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13年大修讲座陈友芳一.经济生活13年大修的基本原则1.不改教材的基本框架;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知识点有增必有减。2.反映18大重要精神;对材料进行更新,保持材料的鲜活性;吸取课改以来的经验教训,使教材的知识内容更加合理准确。二.本次讲座的基本原则•1.只对教材经济学知识性部分的重要修订进行说明。•2.对这些重要知识进行拓展性或延伸性解读解析。•3.扼要介绍修订后教材存在的主要不足和遗憾。三.货币理论部分的重要修订•1.对货币的产生历史与货币本质做了更加明确的表述:(1)“贵金属金银等”的表述无疑更符合货币历史。(2)“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这一表述明确了商品货币的历史性,明确了教材货币理论部分的内在逻辑。货币发展的历史内容之一就是由商品货币向非商品货币(即信用货币)发展。•2.因过于抽象且意义不大,删除了“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只需是观念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等内容。•3.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表述更加明确:“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在现代经济学中,货币贮藏手段职能多被表述为价值储藏职能,这其实就是货币在当期花费与在未来花费之间的决策问题。现代社会,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时并不一定要退出流通领域,受益于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发展,现代的货币价值储藏与过去还有其他的重要不同。以纸币形式贮藏财富是有代价和风险的。•4.对金属货币的历史以及从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做了重大修订。(1)删除了不足值金属货币这一知识点,剔除了原教材有关从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的逻辑关系错误。(2)明确了纸币是货币。•5.对纸币的内涵以及流通规律作了更加准确的表述。(1)当指出“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时,增加了限定词“当今”。因为历史上相当长时期内纸币是由私人机构发行的。•纸币已经不是当前货币形态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实际供应出来的、所使用的货币是银行存款货币。•(2)删除了“价值符号”这一知识点,不是因为它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它太难。纸币以及银行存款货币是价值符号,不是说这些货币没有货币价值,而是说这些货币形态作为货币的价值不是源于其作为商品的内在价值,简单说,即这些货币没有内在的价值。(3)只保留“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的后果这一知识点,删除“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的后果,是因为这完全不符合现代货币状况,是不了解现代货币的错误说法。大部分货币是由商业银行派生、创造出来的存款货币,由央行供应或发行的货币被称为基础货币。货币供应总量等于基础货币除以准备金率。•6.对辅助文货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进行了重新处理。(1)将货币流通规律合并到通货膨胀部分,既为了消除人们以为该规律仅是针对金属货币而言这一误解,也可以使得相关内容的逻辑条理更加清晰顺畅。(2)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了更加准确的表述:“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3)通货膨胀的定义采用了更加通用的说法“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是完全不同的。•7.将“电子货币”这一知识点由正文变为辅助文,是因为电子货币本身并非货币,只有它背后所代表的银行存款货币才是货币。•8.对信用卡和支票部分的修改。(1)删除了“信用工具”这一知识点,是因为它会引起极大的学习干扰。(2)矫正了有关信用卡知识的错误。四.市场供求理论部分的重要修订•1.对商品需求变化以及供给变化对该商品价格的影响等知识进行了新的表述,这一内容在现代经济学中属于均衡价格的变化。在考纲中表述为“供给、需求变化对(均衡)价格的影响”。•2.删除了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这两个科学性有重大欠缺的知识点。•3.重写了教材第二课第二框第二目。(1)原教材的内容严重文不对题。(2)增加了供给法则的相关内容。(3)增加了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或结构的影响这一重要内容。五.市场供求理论的拓展1.需求法则(1)文字表述:假定影响某商品需求量的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该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化。(2)数学公式表述:0)(假设xxyxxxPDIPPDD有,,(3)几何图形表述: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中学生应该掌握第1和第3种表达方式。PQ)(PfQd(4)如何表示某商品价格变化()对某商品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即如何呈现需求法则):沿着同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移动。xP(5)影响某商品需求量的因素有众多,除外,还有其他商品的价格变化,需求方收入的变化,需求方的预期等。如何表示某个其他影响因素(除以外)的变化对某商品需求量变化的影响:让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注:只能说左右平移,千万别说向上或向下移动xPxPABCxPxQxDxD5001000代表X商品的需求量Q代表X商品的价格Pxx注:将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化”,将整条需求曲线左右移动称为“需求的变化”是国内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不懂数学的结果,误导人。(6)如何把个人需求加总为市场需求对于非公共物品,将个人需求曲线水平加总,对于公共物品,将个人需求曲线垂直加总。2.供给法则(1)供给法则的内涵一样存在文字、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三种表述方法。(2)如何表示某商品价格变化()对该商品供给量的影响(即如何呈现供给法则):沿着同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上下移动。xP(3)影响某商品供给量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要素价格或生产成本的变化,供给方的预期等。如何表示某个其他影响因素(除外)的变化对该商品供给量变化的影响:整条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xPxQxSxSxP•注:将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移动称为“供给量的变化”,将整条供给曲线左右移动称为“供给的变化”是国内部分老一辈经济学家不懂数学的结果,误导人。(3)如何将个体供给加总为市场供给:将个体供给曲线水平加总。3.特殊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1)当商品价格高低是商品质量高低的信号时,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炫耀品、珍藏品可能也具有此种特点。xPxQxD(2)通常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向后弯曲的特性。xPxQlSxP•(3)劳动力供给曲线也可能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情况。土地的供给曲线通常也视为垂直的。•注:谁是需求曲线,谁是供给曲线一般应事先注明,而不可武断。4.市场均衡价格及其形成(1)市场供求相互作用形成商品的均衡价格。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会导致市场处于过剩或短缺状态。但通过市场的自发调整,市场又会自动回到均衡状态,前提是市场均衡具有稳定性。这就是市场机制的伟大之处。(2)最低限价(或支持价格)与最高限价政策可能会导致市场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并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xPxQxSxDxPx*PxPE5.均衡价格的变化(即如何表示各种社会经济等间接因素变化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切记:一般而言,某因素变化后一定是只影响市场供给或市场需求,即只会移动其中一条曲线,一定要准确判断是哪条曲线会移动。有高考题在此有失误)如:EEEExPxPxQxQxSxSxSxDxDxD•注:•1.准确理解均衡价格本身的变化和供求法则并不容易。房地产市场上需求法则不成立吗?将市场均衡理解为供求平衡状态尽管是普遍的做法,但这是有条件的,也存在供求不平衡的市场均衡。•2.要注意区分由非均衡价格向均衡价格运动,由一个均衡价格向另一个均衡价格运动这两种不同情形。均衡价格的变化为套利提供了机会。•如果均衡价格本身的变化是由适应性预期决定的,会导致非理性的泡沫现象。•3.价值规律与均衡价格理论属于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命题时不可轻易混在一起。•4.价值规律不可理解为市场价格的运动轨迹。6.如何表示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大小?xPxPxQxQyQyQyPyPyDySxDxS•注:(1)需求价格弹性以及供给价格弹性对市场供求机制形成价格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市场价格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多少及替代关系的强弱,对该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调整时间的长短。•(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该产品或服务可替代性的大小与生产的技术难度大小,生产要素替代用途的多少及对成本变动的敏感程度,时间的长短。•(4)需求价格弹性与供给价格弹性对政策制定、工商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决定税收负担(或政府补贴)如何分割的基本因素。7.成本最小化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KL等成本线等产量线六.消费理论部分的重要修订•1.删除了物价总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这是基于教材内容存在重复。•2.删除了有形产品与无形劳务消费这一消费类型分类,这是为了减负。•3.删除了消费结构这一目,这是因为原来的内容有严重文不对题的倾向,同时将恩格尔系数这一反映消费水平高低的指标以辅助文形式作了正确归位。七.企业与就业理论部分的重要修订•1.增加了利润的内涵这一知识点。•2.将大量的主语由“公司”改为“企业”。•3.在第二单元综合探究部分对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探究内容作了大量的新设计。(1)探究路径参考二中专家甲和专家乙的观点其实分别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和Spence的观点。(2)探究路径参考三中企业管理专家的四个观点也是源自一些著名学者的看法,如熊彼特、弗兰克.奈特以及卡森等,第四个观点源自管理学教科书的改造。八.收入分配理论的重要修订•1.删除了按照个体劳动成果分配这一过时且不科学的观点。•2.在第三单元的综合探究部分进行了大量的重新设计。(1)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没有层次感、高度重复重叠这一重大缺陷,三个探究路径参考依次探讨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如何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如何在再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2)探究路径参考一实际上是根据管理心理学中亚当斯的著名的“公平理论”而改编的,同时也受到梅奥的霍桑实验的启发。九.教材依然存在的不足•1.依然存在内在的理论矛盾与冲突。•2.教材逻辑结构不合理。•3.经济学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没有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大量充斥非主干性、琐碎的知识(如两种公司形态的对比)。•4.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意识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让计算题退出也是为了追求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