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资本主义的兴起第三篇资本主义的兴起第七章商业革命第八章农业革命第九章工厂手工业的发展第十章金融制度的建立第七章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影响商业革命的主要内容重商主义在经济史中的表现重点问题第七章商业革命第一节地理大发现第二节商业革命第三节重商主义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节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欧国家在大规模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对通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商业革命实际上从13—14世纪就开始酝酿,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诸城邦,各种商业关系的发展已接近发生质变的临界点。不过,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所提供的契机,这场革命很难说要在何时才能真正发生。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一、商业变革的临界点商业发展到13—14世纪,显现出与以前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的扩大2.竞争制度的安排。3.商业技巧的创新。钱币业从商品流通中独立出来;“记账与划账”的结算制度逐渐成型;出现了汇票。地中海贸易区北欧贸易区汉萨同盟贸易区东亚贸易区东南亚贸易区南亚贸易区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二、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和条件动机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诱发对贵金属的渴求近东贸易危机阻碍了欧洲人想从东方获取金银的欲望天文学条件科学技术的支持航海技术发展第一节地理大发现三、西欧国家的海外探险西班牙:好望角---打通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葡萄牙:美洲大陆的发现荷兰、英国、法国和丹麦等过的海外探险。这些地理大发现产生的经济后果,都意味着世界市场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第二节商业革命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使欧洲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第二节商业革命一、社会商业冲动原动力:对利润的追求超额利润的存在影响:1.对社会的影响很大。2.在某些方面控制影响着工业的发展。二、贸易路线的转移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继意大利诸城邦后,16世纪中期的安特卫普(“世界商业之都”)、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了欧洲经济中心。不同地区产品的差价早期商业殖民活动第二节商业革命三、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价格革命产生的原因---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价格革命的影响---对欧洲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兴农场主和工商业者的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衰落,城乡劳动者的进一步贫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第二节商业革命四、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合伙制、股份公司等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其他行业的企业组织形式提供了范例。创新合伙制的推广特权公司特许公司股份公司契约公司早期的股份公司第三节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随着商业的兴起,尤其是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近代新兴的民族国家开始奉行重商主义的政策和观点,引起了社会观念的重大变化。第三节重商主义一、民族国家与民族经济民族国家因商业的原因而兴起。葡萄牙荷兰英国第三节重商主义二、重商主义的政策和观点相同点: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不同点: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的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在贸易上,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晚期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应该允许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国外商品的购买,但是在对外贸易中必须保证出超。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第三节重商主义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时,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法国则注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法国的手工工场多为法国政府直接出资创办。第三节重商主义三、商业战争与商业文明重商主义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财富的总量是既定的,国际市场是有限的,贸易就是常年的战争,谁在贸易中占据首位,谁就可以充当战争与和平的裁判者。因此,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如何从大致固定的国际贸易额中获得最大利益,如何利用本国的条件造成贸易顺差,从而保证金银多进少出。商业原因引起的国际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第三节重商主义商业文明的冲击进一步引起了社会观念的重大转变。事实上,这种变化是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的,人本主义和新教伦理打破了旧封建思想禁锢的坚冰。商业革命更促进了新的观念在商业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并真正成为人们新的行为准则。人们彻底放弃了中世纪的道德观念,用商人的观点来研究一切事物和社会生活的一切现象、关心世俗利益、贪得无厌地追求利润、在市场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等成为检测人们能力和德行的惟一标准。在交易活动中,短期行为、重利轻义、贪得无厌是普遍现象,人人都幻想通过投机与欺骗,在某一天早上成为财富的骑士,现代的商业道德远未建立起来。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历史性的经济范畴,其内涵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突破国家的界限,把从事商品生产的国家和地区连成一体。广义的世界市场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还包括国际金融、劳务、信息和技术市场等。早期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以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为主。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一、欧洲的贸易区二、世界两大贸易圈1.太平洋贸易圈:欧洲和亚洲的贸易2.大西洋贸易圈:欧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15世纪到18世纪欧洲著名的贸易区地中海波罗的海大西洋沿岸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太平洋贸易圈欧亚贸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欧洲明显偏爱进口,进口商品的种类逐渐增多。18世纪欧亚贸易重要的变化是许多奢侈品成为了普通商品,欧亚贸易分为两部分:传统的、缓慢的、高回报的昂贵的商品贸易和直接的、快速的、低回报的廉价的商品贸易。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大西洋贸易圈欧洲与美洲的贸易形式截然不同于与亚洲的贸易形式。欧洲对新大陆的政策是殖民化,对新大陆的殖民拓殖是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欧洲向美洲出口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马匹、家具、各种工具、酒类和其他消费品.在旧大陆向新大陆输出的商品中,人口是比较特殊的一项,并且很快成为跨大西洋贸易的特征。从美洲流往欧洲的主要是金银和其他一些美洲盛产的物资。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大西洋贸易圈和太平洋贸易圈之间有多方面的联系。首先,金属货币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大量的美洲金银经由欧洲到达亚洲。其次,印度纺织品流通到了非洲,被用作黑奴的缠腰带。第三,来自印度洋深海的玛瑙贝作为货币在非洲一些地方使用。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三、世界市场的中心、边缘和半边缘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包括用于铸币和饰物的贵金属)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成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着世界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世界市场中心区边缘区半边缘区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中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种区域所扮演的角色是由劳动分工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市场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16世纪末,在国际分工出现萌芽的基础上,世界市场的中心、边缘和半边缘区基本形成。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16世纪末和17世纪半边缘区:也主要是在欧洲边缘区:美洲中心区:西北欧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17世纪停滞或倒退: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波兰等缓慢发展的地区:法国、德意志等中心区:英国和联合省第四节世界市场的形成在这个阶段,中心区出现了霸权国家,例如荷兰和英国。决定霸权的核心是生产效率。称霸的顺序是工农业生产效率的明显优势导致在世界贸易的商业分布范围中占据主导地位,随之带来大量的世界转口贸易和对“无形交易”———运输业、通讯业等部门的控制所产生的相关利润。商业优势又引起对银行(兑换、存款、信贷)、有价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部门的控制。这些优势是依次递进的,可以在时间上互相重叠。同样,优势的丧失似乎也按同样的顺序(从生产到销售,再到金融银行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次递进的。复习关键术语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贸易路线重商主义商业战争思考题1.为什么说13—14世纪是欧洲商业变革的临界点?2.思考价格革命对社会阶层的分化所起的作用。3.说明欧洲发生商业革命时中国商业的状况。4.比较英法两国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实施后果。5.试解释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第八章农业革命近代农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近代农业革命中英国式道路的特点近代农业革命中普鲁士式道路的特点近代农业革命中美国式道路的特点重点问题第八章农业革命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第二节英国式道路第三节普鲁士式道路第四节美国式道路至本章复习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在近代农业革命出现之前,世界人口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主要国家先后出现了农业制度和农业技术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一、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陷阱的含义当人口增加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生活水平下降,疫病、饥荒、海上和陆上的抢劫、战争等丑恶事情开始泛滥,极其粗暴地调整着人口和粮食之间的平衡,之后,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和衰减,不断地循环往复,这就是马尔萨斯论证的人口陷阱。要打破这种周而复始的历史僵局,经验数字表明,农业生产力要经过40年~60年的时间将食物平均的剩余率从25%提高到50%以上。只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超过这个阶段,马尔萨斯的预言就会实现。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二、欧洲主要国家近代农业革命近代农业革命的表现:农业体制的变革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成农业体制变革的原因:人口变化引起的劳动与土地价值比例的变化(根本因素)市场的形成和扩大(重要原因)。农业革命在各国的情况荷兰英国德意志法国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三、人口革命近代农业革命之后,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口革命和饥荒的消失。荷兰和英国是首先开始出现人口持续增长,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国家。荷兰、英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革命使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给,同时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近代开始的这种人口迅速增长“人口革命”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四、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创新近代农业革命以后,欧洲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创新有许多方面创新作物连续轮种取代休耕新作物的推广和选种育种农具的改进第一节近代农业革命的出现五、近代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1.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物质要素。2.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3.农业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批可供雇用的劳动力。总之,近代农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是工业革命的前提。第二节英国式道路英国式道路的特点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第二节英国式道路一、庄园经济的瓦解庄园经济瓦解的理论逻辑英国庄园经济的瓦解二、不确定的小土地私有制庄园制度瓦解之后,英国农村中没有立刻形成明确的所有权制度,只有一小部分自由持有农对他们的土地有了彻底的所有权。15世纪英国土地所有权的特点是未确定的土地小私有制。黑死病的袭击英国市场的发育第二节英国式道路三、土地私有产权的确立重新调整土地制度的原因:市场的扩大新增人口地私有产权的确立的推动力宗教改革圈地运动第二节英国式道路圈地运动从15世纪末叶开始的“圈地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世纪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