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中国能否拯救世界?!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分析二、西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三、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模式-30.00%-20.00%-10.00%0.00%10.00%20.00%30.00%50年GDP增长率增长率中国30年GDP总量增长一条漂亮的曲线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中国1978-2007年GDP总量(元)GDP(元)中国30年人均GDP0.0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4000.0016000.0018000.0020000.00中国1978-2007年人均GDP(元)人均GDP(元)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趋势0.005000.0010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进出口总额(美元)进出口总额2008年我国的GDP为:3140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70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900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8%。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3405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226亿元,增长速度为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7639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681亿元,增长速度为9.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7642亿元,增长速度为9.3%,按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0.3%,第二产业占46.3%,第三产业占43.4%。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量为4012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534亿元,增长速度为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75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100亿元,增长速度为12.4;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3087亿元,增长速度为9.6%,按初步核实数计算的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0.1%,第二产业占46.8%,第三产业占43.1%。近三年,我国GDP中,一、二、三级产业产业产值的占比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动。衡量GDP结构的另外一种方法,通常采用支出法:即GDP=C+I+G+NX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纵观我国改革开放来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以投资拉动型为主:以2010年为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在当年GDP中的占比为:69%;(实际占比为61%,有8%没有计入)而净出口额为1831亿美元,合成人民币在GDP中的占比为;2.6%左右。中国的经济高速是否还会持续?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因为没有理由支持居民的消费倾向作出大的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存在着“路径依赖”。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模式如果不改变,惯性将继续!二、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两种看法“捧杀中国”——大赞中国经济、热炒中国模式、将超过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同时不忘鼓吹中国经济威胁论。“唱衰中国”——鼓吹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的根基即政治体制不稳定、全球渐少的资源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口多及老龄化问题制约经济发展等。几个代表性的观点1、热炒“中国模式”鼓吹中国“拯救世界”“近30年来,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一般认为有望再保持30年的增长。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此人生于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等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曾任美国国务院思想库「政策企划局」副局长。著有《历史之终结与最後一人》、《後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信任》。他的第一本著作《历史之终结与最後一人》让他一举成名。2、美国《华盛顿邮报》2009年11月14日发表的题为《中国人正在“改变我们”》的文章为世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不久前,在坐落于起伏的群山和牧场之间的一座大库房里,一群农场主围在一位买主身边,他们的谈话显示出美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名买主身穿带有设计师标识的便装,腕表的价值跟外面停放的通用公司的卡车相当。他说:“我觉得你们美国人还没弄明白,我们需要高质量。”对这些壮实的农场主来说,被一名来自中国的制药公司经理批评还是件新鲜事,但谁也没有抱怨。这些美国中西部的汉子把他们的中国客人看作类似于救星的人物。种植人参的兰迪·罗斯说:“几年前,我们种什么都行。我们种的他们都买。现在我们必须知道怎样让他们满意。他们正在改变我们。本质: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3、西方对中国期待远非如此简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访华期间强调:“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相反,一个强大且繁荣的中国的实力上升能够成为国际社会的一支力量。”与此同时,西方媒体开始热炒所谓的“G2”模式,认为世界已经进入“中美共治”时代。按照西方的逻辑,既然中国已经具备了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就应该对世界承担更多的“责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09年两次G20峰会上屡被提及的“G2”概念,再次被搬到年底的气候峰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德波尔指出,美国和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的40%,没有中美两国的具体承诺,很难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任何协议。但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西方国家显然居心叵测,试图用气候问题来阻挠中国的发展。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所华裔高级研究员、中国问题专家黄靖博士分析说,西方国家要求中国承担的“国际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经济和物质上的责任。西方认为既然中国富起来了,就应该“少享福”,在国际问题上更多地出钱出力。例如,世界银行一再声称中国“已经毕业”,将不再是世行贷款的受援国。。第二,开放金融市场方面的责任。西方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金融市场的独立性还很不够。中国政府必须放弃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让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金融市场。西方一再压人民币升值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第三,道义上的责任。西方想让中国逐步按照它们的价值理念和博弈规则来出牌。如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早在2005年9月就明确提出中国应做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西方能够接受中国人的价值观吗?或者中国是否有价值观输出的计划和打算?解读:“捧杀”中国的权宜之计-----一个来自邻国的声音!对于西方国家的“捧杀”,日本《每日新闻》2009年8月3日的一篇题为《“捧杀”中国的权宜之计》做了很好的解读。文章写道,7月27日至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两国探讨的主题非常广泛,从宏观经济到金融市场,从气候变化到核裁军,虽然每一个主题都未能实现具体成果,但这次对话却为两国提供了一个“一起思考和探讨世界课题的平台”。美国政府不惜搬出孟子来恭维中国,这种“请务必支持美国财政”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文章进一步指出,美国依赖中国的情况顶多能维持几年时间。等到因过度消费积累了20多年的财政赤字抹平后,态度就会转变!文章称,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称“美国已不再是世界的火车头”,有意让出主角的位置。然而,这只是美国捧杀中国的权宜之计。20年前,美国也曾用日本是NO.1来捧杀日本。结果几年内,日本泡沫经济破灭,陷入长期停滞。文章最后说,如果随意相信美国的花言巧语,中国有可能会在亚洲制造新的泡沫经济,到时候受影响的将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连日本也会被卷进去。很显然,日本的经历为中国敲响了警钟。以史为鉴:惨遭“捧杀”的日本一蹶不振中国目前的境况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日本当年的处境。经过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到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步入了令人眩目的鼎盛时期。一时间,以美国媒体为首的西方媒体对日本经济奇迹进行了全方位的热炒。在广场协议谈判期间,信心膨胀的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将日元升值10%。然而,正是因为“广场协议”的签订,日本经济几年后陷入所谓“失去的十年”。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傅高义推出一本名为《日本第一》的书。此书一出,立即在美国引起轰动,成为当年美国最畅销书之一,美国媒体也对此书进行了大肆炒作。当时,日本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195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只是英国或法国的1/3;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的GNP与英、法两国的总和相等,超过美国的一半。傅高义在书中写道:日本地少人多,资源匮乏,二战中被美国击败且被军事托管,但战后日本却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在许多方面已超过一直以世界老大自居的美国。虽然日本在军事上没有打败美国,但通过经济战争却成功战胜了美国。傅高义在书中宣称,日本在工业和经济方面全面打败美国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一如既往地高速发展。1985年对日本来说,是最值得骄傲的一年。这一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对外净资产高达1298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年美国的对外净债务高达100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正式结束了美国长达70年的债权国的辉煌历史。当时,美国知名学者威廉·哈维在《硬币的金融学校》一书中写道,日本1941年在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未能击败美国,而现在正在对美国进行和平占领,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人将占有美国人的灵与肉。美国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也在其著作《金融炼丹术》的后记中宣称,经济和金融大权正从美国向日本转移。阴谋还是阳谋?日本被迫“承担经济大国责任”,陷入长期衰退。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美国开始要求日本承担作为经济大国的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日元升值。这就有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当时,日本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顺差,客观上也对日元升值形成内在压力。因此,在广场协议谈判期间,日本甚至主动提出升值10%。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进入了快速升值的轨道。由于美元贬值,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沾沾自喜,殊不知,他们所看到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泡沫”。由于当时日本企业还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收购其实非常被动和盲目,结果在期货、地产等市场都损失惨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之后,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他们的其他一些投资,如高尔夫球场等都也以失败告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人购买的其实是一大堆“泡沫”。1989年底,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措施阻止投机,结果使得股价暴跌,地价急剧回落。“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许多人因偿还不了债务而自杀,日本经济也随之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称其为“失去的10年”。在日本陷入衰退的同时,美国企业和政府却靠回笼的资金转而投资各种新兴产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很快从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停滞中摆脱出来,创造了长时间经济增长的奇迹。从喧嚣一时的“购买美国”,到短短几年后“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国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济圈内很多人士将其归咎于“广场协议”,甚至称这是美国的“阴谋”,表面上看也并不无道理。“唱衰中国”近来,关于中国经济前景的“争论”成为国际媒体一大焦点,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看好中国经济的说法也时有出现。在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这场争论确实牵动全球神经。对中国来说,如何看待这场争论,也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国际媒体和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争论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