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什么?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4.市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1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功能2市场的刺激和创新功能3约束与监督功能4外部竞争压力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一)计划经济的弊端:1.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没有自主权;2.企业不能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效益低下;3.造成企业失去活力,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比较:1计划经济的优缺点优点:a可以根据预先决定的比例来配置资源,使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防止宏观经济周期性的波动b便于形成明确统一的发展目标,根据行政权威和计划指令进行的资源集中和分配,可以集中有限力量办大事,迅速发展凭市场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的重点产业和技术c有可能从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处理各种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矛盾。缺点:a计划者对经济规律的认知水平不高、运用能力不强、信息不完备、各种利益主体的特殊影响等等都会降低计划本身的科学性,均可能导致计划失误这种最大的失误。b计划通过科层组织自下而上地制定,自上而下地执行,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可能导致计划调节的滞后效应,对经济的调节难以及时有效。c权利的高度集中可能会压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市场的功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市场的刺激和创新功能;约束与监督功能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a推动科学技术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b引导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产需衔接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b市场调节对垄断性产品的调节是乏力的;c市场调节对经济外部性问题无能为力;d市场调节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三)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取代的必然性1、计划要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完全信息假定;利益一体化假定。这两个前提都是不可能具备的。2、市场机制有效运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价格充分灵活;企业的数量足够多。这两个条件不能完全具备,但有可能基本具备。(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1、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2、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3、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4、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的需要。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与框架。答:(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1、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结构构成它们共同的基本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所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构成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微观基础。只有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现代企业才能够得以具备存在、发展并实现自身的再生产的空间和外部条件;只有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才能确保在微观搞活的前提下,维持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只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才能形成多种经济主体间的激励兼容机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只有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各种经济主体得以承受和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7.什么是过渡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与特征是什么?答:(一)实质:中国的渐进性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化,宪法制度的内容决定了改革的内容,宪法制度的变化方式决定改革的方式。它把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历史时代,具体来讲又有以下要点:1、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工业化和市场化双重转型的统一;2、中国的市场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制度的改革相联系的;3、市场制度是一个由多方面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涉及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转型,而是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变化的整体性过程;4、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目标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以及经济过渡的根本性质。(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征化事实:a没有严格意义连续不变的改革目标;b没有一个事先规划好的蓝图;c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模式进行;d通过双轨制改革进行;e没有改变任何主要利益团体的既得利益;f改革是一个实验的过程;g有着巨大的地域差异。8.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答:1、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性;2、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3、局部推进与总体协调;4、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改革;5、改革、稳定与发展;6、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10.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主张的不是为私有制而公有制,公有制首先是与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有制是一种手段。所以,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的内容、范围、作用和实现形式,应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做出具体的选择和安排。2、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公有制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基础上的,然而,我国是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建设,所以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且发展不平衡,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也就有了多元化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为特征的。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试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予以分析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为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转变观念,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看法和政策;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如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降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某些行业的壁垒,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法律保护等。最后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等,这些是它们的优势,但有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如假冒伪劣等,这就需要依靠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12.理解产权明晰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改变国有企业低效率的状况,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1、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地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它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交易费用:商议和履行经济合约所需要的费用,包括当事人双方相互寻找所需信息的费用及商议、谈判、签订合约以及监督、强制合约履行的费用。3、明晰产权关系之所以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是因为:(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区。(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13.为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答:1、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2、深化国企改革可以为体制模式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3、深化国企改革可以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14.试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15.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当如何创新与完善?答:1、内部治理结构: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结构和机制,保证公司的高效运作内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委托代理合约的合理设计和逐步完善形成,通过一系列激励合约,使代理人努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激励的核心是将经理人员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改善这种内部机制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允许代理人掌握公司股份,参与索取剩余,以便使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相近。2、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减少代理成本,但不能将其消除。因此,企业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制衡,还要极大地依赖于良好的外部机制——相对完善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对代理人的约束、经理市场上的竞争的约束、资本市场上的竞争(股票市场)。所以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完善市场竞争是相当重要的。16.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答:(一)按劳分配的涵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凡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要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力向社会领取报酬。其中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各尽所能,二是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的内涵: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二)二者的区别:1、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内部,按要素分配则涵盖了各种所有制;2、按劳分配的对象是V,按要素分配的对象是M;3、按劳分配是主体,按要素分配是从属;4、从劳动者的报酬来看,按劳分配的依据是使用价值(劳动),按要素分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5、按劳分配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按要素分配时为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三)二者的联系:1、并存发展的结合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2、一主多从的结合关系。虽然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但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下,只能是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居于从属地位。3、交互作用的结合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不可能是纯粹的,或多或少要受到按要素分配的影响。而按要素分配也要受到按劳分配的影响。4、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四)两者结合的意义:1、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劳动者潜能的发挥和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4、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17.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答:(一)处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