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相关性研究论文: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及指标研究摘要:能源和环境是本世纪紧密关联的两个最重要问题,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是中国寻求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首先在分析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理念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两者的关系,它们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但也存在紧密联系;其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融入低碳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标,它和其他指标一起评价“两型社会”的建设成果,是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本文选择的低碳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标主要包括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这些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反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还能进一步评价“两型社会”建设成果,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两型社会;低碳经济;脱钩指标;评价前言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化石能源的勘探、开采、加工和利用成为了人类工业文明的标志。然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导致许多国家出现了能源产量下降甚至能源短缺的情况,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全球气候变化也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1]。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遏制全球温度升高,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现今世界各国的共识。从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呼吁保护气候系统开始,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定为最终目标,再到定量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的出台,再到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具体规定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主要发达国家的减排时间和额度,最后到今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新一轮气候变化大会,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了不懈努力。不久前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最终未能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但《哥本哈根协议》所展现的某些信息仍值得关注和思考。碳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但依然无法阻挡气候变化对能源发展影响的加大,以能源和发展问题为主题的低碳经济成为关注的热点。虽然《京都议定书》依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没有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目标,但是目前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2],并由于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预计2030年中国CO2排放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3]。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如果不能有效化解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国际压力,中国未来的发展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空间将受到牵制。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不仅能确保中国在后京都时代的发展需要又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愿意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1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关系1.1低碳经济的理念内涵“低碳经济”的概念(LowCarbonEconomy)由英国率先提出。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第一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4],它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标准更高,生活质量更好,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借此,英国政府希望能够摆脱其在能源政策上面临的困境,并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成为世界的引领者。随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显示,低碳经济的概念虽然因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但表达的内涵相同: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5]。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6],其核心在于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开发和利用以及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7]。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8]。1.2两型社会的理念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一项重大决策。改革开放至今近30年的时间内,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9%,2000年~2008年能源消费总量年平均增幅达到8·4%[9]。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2003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4·3倍,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10]。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比较匮乏,能源利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自然资源的超常利用带给地方环境的压力也相当大。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两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理性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11]。资源节约型社会重在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12];环境友好型社会则重在强调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11]。两者统一,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1.3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关系低碳经济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形成的重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两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对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理念内涵的分析,揭示两者的关系。首先,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是两个独立的概念。“两型社会”作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发展形态,涵盖的范围要比低碳经济广,它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要符合生态规律,向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两型社会”重点关注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3]。而低碳经济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以建立低消耗、低污染的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重点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量的温室气体,同时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经济产出[14-17]。实现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7-20]:1、开发和利用碳中和技术,即低碳或无碳技术,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汇)、碳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化学固定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等;2、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建立碳交易机制。可见两者不仅涵盖范围不同,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其次,低碳经济和“两型社会”紧密联系,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重要内涵和建设标志。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在基本点上是共通的,两者都强调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来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可以说,“两型社会”建设本身就包含了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内涵。低碳经济有利于资源节约,更有利于环境友好。本质上与“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高度统一,一方面要求能源结构实现由高碳黑色能源向低碳绿色能源的转变,这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环境友好型社会客观上要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全面转型,因此是否实现低碳是“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两型社会”建设中,资源节约是基础和手段,环境友好是最终目标。低碳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应该把它放在“两型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上。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比如,加强碳中和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可以为“两型社会”建设提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碳交易机制的建立,可以为“两型社会”的资金短缺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增加碳汇,植树造林和保护陆地生态系统,体现了“两型社会”的环境友好。可见,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两型社会”的建设。2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相关指标中国政府在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日前中国政府又明确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低碳之路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16]。因此,我们在探索“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要融入低碳发展的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从优化经济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经济合作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自上而下制定低碳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落实强制性的政策目标,同时通过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形成政府同企业和居民三方通力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积累并总结经验,以低碳经济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可见,低碳经济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两型社会”最终将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低碳化的形式体现。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正因为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两型社会”存在如此紧密的联系,在构建“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如何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指标融入其中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涉及到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和构建等方面。2.1低碳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基础国外研究人员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以来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66年首次将物理界术语“脱钩”(decoupling)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21]。近年来,“脱钩”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策、循环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消耗总量在经济发展之初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反向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称为“脱钩”理论。“脱钩”可以分为两类: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前者是指经济变量的增长速度大于环境变量;后者是指经济变量增加时,环境变量反而处于稳定或减小[23]。对脱钩的具体评价需要引入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指标。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GDP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时候也会采用人口增长等指标[24]。而对于环境压力的反映指标尚没有形成统一观点,不同研究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者会根据研究需要选择不同的环境压力指标。“脱钩”指标是表征在给定时期内,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它们是确定一个国家是否趋向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资源效率、资源强度和资源生产率等指标均可作为脱钩指标。例如资源效率和资源强度是计算资源使用与经济增加值的比率,而资源生产率则是一个比例。“脱钩”通常被视为强调容量变化的弹性,而效率和强度则与这些比率的实际值相关。“脱钩”理论发展至今,虽然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怎样算是“脱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