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4篇“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4篇”很多人都喜欢看,这是一部历史党史类题材的电视剧,听很多网友评论看大决战看得热血沸腾,更觉得新中国的革命领导人很了不起,不管是哪一种崇拜,大家都可以说说看完“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4篇”个人感受哦!下面是由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参考下载。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一影片开始就是毛主席登上高山看黄河解冻的镜头,不得不说导演选的这个镜头真是太好了,黄河轰隆隆地解冻,冰块混合着泥浆倾泻而下,发出地动山摇般的巨响。这种壮观的自然景象像极了当时的国内局势,抗日战争胜利,中国面临着巨变,两种命运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大角逐,中国的命运宛若浩浩荡荡的黄河解冻之水一般,在碰撞、粉碎中前进。1948年,全国的形势还不明朗,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转入战略相持阶段,虽然解放军在华北的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但解放军的实力还是弱于国军。只有在东北,解放军已经可与国军来一场大决战了,国军龟缩在长春、沈阳等少数大城市,这对擅长运动战的解放军来说很不利。影片在此有了一个大争论,其实也是历史上的争论,那就是是就近打长春,引沈阳之敌来救。还是南下打锦州,掐死敌人南逃退路。林彪持第一种意见,毛泽东等中央军委持第二种意见。特别佩服林彪的是,在军委一再要求先打锦州的压力下,林彪居然敢于拖延南下,执意攻打长春。周恩来的比喻特别形象,攻打长春是抓尾巴的打法,打锦州是掐脖子的打法。打下锦州就控制了北宁线,断了敌人南逃入关的退路,锦州是关内关外连接的重要枢纽,远在明朝时期就是扼守山海关的要地,明朝的宁锦防线支撑了百年使满清不能前进一步。在军委的强大压力下,林彪南下攻打锦州,打锦州重要的是阻击东西两侧敌人的援军,西侧是来自葫芦岛的援军,在锦西一带阻击,东侧是来自沈阳的廖耀湘兵团,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阻击。廖耀湘兵团是国军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五大王牌军有两大军在廖耀湘兵团。黑山和大虎山阻击战打的最为艰苦,但攻打锦州也一再受挫,攻打锦州拖不得,必须速战速决,最终经过血战,解放军拿下锦州,影片中那个国民党军官枪杀话务班女兵的情节令人心生难过,他的那句缴枪不缴女人也成为经典。在辽沈战场,名将云集,卫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等等都是身经百战、文韬武略兼备的名将,国民党最大的败笔就是蒋介石经常越级指挥,打乱部署,尤其是辽沈战役中,蒋介石信不过卫立煌,调徐州的杜聿明来东北指挥,给杜安了一个副总指挥的官,架空了卫立煌,蒋介石更是两度亲临沈阳指挥战事。东北战局军令不出于一人,当廖耀湘救锦州失败后,蒋介石要求廖兵团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锦州,杜聿明却认为夺回锦州已经无望,不如退回营口,从海路撤退,至少能保证军队还在,卫立煌却要求廖兵团退守沈阳。在这样的乱局中,廖耀湘估计要被逼疯了,他的意见与杜一致,便继续要求部队猛攻黑山和大虎山,如能攻克这两地,便可夺回锦州,若攻不下,便掩护兵团主力南下营口。但事实并没廖想的那么乐观,林彪及时把握战机,放弃攻打葫芦岛的计划,而是用部队主力合围廖兵团。林彪切断了廖南逃营口的退路,把廖逼的只能向沈阳撤退,在辽西歼灭廖兵团。廖耀湘兵团十几万人马顷刻灰飞烟灭。电影没有抹黑国军,而是反应了国军真实的战斗力,廖耀湘兵团撤退沈阳的途中还是军容严整,部队行动整齐划一,抗日远征军的底子就是好,完全不是杂牌军阀能比的了的。还有就是电影中的林彪不苟言笑,镇定自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罗荣桓是润滑剂,两相协调,刘亚楼却是意气风发,精明干练。与淮海战役前委中段子满天飞比起来,东北野战军的军委中可能更压抑吧,林彪在电影中几乎没有过笑,也没多说过一句废话。这种大制作真的是前无古人,不知有没有来者。影片的长镜头比比皆是,反映解放军冲锋的镜头及廖耀湘兵团行军的镜头简直是绝了。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二“大决战”三部曲是难能可贵的中国战争电影经典巨片,前主席江泽民同志题词的“大决战”气势恢弘.那雄伟的音乐,那壮阔的场面,使我仿佛回到了战争的时代,与革命领袖们同呼吸,共命运。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那一张张熟悉的脸.这次我们观看的事大决战第二部——淮海战役。影片的战斗场面也是比较真实的,画面有大场面,也有局部描写的小场面。诸多领导人的描写也很细腻,连粟裕都有方言,显得影片更加的真实可信,好感度立刻提升了好多。人物塑造丰满,这是影片成功与好看的关键。看过是影片后,我们能记住一大批人物。比如,谈笑间指挥千军万马的毛泽东、喜欢干预军队指挥的蒋介石,谦虚内敛的杜聿明、顾虑多多的林彪,性格直来直去的邱清泉、用兵大气的粟裕,等等等。看着这些人物,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时候,记得的不只是这些人没有生命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般的鲜活人物。这一方面,就使得电影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我方兵力60万,敌方兵力80万,看似敌强我弱,但是我方由543万支前民工,担负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为我方连续作战提供了保障,是战役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观敌方,虽有80万兵力,其中后勤保障部队都计算在内,没有其他的支援力量,其实际作战力量也就在50%以内,而我方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援,作战能力成倍提高,这敌消我长的结果,就成了120万对40万,战役结果也就成了必然。敌众我寡,实力悬殊,但这在智慧与勇气面前却算不了什么。这不和我们的人生经历是一样的吗?面对那些“不可战胜”的困难,有些人唯唯诺诺,心甘情愿,奴颜婢膝地跪倒在困难下。可真正的勇者却先冷静地想出办法,再勇敢地去征服它。更要抓住困难的弱点,就像共产党抓住国民党的弱点一样,用聪明的大脑去战胜它。当然,本片描述的是一场战役,不能完全摆脱看待战争的态度。《淮海战役》是大决战中的决定性一战。淮海战役作为第二部,也是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实力最接近的一次战役,精彩程度那是不用多说的。大决战系列中最大的几个长镜头基本上都是本片的,一个是黄维的18军行军,一个是双堆集围歼18兵团,两个长镜头都气势十足,波澜壮阔。从细节上说,国公双方的将领都描写的非常出色。粟裕那种大将风范,黄百韬那种忠诚,杜聿明那种无奈,邱清泉那种跋扈,都非常出色。对于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支前民工的描写也淋漓尽致,表达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土地对党的忠诚。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有几个镜头令我难忘,其中的一个是: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衣物和粮食,送往前线,可是这些老百姓在晚上的荒郊野地里休息的时候,不巧,敌军来了空袭,好多老百姓的家人都被炸死了,有老人、有丈夫、有妻子……他们分外悲伤,可是,在第二天,他们早早的起身上路,戴寿帽,穿寿衣,眼含泪珠,可是,脸上却有着一种坚定不移的表情,我想,他们此时此刻一定都想着这样一件事:不论多苦难也要走下去,赶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送衣送粮,也为死去的家人报仇!缺点也有,主要是两个,一个是表现总攻双堆集伤亡过大,陈毅视察丧葬点一场,煽情有些用力过度,现在看起来有些矫揉造作之感。毕竟双方都是中国人,普通士兵的死其实都是挺无奈的。另一个就是在道具使用单个,不知为什么,这一集中数次出现了56冲锋枪的镜头,特别是王学圻扮演的三营长还有个手持56冲锋枪射击的特写镜头。电影音乐完美贴合剧情,适时渲染出影片的情绪。影片音乐在风格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表现伟人气质与胸怀的,舒缓而悠扬的音乐;一种是表现国民党军队惨败时的,灰色阴沉的音乐;一种是表现解放军战场胜利的,激昂振奋的音乐。电影通过这三种主旋律,完美的衬托着剧情,使得影片锦上添花。这也是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将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的电影。随着剧情的发展和音乐的渗入,我的心情也跟着起起伏伏,不断的波折,紧张的跟随影片中的人物一起似乎身临其境在那弹片纷飞,斗智斗勇的时代。我们的胜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们赢来的。而士兵们之所以会为我们如此拼搏,与我们的得民心,爱民,正确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有优秀的人才,有坚定的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有着勇敢,积极,刚强,一切人类的优秀品质。胜利得来不易,如今的我们更应该坚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以坚定的信心守护我们的新中国。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一切胜利都来自人民。淮海战役再次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中国古语说的好,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事情都不会办好。结合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的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主线,也将人民的需要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既是对人民做出贡献的回报,也是换取人民对改革开放事业支持的内在要求,是伟大明智之举。淮海战役能有543万民工,得益于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认同和支持,是因为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很难想象,没有了人民的支持,将会走向何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警钟。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要忘了人民的贡献,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要时时刻刻想到人民,时时处处为了人民,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我党的最大利益,人民的需要作为我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认真贯彻之。不由感慨,现在的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而我们所做的比起革命先烈们来说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那一棵棵参天的松柏,如同革命前辈的铮铮铁骨,用一直向上生长的斗志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用不屈不挠的斗志不断地开创进取;那一池清水,如同革命前辈的高尚品质,用“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教导我们这一代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要为国效力,如今的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国兴为荣努力地扶助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赶上发达国家的行列,为先辈的努力画上完美的句号。党员看完《大决战》谈谈心得和感慨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饱受14年战争之苦的中华大地和全国人民和迫切希望和平,需要和平建国,建立联合政府。但国民党蒋介石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想要“独裁”,发动内战。此时,国民党的军队全部在西南重庆,要把军队运送至全国各战场,还尚需些时间。于是,蒋介石想了个办法,邀请共产党来重庆谈判,一来试试共产党的诚心,好给共产党以把柄;二来为备战拖延时间。当然从延安来之前,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领导就知道,蒋介石“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于是,经再三考虑,为了揭穿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阴谋,毛主席还是决定前往重庆。离开延安前,已经交代了各方面事情,并让刘少奇负责日常工作。1945年8月28日,怀抱和平建国期望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此次前来,是应蒋介石“共商国是”之邀,商讨和平发展之路。经过两个月的谈判,于十月十日终于签定《双十协定》签订。此次重庆谈判,向全国人民和无党派人士彰显了共产党的和平建国的诚意,代表了全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各民族的利益,人民解放军是正义之师。民心大多数描写解放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通常限于篇幅主要描写了军事和战争,而对这一时期我党开展的土地改革进行略写。但在电视剧《大决战》中,则详细写了东北土改工作队初到东北时,面临的艰难局面。事实上,红军时期,我党一贯实行“土地革命”方针,在各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广泛地打土豪,分土地,赢得了民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也在各解放区广泛地开展土地改革,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什么土地对于农民那么重要?几千年来,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社会的我们,生产方式单一,经济来源和粮食都是依靠土地,农民有了土地才能生存、生活。而国民党扶持的资本家、地主都占了土地,大部分没有土地的农民,只有打长工,受剥削。所以,在后来的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有543万民工,动用担架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万副,牲畜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吨弹药、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以至于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陈老总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