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学校工作计划小学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和家门口好学校为宗旨,紧紧围绕区教育局“全力冲刺教育现代化促进办学品质新提升”目标,举崇实大旗,变行走方式,立德树人,提升质量,深入推进依法治校,继续推进素质教育“5+2”工程,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二、主要工作目标1.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2.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打造一支精气神足、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3.营造阅读氛围,优化阅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校园”。4.强化依法治校意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重拳治理有偿家教,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5.进一步完善德育工程,充实活动内容,增强活动实效,促进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三、具体工作(一)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1.规范制度运行机制。依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代会职能,进一步完善依法治理、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2.规范招生行为。认真执行招生计划,严格执行学区制度、适龄人口普查制度、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扶困助学制度,严格学籍管理,按要求控制班额,做好控辍保学工作3.规范课程管理。严格按照省教育厅“五严”规定和区教育局要求制定学校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并上墙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开齐、开足、上好各门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随意调整课程难度和教学进度;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认真上好“两课两操”,积极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进一步强化总值课务巡查,及时处理通报课程课务执行过程中的问题。4.规范后勤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收费规定,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统筹安排,合理使用资金,开源节流。加强学校财产管理,加大对班级备品检查管理的力度,实行公物损坏追究制度,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管理,做好对食堂饭菜质量、卫生的监督和管理。定期检查,落实上级卫生部门的监督意见,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大力做好校园美化工作,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及时维修校舍及学校设施,消除安全隐患。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二)开展精彩活动,创新德育模式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学校德育工作特色,深化德育工程,进一步完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律、自省,逐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1.将“八礼四仪”教育与入队仪式教育有机结合。通过仪式教育提升学生思想境界,从小树立人生信仰。2.继续深入开展“中国梦,我的梦”系列化德育活动。3.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结合重大纪念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举办“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开展各类校级、班级社团活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5+2”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3.建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组织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广泛传播健康理念。继续大力推进“足球进校园”活动,积极组建校级足球队,开发足球校本课程,强化足球训练,普及足球运动。4.努力办好“家长学校”,结合家长实际需求,适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到校开展家长培训活动;组织、鼓励班主任积极开展家访活动。与社区、家庭密切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师生的国防意识。开展禁毒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远离毒x。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扶危济困、爱心捐款等活动。(三)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严格执行备课制度,提高备课质量。教师要认真吃透教材,钻研教学方法,进行认真备课。坚持教研组活动,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2.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讲多练,扎实做好当堂检测和“周周清”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授课后,应及时写好课后记。3.加强日常课堂巡查,严格教学常规管理。继续实行课堂常规巡查制度,确保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更加细致、严格,每周进行教学工作小结。4.加强听课学习,提高教学水。新教师每学期听课节数至少30节,其他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提倡教师多听随堂课。5.加强作业管理,提高作业实。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总量。教师要精编作业题,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做到教与练的统一。教导处将通过多种形式,检查学生作业批改情况。6.完善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全面评价学生。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完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和教学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寻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7.做好电教、实验、图书管理工作。做好电教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并充实学校教学资源库;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完善学校网站,充实网站资源,积极参加优秀校本资源征集活动,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现代化实验设施的作用,落实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建好、用好学校公众号平台,定期发布信息,向社会推介学校,把公众号平台建成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做好图书的借阅、登记、管理工作,继续开展“星级图书馆”创建工作。(四)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加强校园安全和学生安全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严格执行学校安全责任制,按要求配齐校园保安人员,确保层层落实责任,责任到人。完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以妥善处理校内突发事件。加大校园安全设施投入,提高人防、物防、技防的配置水平;加强交通、食品、消防、防踩踏、传染病预防等校园安全防范工作;定期对学校各项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组织开展开学前学校安全隐患排查和学期中的安全抽查检查。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宣传防火、防震、交通安全等安全知识,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加强防传染性疾病等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定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提高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严格外来人员登记制度,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校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时获取各种安全信息,化解学生矛盾,防止校内矛盾激化,杜绝校外人员来校滋事;加强课间、午间和放学后校门口值班,加强校门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五)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1.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与教师考核、评优、职评等挂钩。全体教师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公开承诺、举报投诉、“三评”、开放日、座谈会等活动,选树优秀教师典型,提升教师事业境界,明确教师努力方向,促进教师队伍更好发展。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修订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给教师良性竞争提供机会,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给教师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3.完善名师培养机制。引导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积极引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出活出彩;组织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新一轮校级名师评选等活动,为教师搭台子、架梯子、引路子、压担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加强校本研修培训。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讲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工程,在教师中树立起“最好的福利是培训”的观念,让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六)以服务先行为宗旨,加强协调合作,提高群众满意度1.创建崇实党建品牌。以党建示范校建设为抓手,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党员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十项规定和区六条禁令,切实加强对“四风”突出问题的整治,把“三严三实”要求落到实处。着力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在推进教育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奋勇争先,影响和带动广大教育工作者争先创优、建功立业。加大学校党建文化特色品牌建设和党建课题研究力度,努力营造“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2.创新开展群团工作。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推进学校民主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建好、用好健身房,定期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扎实抓好妇女工作、计生工作,深入调查,及时化解矛盾,定期组织妇检,确保育龄妇女体质健康。认真做好团支部工作,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富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彰显教师青春活力。3.完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党务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站、教师会议等形式公开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通过校长接待日、家长咨询台、家长会、调查问卷等多种渠道了解民意,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和学校财经纪律,认真落实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流程,规范操作,科学运行。规范管好校有资产,闲置资产变卖要集体研究确定公示后方可处理,并及时调整好账务,确保账物相符。(七)借助教育科研,助理品质提升1.继续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结合实际,进一步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坚持做到减负增效,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培养教科研骨干教师。2.积极建设“梦想中心”。借助“梦想基金会”,建立梦想教室,引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建设。3.继续大力开展“微课题”研究,鼓励教师从身边的教学问题入手,不断提升教育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以教育科研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着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科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