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节失业理论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第一节失业理论一、失业的定义二、失业的衡量三、失业的类型四、失业带来的经济影响一、失业的定义失业:“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现代经济学词典》失业者:凡在劳动年龄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二、失业的衡量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总数)×100%失业人口: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失业人口总量为2480万人,其中15-65岁失业人口为2475万人。在全部失业人口中,男性占53.05%,女性占46.95%。三、失业的类型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自然失业的类型(一)自然失业: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在任何形态的市场经济中都必然存在。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1、摩擦性失业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原因引起总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使劳动力在知识、技能、年龄、性别、区域分布等方面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的需要,出现劳动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通常称为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需求不足的失业):由于总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业。一般表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故称周期性失业。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是造成这种周期性失业的根源,因而也称为非自愿失业(凯恩斯)总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生产↓,劳动的需求↓,失业↑;西方经济学认为,只有消除了需求不足的失业,没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国民经济才算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导致总需求不足的原因消费需求:国民收入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即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水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的人(边际劳动生产率为0),即“有职无工”的人。或者“停薪留职”——“减员增效”。例如某个经济系统中有3000万工人,如果减少60万人之后,总产值并不减少,则经济中存在着2%的隐蔽性失业。四、失业带来的经济影响对于个人而言:自愿失业,则会带来闲暇的享受非自愿失业,则失业导致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对于社会而言: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带来财政负担加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实际国民收入下降(失业↑,国民收入↓)奥肯定理: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统计规律。其基本内容: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3%;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则实际国民收入增加3%。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自然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关系一般为1:0.76。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一、货币与货币理论二、通货膨胀及其分类三、通货膨胀理论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一、货币与货币理论(一)货币的定义及其职能货币的定义是指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物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弗里德曼货币的职能交换媒介(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计账单位(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贮藏手段(作为保存财富的方式)支付手段(价值转移、产权交易)(二)货币种类与分类货币的种类(通货+存款)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由法律规定了其地位的法偿货币。纸币的价值取决于其购买力。铸币:小额币制的辅币,一般由金属铸造。银行货币(信用货币):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存款货币)准货币(近似货币):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货币替代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东西,如信用卡。货币的分类:狭义的货币与广义的货币货币的分类:M0=现金(通货)M1=M0+活期存款M2=M1+小额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储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商业银行之间的准备金贷款)M3=M2+长期大额储蓄(10万元以上)+准货币经济分析中的货币供给量一般指狭义的货币M1,有时使用M2或更广义的货币M3。所以,一个社会的货币供给就是指通货、活期存款以及政府、厂商和居民在商业银行的其它存款之和。(三)货币制度的演变不同的货币制度有不同的货币基础与计算单位(货币的本位),历史上各国曾经实行的货币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即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用一定数量的黄金来表示。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银本位制:即一个国家的货币单位用一定数量的白银来表示。银币本位制、银汇兑本位制复本位制:同时规定黄金和白银作为本位货币。不兑现本位:即不把贵金属作为货币单位的基础,而是以纸币为基本货币单位,这种纸币由法律决定其地位,称为法偿货币。在金属本位制下一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是不兑现本位制,即纸币制度下的产物——纸币过量发行的结果,现实流通中的货币大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格雷欣定律:“劣币驱逐良币”16世纪,由英国银行家T·格雷欣提出。基本内容:实际价值不同的金属货币具有同等法偿能力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然退出流通,被作为窖藏,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必然充斥于流通之中。在纸币制度中,面值相同而实际购买力不同的货币也有这种现象。以2004年欧元~美元汇率变化为例目前,欧元↑,美元↓(1:0.83→1:1.32)导致美元的流通量及流通速度大幅提高结果:美元→欧元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基本观点: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数量↑,货币价值↓二、通货膨胀及其分类1、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Inflation):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通货膨胀率)物价指数(priceindex):表明某些商品的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衡量任何一个既定年份相对于共同基期的价格水平)物价指数=一般而言,物价指数不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数,而是加权平均数,即根据某种商品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其价格的加权数的大小。分类: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通货膨胀已成为一种世界现象,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0100%tttPqPq通货膨胀及其相关知识一般当物价水平出现6个月以上的持续上涨时,就被看作是“通货膨胀”;反之,当物价水平出现6个月以上的持续下降时,就被看作是“通货紧缩”利息率不仅是金融市场的调节者,而且还通过影响投资和储蓄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状态。3、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爬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10%)。加速的通货膨胀(奔驰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较高而且还在加剧(10%~100%)。恶性通货膨胀(超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非常高而且完全失去了控制,最终会引起金融体系完全崩溃、经济系统崩溃,以至于政权的更迭(>100%)。隐蔽的通货膨胀(受抑制的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或配给制,通货膨胀并没有发生。一般发生在计划经济国家。通货膨胀的分类(2)按照相对价格变动的程度平衡的通货膨胀: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3)按照人们的可预期程度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三、通货膨胀理论目的:解释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得到的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由于总需求增长过度,超过了产品的增长速度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因而又被解释为——“货币数量相对于产品数量过多”、“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过度的总需求是如何造成的呢?I)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实际因素导致的总需求过度消费需求膨胀、投资需求膨胀、政府需求膨胀—总需求过度II)货币主义的解释:货币过量发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POYASAD0AD1AD2总需求↑,国民收入↑或→,价格水平↑(一)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理论I)凯恩斯主义的解释:实际因素导致的总需求过度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此时,如果总需求仍然增加,就会由于过度总需求的存在而引起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缺口——实际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即使没有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当总需求增加后,总供给的增加并不能迅速满足总需求的增加,产生暂时的供给短缺,价格水平上升,同样会发生通货膨胀。II)货币主义的解释:货币过量发行(供给过快)——货币供给↑,货币量↑,总需求↑↑,产品数量↑,通货膨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了产量增加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所配给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发展的就愈快。四、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当通货膨胀率较为稳定,人们可以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很小。因为在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不变。当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很大,将影响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通货膨胀会对收入、分配、就业和产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有利”影响有利于雇主,从而增加利润,刺激投资增加政府税收,从而增加公共支出,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储蓄与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繁荣。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通货膨胀会降低那些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们的实际收入,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扭曲价格信号,无法正常反映市场的供求状态,使得价格机制失效破坏正常经济秩序,使投资风险增大,从而导致经济混乱、社会动荡通货膨胀引起的紧缩政策会抑制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贬值不利于国际贸易第三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出现三、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短期菲利浦斯曲线长期菲利浦斯曲线四、供给学派的观点及其政策主张拉弗曲线一、凯恩斯的观点基本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即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即在发生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适用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的情况,但并不符合二战后各国出现的“滞涨”情况。二、菲利浦斯曲线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表示失业率和名义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虑反方向变动。当失业率较低时,名义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名义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较低,甚至是负数;当失业率为6%~7%时,名义工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为0。在经济繁荣阶段,总需求增加,经济活动增加、经济规模扩大,产品价格提高,劳动需求增加,就业增加,失业率降低;同时,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工人工资上涨,从而通货膨胀率提高反之,经济衰退,失业率提高,而通货膨胀率下降。理论解释:通货膨胀↑,实际工资↓,成本↓,利润↑,生产规模↑,劳动需求↑,失业率↓OΔW失业率菲利浦斯曲线6%-7%菲利浦斯曲线新古典综合派认为,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使菲利浦斯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会使菲利浦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