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向阳经过近3年的周期性调整和低速增长,伴随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在美国连续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的带动下,从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全球经济迎来了久违的复苏。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复苏进程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及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欧元区、拉美地区的增长速度较慢。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与上年度(3.0%)相比仅有温和增长,增长率为3.2%;2004年经济复苏进程会进一步加快,预计能够达到4.1%,回到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增长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系列结构性隐患依然存在,如美国的“双赤字”与汇率波动,日益上升的消费者债务负担,坎昆会议失败与多边贸易谈判受阻,全球性通货紧缩风险等。一全球经济复苏自2000年泡沫经济崩溃之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调整与低速增长状态。其中,美国经济的减速最为明显,从2000年的3.7%下降到2001年的0.5%和2002年的2.2%。进入2003年第一季度,增长率仍然只有2.0%。受军费支出的刺激,第二季度增长率开始明显回升。尤其是在第三季度,增长率创下了过去20年的最高记录,达到82%。虽然第四季度难以维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但预计全年增长率仍会超过3%。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经过经济周期的调整,新兴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尤其是IT产业)程度大大缓解,企业债务负担下降。二是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开始显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一直把短期利率维持在1%的低水平上;政府支出增加和减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社会总需求水平;美元汇率大幅贬值已经对改善贸易收支状况发挥作用。因此,从第三季度开始,投资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改变了过去3年来经济增长单靠消费拉动的“单引擎”格局,表明经济复苏已经迈入较为健康的轨道(BEA,2003)。预计2004年增长率会进一步上升,达到4%以上的水平。同时,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这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双赤字”对未来金融市场走势的负面影响,包括汇率贬值,资本外逃,长期利率上升等。二是居民户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过去3年间,企业债务负担已经大大缓解,但居民户的债务负担受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影响,不仅没有减轻,而且呈现攀升之势。靠负债支撑的消费增长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日本经济已经实现了连续七个季度的正增长,预计全年增长率可达到2.6%,是过去三年来最高的。目前,争议最大的是日本经济是否由此摆脱过去10年来的低速增长局面。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看,出口拉动仍然是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以往不同的是,投资和消费的促进作用开始加大。这是经济复苏的一个积极信号。另一个积极信号是不良债权压力开始缓解,银行资产负债状况明显改善。在7大金融集团不久前相继发布的中期财务决算中,它们的不良债权余额为18.1万亿日元,在过去半年中共减少了13%。预测显示,在2004年3月结束的2003年度年终财务决算中,它们可将不良债权压缩到15万亿日元,从而使资本充足率得到较大幅度地提高。日本经济尚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摆脱通货紧缩的困境,2003年消费价格指数依然为负,日本经济已经连续4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财政货币政策的空间仍处在历史最低水平。二是彻底化解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矛盾还有待时日。自民党在不久前的大选中支持率下降,限制了小泉政府进一步推行改革的空间。考虑到未来日元升值的压力,多数国际组织预测日本经济2004年增长率会略有下降,可达到2.0%的水平。与美国、日本经济相比,2003年欧元区经济是三大经济体中增长率最低的,预计仅有05%左右。其中,作为欧元区经济火车头的德国经济出现多年罕见的零增长,上半年甚至出现了一次短暂的衰退。即便如此,欧元区经济也已经显示复苏的征兆,第三季度增长率达到了1.5%。欧元区经济低速增长的原因除去固有的体制性障碍(刚性劳动力市场制度、沉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外,欧元汇率升值和财政金融政策约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一年来,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出现了大幅升值。这对欧元区经济复苏构成了巨大制约。根据美联储的模型预测,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值每降低5%,对GDP的影响相当于美国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在欧元区,贸易加权汇率每上升5%估计相当于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之所以受汇率影响较大,是因为出口占GDP的比重较高。过去一年间,欧元的贸易加权汇率上升幅度超过了15%,相当于利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同期欧洲中央银行的利率下调了1.25个百分点,两者相抵后实际上升了1.75个百分点)(Economist,2003a)。另外,欧元相对于美元升值还会直接降低欧洲企业的收益。摩根斯坦利曾经对近500家欧洲企业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公司收益的20%源于美国和加拿大。因此,按照大数法则,欧元对美元每上升10%将导致欧洲公司利润减少3%(Economist,2003b)。欧元区的财政金融体制对区域内的大国经济复苏形成了强烈的制约。依照“稳定增长公约”的要求,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其GDP的3%,否则将要受到欧洲委员会的财政处罚。以德国为例,2002年财政赤字/GDP比率首次超过了3%,预计2003年仍将超过3%。如果2004年德国财政赤字/GDP的水平超过公约的要求,欧洲委员会将要求其拿出相当于GDP0.2%-0.5%的资金(金额大约在4亿欧元)无息存到规定的账户;假如2005年仍然无法降到3%以下水平,这笔存款将被没收。尽管多数人认为这种处罚难以真正实现,但它仍会给德国财政带来强大的压力。除德国外,法国和意大利的财政赤字水平也超过了“公约”标准。在货币政策领域,欧洲中央银行统一的利率政策也有类似的功能。伴随全球经济的复苏,200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会有所回升,预计可达到1.8%左右。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尽管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但普遍呈现经济复苏的态势。其中,东亚地区的增长率最高,再次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该地区经济上半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SARS冲击,国际组织纷纷调低该地区增长率的预测。进入第三季度以后,东亚经济增长率迅速恢复,预计全年增长率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其中,增速最快的是中国、泰国与马来西亚。而新加坡经济由于对外依存度较高,受伊拉克战争和SARS冲击的影响较大,成为2003年东亚地区增长率最低的国家;另一个低速增长的国家是韩国,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朝核危机的影响。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其中,中国经济繁荣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2004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提高。在东亚地区之外,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和印度经济的连续高速增长和阿根廷经济的恢复性高速增长,预计2003年增长率都在5%-6%之间。二美国“双赤字”与汇率波动近来外汇市场上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美国经济复苏进程远快于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元区经济,但美元却走出了连续下跌的态势。当美国宣布第三季度增长率创下多年的最高记录后,美元对欧元汇率却降到了欧元产生以来的最低点。同期,美元对英镑、对日元汇率也分别创下了过去5年和3年的最低点。这种矛盾的背后根源就是美国的“双赤字”。2003年美国财政赤字/GDP为3.5%(财政年度),预计贸易赤字/GDP为5.1%,创历史最高水平。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美元走弱并行实际上并不奇怪。当美国国内需求强于其主要贸易伙伴时,它将进口更多,贸易赤字将会更大。为此,美国需要向其他国家进一步举债。美国进口过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外国产品的倾销或不公平竞争,而是国内的低储蓄率,居民户不断地靠负债消费,政府赤字日益增加。只要不改变低储蓄率的格局,美元将不可避免地下跌。摆脱“双赤字”的出路有两条:提高国内储蓄率和美元贬值。但提高国内储蓄率既是美国经济也是全球经济所无法接受的,原因是美国的负债消费是支撑经济复苏的基础。一旦提高储蓄率不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美元贬值就成为一种自然结果。当然,美元贬值既有美国政府有意放任的因素,也有市场投资者预期的因素。当投资者预期美元贬值是大势所趋时,持有美元资产的动力就会下降。2003年9月份流入美国资本市场的净值从8月份的500亿美元锐减至40亿美元,创下1998年10月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后的最低水平。里根执政时期,美国也出现过类似的“双赤字”现象,并最终得到了调整。那么,布什政府能否复制“里根奇迹”呢?多数经济学家对此并不乐观。为弥补当时的巨额财政赤字,里根政府首先采取了高利率政策(短期利率曾一度超过17%),以吸引外资流入。目前,美国短期利率水平仅高于日本,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况且,为避免通货紧缩风险,美联储执意维持低利率政策。在缓解了短期财政赤字压力之后,里根政府采取了美元大幅贬值政策,对日元和马克分别贬值了56%和55%,从而纠正了贸易不平衡的压力。随后出现的经济增长与“和平红利”(源于冷战结束)最终解决了财政赤字压力。而布什政府未来却要兑现减税承诺和承担增加反恐支出的义务。摆脱“双赤字”困境只能求助于汇率贬值(Economist,2003c)。不过,美元贬值还要防止形成市场恐慌,外资从美国市场抽逃。这是未来美国政府的一个两难选择,也是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大隐患。三坎昆会议失败与经济全球化的放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呈现并行不悖的格局。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全球经济的低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一方面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速度放慢;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制度层面的进展受到了阻碍。这突出表现为2003年10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坎昆会议失败,致使多哈谈判进程受阻。尽管1999年WTO也曾经历西雅图会议的失败,但坎昆会议失败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首次以共同的声音质疑现行多边贸易规则的不合理性,反对发达国家把它们的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冲突造成了会议的失败。这是战后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第一次。它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反思全球化的收益分配问题。坎昆会议的失败使多哈回合谈判难以在预定的时间表内完成。会议结束后,一些发达国家(如欧盟)把失败归咎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合作立场,并要求提出改革现行的谈判机制。另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则公开威胁今后要用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替代多边贸易协定(佐利克,2003)。虽然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不会因坎昆会议失败而瓦解,但由此引发的反应无疑会延缓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并且还有可能促使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关系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并行不悖和相互促进转向相互替代。事实上,近年来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已经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把区域贸易协定当成一种新的竞争手段。欧盟在致力于“东扩”的同时,积极开展跨区域的双边经济合作,已经或正在商讨与墨西哥、智利健全南方共同市场,与中东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久前,由美国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达成了初步协定。同时,基于和欧盟的竞争,美国在东亚、中东、非洲地区开展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谈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正在奋起直追。不仅立足于与东亚国家的合作,而且扩展到北美、南美和澳洲地区。总之,大国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把它作为回避经济全球化风险的避风港。四全球通货紧缩的风险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积累了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泡沫经济崩溃所造成的资产价格下跌,近年来全球性通货紧缩风险开始加大。按照国际货币基金2003年5月份对此所做的评估,全球陷入通货紧缩的国家从1991-1996年的1.2%提高到2000-2002年的13.1%。如果把通货膨胀率低于1%的国家纳入进来,该比例从5.0%上升到22.3%(IMF,2003)。在世界三大经济体中,日本经济已经陷入通货紧缩状态,美国经济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而德国经济极有可能发生温和的通货紧缩。具体地说,德国与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率虽然为正,但增长率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这种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