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二讲古代中国的经济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合理编排,有效备考。1.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2.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基础知识清单4.重难点精讲5.巩固与提升另配有(冲刺练)每讲训练及模拟试卷另配有(答案与解析)艺考生朋友,我的特点就介绍到这了。来吧,及时拥抱我,大胆地走进我的空间,让我们携手走进大学校园。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一部分:课程标准与考纲解读•【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考纲要求和解读】•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在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制度改革进程的背景下,需要重点关注。命题趋势主要分布在农业生产技术、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农业的地位、整体表现等上面。•2.手工业的发展:在全国高考出题形式上往往作为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出现。已考过南北经济的表现、经济结构的变动等,在复习中还需加强对手工业形态、主要手工行业、手工业生产特征等的复习。•3.商业的发展:本课是高考出题的高频区域。商业政策、货币、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历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等一直是出现高考试题的重点范围。•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商业政策的演变、对外贸易的表现、“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等属于出现高考试题的高频区域。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一.选择题部分•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答案】B•【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B•【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4.(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答案】A•【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5.(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6.(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一、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例题】1.(2014·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灌溉的发展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主)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出现犁壁代田法、耧车、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安装犁评)筒车宋朝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农业进步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答案】B•【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清单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例题: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下令,凡“民产子,可免除二年役”。唐贞观初年规定“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贫不能自行者,乡里富人及亲戚资送之。”明初年,政府鼓励早婚,同时把人口增减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以上统治者这样做的原因有:()•(1)长期战争造成人口锐减•(2)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力是财富的源泉•(3)劳动人口是国家兵力、徭役和税收的主要承担者•(4)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A、(1)(2)(3)(4)B、(1)(2)(3)•C、(2)(3(4)D、(1)(3)(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表明,历朝统治者鼓励生育、早婚,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4)中多子多福的观念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正确。答案:B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二、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实质:名义上是国有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质为贵族土地私有制。•(3)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1)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2)主要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形式的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艺考生文化课冲刺点金•三、小农经济的形成•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有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和分散性,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