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小组成员:常虹201420401002洪禹201420401006蔡倩云201420401001前言1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397983亿元,仅次于美国,跃居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位。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发布的《新兴经济体蓝皮书》估计,至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至203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将达到23%。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集中体现在绝对贫困人口的减少;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等方面。种种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路径。3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腐败问题日益加重,生态环境污染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显。这一方面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品,同时这些问题的解决的唯一途径仍是进一步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社会综合改革。提纲我组将简要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前世今生,带着各位简要回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历程,并和大家共同讨论中国经济体制还存在的不足和未来改革的发展趋势。内容结构如下: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走过了哪些历程;介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探讨下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还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走向。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弄清这一涵义,我们需要把握一下三点:(1)经改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经改的主要内容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3)经改的最终目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年代尺1949年1953年1978年1992年目前过渡时期计划经济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一)计划经济之殇1.定义:所谓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型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型经济”。现在已经作古的农民公社、面临诸多批评的城乡户籍制度等均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这种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国家定价、企业国有)。(一)计划经济之殇2.形成: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和最终完成,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3.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积极:建国初期,这种经济体制对于迅速整顿战争后的经济创伤,集中人力物力完成重点工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消极:但是从长期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被严重压制,城乡壁垒森严,工人农民等身份界定极为严格,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效率都极低。同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政治现象即为“全能政治”。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政治权力的无孔不入,渗透到方方面面。因此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下,甚至出现了诸如“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甚至“文化大革命”这一幕幕闹剧和悲剧。(一)计划经济之殇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经济已至崩溃边缘,社会经济事业百废待兴。正如此后邓小平访美时同卡特总统所说的,“中国已经失去了至少三十年的发展机会,不能再等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简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市场经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从经济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政治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三,从奋斗目标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1984年确立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探索阶段,标志性事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阶段。自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这一阶段是改革的深化和展开阶段。此一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经济改革注入强大动力。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阶段是确立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这十年中国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展示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强大生命力和活力。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自2002年11月召开党的十六大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是改革日趋完善的阶段。在第四阶段又包括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的发展改革阶段,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改革阶段。在十六大以后的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受住了国内自然灾害(汶川地震、南方雨雪等)的重大考验,也成功应对了世界范围内的次贷危机,同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旺盛活力。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成就中国经济体制确立和不断改革的三十年,也是世界经济风云激荡,各路诸侯各显神通的三十年。在诸多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谓是“万马奔腾,一马当先”。宏观方面:(1)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经济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也成为世界经济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4)社会事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蓬勃发展,全面进步微观方面:1)在市场化竞争体制中,一批主导产业形成了。如中兴、华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经活跃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2)经济集群化发展态势的出现。中国经济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比如珠三角形成了电子产业集群、长三角的传播和汽车制造产业群,环渤海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庆的摩托车汽车产业集群等等。产业集群的出现降低了企业的外部经济成本,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3)民营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民营企业分布在竞争性领域,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自身实力。4)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邓小平提出的判断一种经济体制是否正确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终极目标还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1978年,中国的GDP为3645.2亿元,2011年GDP总值471564亿元,提高了百倍之多。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2011年达到21810元,提高了近70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提高50多倍。从这些数字看人民生活水平比改革开放前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四、中国经济体制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任何社会经济体制下都会存在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问题等。我们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要认清形势和困难,更好的推进经改。一、经济安全二、分配不均三、民生问题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五、经济软实力与硬实力失衡经济安全问题1、2008年爆发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造成的巨大冲击。GDP增长放缓、失业率激增。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稳定性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2、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经济自主权受到冲击。外资进军中国的国有企业、银行,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升值。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中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遭受到了严重“创伤”,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中国1.3亿农民工中,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经济安全问题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掌握了资金、技术优势,游戏规则又由他们制定,我国的经济安全必然受到强势跨国公司的冲击。通过经济立法、政策倾斜等方式支持民族产业抵挡国际垄断集团的冲击核心国有企业绝对不能出售给外企,保持国家的绝对控股地位。经济安全问题分配不均问题基尼系数(反映分配差距)从1978年的0.2(绝对公平)上升到2008年的0.45(0.6为差距悬殊,0.4为警戒线)城乡、地区存在二元制分配结构,差距较大不公平收入影响社会发展、稳定分配不均问题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幅度过大、速度过快。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严重、收入差距超过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虽然“贫富差距突限”在“合理的程度”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显然,我国贫富差距较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人民网》分配不均问题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社会公平事关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撒切尔夫人说:“社会应该有一架梯子,让有能力的人爬上去;还应该有一张网,防止一些人掉下去。”在创造机会让一些人先富起来的同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也十分必要。通过税收加强政府对收入的分配调节是必然之道。民生问题就业难看病难高房价上学难物价飞涨两会(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年会)期间,在十大热点议题中,民生问题占了一半以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民生问题能否解决,是检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解决民生问题不仅要依靠政府的调节,更需要企业的参与和制度的完善。借鉴外国先进福利经验,让社会福利真正成为人民一项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吴敬琏,中国著名经济学家,2011年1月8日在“中国改革2010年会:转折与转变”上说,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突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两大难题之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依然薄弱。工业领域的所有制结构依然比较单一;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工业企业经营机制还不灵活;企业的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等.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①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需要增加农业投入。④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⑤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工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任务。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要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突出抓好能源和交通建设,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大投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市场为向导,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相结合,推进产业化。传统的钢铁、化工、纺织甚至新技术时代的计算机、生物、航天产业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称之为“硬实力”。而以文化产业、媒体经济为主的经济形式则代表了“软实力”,一部好莱坞大片创造的票房价值可能远大于一桶桶石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