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1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所衍生的投资思想应该包含农村和城市两部分中西部城镇化着重在基建和保障房、东部城镇化着重在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消费。从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保障房以及基建会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城镇化地区是西藏、河南以及重庆。核心观点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2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案例分析中国区域城镇化投资逻辑目录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3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缘由: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建议》当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这样的决策。可见未来五年当中,区域化城镇化将成为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理论支持:刘易斯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传统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成负数,劳动者在最低工资水平上提供劳动,因而存在无限劳动供给。城市工业部门工资比农业部门工资稍高点,并假定这一工资水平不变。由于两部门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利润即剩余的使用,当资本家进行投资,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量就增加了,从农业部门吸收的剩余劳动就更多了。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什么是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4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与一般规律(一)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5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与一般规律(二)从世界角度来看:1)1750—1850为城镇化的初兴阶段。劳动力密集型家庭小生产是城镇经济的主体,手工作坊和私营小型企业是城镇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就业者主要是工匠、小商贩、食品零售商及少量低层次的服务业人员,城镇对农村人口的“拉力”还不够强大;同时,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推力”还不太紧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2)1851~1950年为城镇化的局部发展阶段,是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大多数欧美国家进入了工业化时期,现代工业基础初步确立,工业规模和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镇的就业岗位增多,对劳动力的“拉力”增大;而科技进步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同时,由于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进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快速增长阶段,农村的人口压力增大,乡村的“推力”明显加大。这一“推”、一“拉”,有力地促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3)1951年至今为城镇化的普及阶段,是城镇化成熟阶段。此时,城镇化发展速度趋于缓慢,但城镇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部分;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口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经济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动力较少,农村的“推力”和城镇的“拉力”都趋向均衡,城乡间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城镇化进程趋于停滞,部分城镇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6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的发展阶段与一般规律(三)规律总结:城市化率在30%—70%是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但30%—70%中间的50%是个转折点,30%—50%是个加速推进的时间,50%—70%虽然速度还比较快,但是减速的。前一个阶段是加速,后一个阶段是减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力大致有两种:一种源于农业部门的推力,如农业产出及生产率,农业部门的就业机会和农村过剩劳动力数量,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别。另一种是来自城市的拉力,主要由城市各部门的就业机会,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收入的差别所决定。因此我们提出如果从城镇化角度去挖掘投资机会必须分为两部分:一、农村逻辑;二、城市逻辑。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7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的一般规律案例分析中国区域城镇化投资逻辑目录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8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台湾城镇化(一)台湾城镇化实例:第一、五十年代,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动人口,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台湾当局在50年代大力推广土地改造和科学种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出现了过剩劳动人口,劳动人口开始向各市县的主要区镇移动。农民外流,迫使台湾采取新的农业措施,用发展合作社和农业工人专业队等代替农户中的个体经营,或者他们与土地所有者订立农业合同,这些措施又促使农村中劳动力摆脱出来,流动到城市从事其它行业。第二、六、七十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为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此期间,台湾当局又先后采取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政策,也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以在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纺织服装、食品、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台湾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9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台湾城镇化(二)第三、八十年代,抓住信息革命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八十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台湾抓住了这次历史机遇,发展起了以半导体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产业升级,确立了台湾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但是高新技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吸纳的劳动力有限,所以,这一时期台湾的城市化率增速减慢,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第四、九十年代至今,服务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城市化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九十年代,台湾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电脑、雷达、卫星等新科技革命,带来了高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使得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由传统服务业转向现代化服务业。在这些有利形势,使本来起点高的服务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不仅个人服务业遍及各个角落,产业性服务业迅速扩张,而且高科技服务业也蓬勃兴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台湾的城市化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期。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10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失败经验—巴西(一)巴西的情况第一、三十年代以前,工矿业、咖啡经济、移民启动了巴西城市化进程。巴西城市化起源于最早的印第安人文明时期,初步发展与葡萄牙殖民统治时期。葡萄牙殖民者在沿海港口和矿区相继建立了一席城市,如作为葡属巴西收复的大而无当和里约热内卢,还有黑金镇、戈亚斯库亚巴等著名的矿区城镇。巴西与1822年获得独立,但在独立后的数十年里由于经济裹足不前,巴西的城市发展一直很缓慢,直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咖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早期的工业发展以及欧洲、北美的资本和大量移民的涌入,巴西经济才呈现出繁荣景象,并启动了巴西城市化进程。第二、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期。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是巴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巴西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城市化速度也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乡村迁徙和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这是巴西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是巴西从落后的传统乡村社会过渡到先进的现代城市社会、进而组建摆脱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至关重要的时期。80年代后巴西城市化金融高速发展阶段。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11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失败经验—巴西(二)第三、九十年代至今,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进程受阻,城市病严重。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东亚国家先后崛起,但是巴西却没有及时转变发展战略,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发展进入低潮期。由于巴西城市化发展过快,与巴西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巴西的城市出现了贫民窟等一系类城市病,严重困扰巴西社会。我们所要吸取的教训1、首先,土地占有严重不平等,造成大量无地农民。巴西绝大部分土地一直为少数大地主所控制。据巴西地理统计局的统计,1996年占农户1%的农村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面积的45%。全国大部分良田掌握在大庄园主手里,其规模最大的可以达到几万、十几万公顷。国家重视出口农业,忽视面向国内市场的小农,对农业的优惠政策补贴大都落在大中型农业企业手中。农村中小农户和无地农民处境艰难,形成大量无地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由于他们在农村丧失了土地,这种流动是单向的,不可能再回流农村。这种流动虽然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因超过城市工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一些人就由农村的无地农民转而成为城市的公开失业或隐蔽失业的贫困群体。现在巴西农村仍有1000多万无地农民,他们持续不断地向城市流动。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12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失败经验—巴西(三)其次,城市化过程中就业机会严重不足,非正规部门充当了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这与上世纪60~70年代巴西工业化的战略选择有很大关系。这一阶段,巴西把工业重点转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部门,服装、制鞋等传统产业又在国际上失去竞争力,难以拓展就业,劳动力大量进入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和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一般指家庭服务、在5人以下微型企业工作及从事个体经营等,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障,得不到法律保护的就业。1985~1997年非正规就业增加了97%,正规就业仅增加6%。非正规部门就业已经占总就业人员的近50%,虽然是一个重要的“排气阀门”,起着缓解社会冲突的作用,然而工资一般只相当于正规部门人员工资的一半,多数属于低收入群体。另外有大量劳力失业。城市公开失业率由1990年的4.5%上升到近年的8%~11%,有的统计称为17%。失业、就业不足、就业质量差,是造成城市贫困人口长期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再次,城市规划、建房用地、基础设施、社区发展没有考虑低收入人群的要求。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13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失败经验—印度(一)印度城镇化特点:(一)城市化推进速度慢于低收入国家组的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之前,印度的城市化率高于低收入国家(包含印度在内)的平均水平,但是90年代以来印度的城市化率却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5年低收入国家(包含印度在内)的城市化率水平为29.95%,比印度高出1.26个百分点。如果与不包含印度在内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水平相比,则印度的城市化率水平差距更大。不包含印度在内低收入国家2005年城市化率为31.05%,比印度高出2.35个百分点。(二)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过程中,服务业增长相对较快印度经济增长的突出特点是服务业快速增长。1961~1990年印度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5.25%;1991~2005年提高到7.92%。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第二产业和农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在1961~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5.5%;1991~2005年则仅提高到6.15%。农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两个时期分别为2.4%和2.6%。东兴投资策略报告——总统篇p14东方财智兴盛之源城镇化失败经验—印度(二)(三)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是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根据印度1991年的人口普查资料,1971~1981年期间印度城镇人口增量中,大约41%左右是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36%左右是农村向城镇迁移以及城镇建设范围扩大所致。但是在1981~1991年期间,两个比例分别变化为60%和22%。(四)印度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关系仍然有待改善第一,印度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农村贫困的推动,而不是城市繁荣的拉动。印度学者的研究也指出,印度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主要是由农村贫困的推力所致,而不是由城市繁荣的拉力所致。印度独立之后,虽然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是不彻底,土地集中现象非常严重。农村中有大量的无地人口,既无耕种地,也无住宅用地。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印度城市化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背后的推动力,是一些学者所称的“贫民窟的异地转移”。第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