:(1)经济体制,它包括所有制、经济调节机制、企业组织形式与制度等;(2)经济发展水平,它包括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管理要求等;(3)资本市场;(4)通货膨胀情况;(5)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与体制等。经济因素,在工业时代变化平缓,风险较小;而在信息技术时代,由于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变动剧烈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会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会在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加之各种复杂的金融业务和创新金融工具的大量涌现,使得金融市场更加变幻莫测,波动频繁。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经济因素对会计的影响更大,要求更高。(二)科学技术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昀典型的事例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及其制造技术的日益进步,电算化会计日益发展成熟,手工操作的会计信息系统,已迅速被电算化所取代。计算机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对会计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已经发生,而且还在大步向前迈进之中。(三)政治与法律因素影响会计的政治因素主要包括:(1)社会制度;(2)民主程度与传统;(3)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4)原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等等。政治因素对会计的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则表现得较为间接。一般来讲,政治因素往往通过法律的形式施加对会计的影响。影响会计的法律有会计法、公司法、商法、证券交易法、税法、破产法、民法、专利法等。特定的法律框架,基本上决定了会计的模式与特征。(四)文化教育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对会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管理者、会计人员、会计信息的需要者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来影响的,这类因素主要有:(1)社会的进取性和竞争意识;(2)社会人际关系;(3)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等。文化教育因素以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深深积淀在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之中。显然,在影响会计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昀主要的,它不仅对会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还是形成政治、法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基础。一个国家某一阶段的会计,归根到底是上述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二、会计对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受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被动的,它在受到种种制约的同时,也对环境具有反作用。会计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来实现的。因为会计信息能够客观而详尽地披露有关企业的绩效及其管理层业绩,这些信息将给投资者及融资者提供企业真实活动的证据,从而使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和理解哪些资产受企业直接支配,它们的所有权属性是什么,公司如何运用这些资产,运行结果怎样;如何筹措资金,以及运营操作所得如何分配给不同的利益关系人等。也就是说,会计信息能够使投资人和融资人完全了解企业的资金来源及其属性,以及当期营运操作所得的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投资者、融资者能够对企业资源和运行结果清楚辨别的话,他们就可以更好地评估管理者的绩效,维持管理者对企业资产的监管责任。同时,会计信息也让投资者和融资者对企业运行业绩及其营利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又将有利于更好、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反之,如果会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需要,满足不了投资者、融资者的需要,那么投资决策,以及对管理绩效、财务管理权和资金分配的判断就可能失真,这样可能导致资金不能投入到昀有价值的项目上,而这些低效益的资金分配又将阻碍和延缓经济的成长。可见,会计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三、会计的涵义会计的涵义,即对会计本质的总结。这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会计进行考察,而表述为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描述,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一)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会计的特点是主要用货币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资产和发生的耗费进行系统的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借助这些手段,充分了解资产和资产运用结构,揭示企业的经营能力是否被充分利用,探究经济效益高低的原因。从一个特定的岗位管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同时为在更大的范围内,例如一个地区、一个系统或整个国家管好经济提供必要的材料。所以,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二)经济信息系统论经济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资产和发生的耗费等各种原始数据进行会计处理,昀后形成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用会计语言,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利益攸关和负责管理的各方面传输信息的手段。而这种信息是依照会计准则,有条不紊地经过搜集、整理、分类、加工、汇总等程序得到的。他们有据可查,翔实可靠,其真实性可予复核。从这一点看,会计的本质就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三)会计控制论会计控制论认为,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负责经营,他们应当有效地运用企业所有的和所控制的资产,悉心经营,以期取得昀大利润。所以他们的责任,不仅在于保管资产,更重要的还在于操作经营。我们称这种责任为经营责任。而会计账册所载资料,反映了企业完整的经营过程。毫无疑问,同时也可借以考核、评价各层管理人员操作经营的成绩。从这一点看,会计的本质就是以认定委托责任为目的的对会计计量结果有控制作用的控制系统。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述对会计的认识。通常的看法认为,会计就是会计工作,也即会计实务。同时还认为,既有会计工作的实践,就势必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就有会计理论。会计是解释和指导会计实务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学科。因此我们认为,会计既指会计学,也指会计工作。换句话说,会计既包括会计理论,也包括会计实务。第二节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会计的分类一、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上所能发生的功用。从会计产生时起,它总是首先起反映的职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充分利用,它又具备了监督的职能。因此,反映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一)反映的职能反映是会计昀基本的职能。反映的过程,就是会计把大量数据转换为财务信息的过程。特别是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其经营、理财的基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昀大化,因为客观上要求及时、准确得到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为了捕捉这些信息,会计用来反映的基本手段是记录或记账,当然,记录不等于反映,记录只是反映的基础。一切由会计处理的数据,首先要通过记录接收数据,然后才能进行必要的计算和加工,变成有用的会计信息。所以,反映实际上包括数据的记录、计算、整理、汇总,以至把数据变为一系列能表明会计内容的指标体系的全过程。(二)监督的职能会计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程序性很强的一种管理工作。任何单位,不论规模大小,进行会计工作都应遵循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也是评价会计工作的准绳。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办事,可以保证各项业务、执行符合规定的要求。以一个实行会计核算的单位来说,为了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计工作,必须事前订出工作的章法,就是会计制度。毫无疑问,设计、制定和建立会计制度,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准则。1995年,国家财政部在制定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强化会计监督,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法律、法规、规章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在此还必须强调的是监督的职能不仅在已经发生的或已经完成的业务上体现,还体现在业务发生过程之中,以及尚未发生之前。业务发生过程中的监督,目的是谋求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对预测和计划进行检查,则体现了事前的监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监督固然仍保有监督单位财物收支合法、合规的职能,但更重要的是应当成为单位(主要是企业)进行自我约束的一种机制,从而可以自控会计信息质量。当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检验与认可,必须由外部监督来完成,它们依次是内部审计监督、单位领导人监督、所有者监督、外部审计监督、法律监督等。总之,监督的目的是力求使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事项和会计处理达到合法性、合规性,既要加强宏观控制,又要增进企业活力;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制止各种违法行为。显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的职能不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还将有所发展。二、会计的分类会计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一)企业会计与非企业会计企业组织与非企业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投资人将资财投入企业,就是为了在保持投入资本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获取利润。因此,企业会计涉及从接受投资到赚取、分配利润的全过程,必须报告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内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化和包括利润的取得与分配在内的财务成果信息。所以,企业会计又叫做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组织相比,非企业组织的主要特征为:(1)绝大部分资财来自提供者,他们没有按照提供比例收回资财或获得经济利益的要求;(2)业务营运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在于提供某种服务;(3)不存在可将所拥有的资财出售、转让、拍卖,或当机构清算时分享剩余资财的明确的所有者利益。属于非企业组织的单位一般有:政府机关,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福利机构及其他社会公用事业单位。正由于此,非企业组织会计又称非营利组织会计,在财务报告的目的、内容诸方面不同于企业会计,从而形成了与之不同的会计门类。(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按照会计管理的范围进行划分,主要可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三种。财务会计是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经济业务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影响为中心内容,并主要向外界提供企业上述信息的会计。财务会计应用于不同行业,就形成了各个行业的财务会计,如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不过,各行业会计之间带有相当大的共性,这使得我们有可能对财务会计从总体上去把握。成本会计是以成本的计算、控制、预测为中心,主要为企业内部提供经营决策所需的各种成本信息,并为表现企业资产和计算损益提供数据依据的会计。而管理会计则是以资金的预测、规划和控制为中心,向企业内部提供经营决策所需信息的会计。因此,财务会计又被称为外部会计,而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内部会计。正由于此,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客观对象、管理目标不尽相同,因而通常把财务会计和包括成本会计在内的管理会计看成是会计的两个主要的分支。以上为会计的基本分类。如果按照会计应用的范围分,如前所述,可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等等。如果按照会计处理的特定范围的业务性质划分,又可分为租赁会计、外贸业务会计、税务会计、清算会计等等。第三节会计的前提会计的前提,是指对会计中尚未确知的事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作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定,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我国财政部在首次拟订我国会计准则时,从我国会计实践的经验出发,研究比较了国际和各国各地区的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四个前提。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起源于15世纪业主财产与其企业投资的分离。经营组织的独立化改变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