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范例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第一篇】教学是平等的对话,教学是交流。两千多年的孔子就是这样做的。对话最核心的东西是尊重、民主、平等。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尊重是教改的核心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大写的人,要尊重他的人格。要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要摆正。我不主张称学生为孩子。一二年级的学生称小朋友,高年级的学生称同学。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听起来很亲切,其实关系搞错了。我课前谈话时告诉学生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称于老师是最好的。我是你的大朋友,把你的智慧给我,把我的智慧给你,一加一大于二。要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第一课时时,教师要不惜时间,范读两遍课文。最好的老师要示范,最好的引导是示范!读书要充分,课文不读熟不开课。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我宁可延迟。理解课文的根本途径或者唯一的途径是读,尤其是朗读,2/8朗读的意义不可估量。叶老说:“能够把课文读得很有感情就说明你理解课文了。”朗读也是训练说话的最好途径。怎样培养说的能力呢?从朗读开始。语文教学如果离开朗读是没有意义的。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朗读可以使人感动,可以使人泪如雨下,小声读不行,默读也不行。“文贵自得。”我们教育学生不但要得到兔子,而且要得到猎枪。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展开生生对话。生生对话指的是写字的交流、理解词语的交流、朗读的交流、感悟的交流、写片断的交流。老师要告诉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倾听。交流时光说优点,欣赏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欣赏别人就是欣赏自己。师生对话。教师不仅是是组织者,还是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教师是对话的首席。例如写字,你敢不敢示范?教师该做的、该说的一定要尽力而为。教师的见解、朗读、下水文要高于学生。要说学生不知道的,讲学生不懂的,要点出恍然大悟。一个聪明的校长决不看老师的教案,教案可以抄,抄了不会用,抄了有何用?课堂是学堂,不是讲堂。我们不要做教师,要做导师。时代呼唤导师,现代教育呼唤导师。导师是会引导的,会启发的,会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教师要参与进去,而不是挂在嘴边。学生说到的地方老师不要说,说了学生不愿听。老师讲的一定是学生不知道的。吸引学生最好的办法是讲学生不知道的,引3/8导学生说他想到的。课堂是展示学生的地方,不是展示老师的地方。煽情、声光电一起上,不可取,我持否定态度。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读写。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第二篇】四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二周,碎片化的时间让我真个人都没了条理,这周我读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拿起这本书,看到封面于永正先生那慈祥的笑容不禁感伤起来,于老师是小语界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小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离世是小学语文界的遗憾。这本书是于永正先生的压箱封笔之作,如今才开始读实在羞愧难当,带着自责悄悄的走进这本书,让我后悔为什么不早点看到这本书?打开书迎面的是于先生的书法和课堂瞬间,我知道于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会京剧和胡琴,喜欢书法和写作,他说这些好习惯丰富了他的情感世界,守护了他的精神家园,成就了他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其中一句话让我眼前一亮“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事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4/8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的越来越正了,越来越值了。”一个新词让我印象深刻---“消化生活的胃”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深切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才能概括出规律的东西。现在生活节奏很快,人们被社会逼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大踏步的往前走就成了习惯,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一个消化生活的胃是一盏灯塔让我们在繁忙之中找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学会反思自己教学过程的同时要思考、要感受。一个新视角: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这个视角跟开大会是杨校长提出的倡议不谋而合。自己也曾孩提过,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就会对学生多一份最终、理解和宽容。一个新思想:于永正先生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为孩子留下什么?于先生说要为孩子们留下语言、留下较好的语感、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这本书是于先生的封笔之作,他不禁感慨: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一些精彩的句段。张庆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讲授“左右逢源”这个成语时,于先生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第一笔---横有什么不同,原来“左”的一横短,“右”的一横长。这里,如果老师不指点,许多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注意的。越读越想读,这周忙于琐事之中,仅读了这本书的一小部5/8分,实在惭愧。下周会再接再厉。于永正先生的这本《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的》实属名篇佳作,我一定会坚持读完的。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第三篇】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一)写好字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二)写好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6/8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1篇完整作文的过渡。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三)读好书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在朗读中,文本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是信息的载体,是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凭借它入情入理,接受熏陶;另一方面,朗读时,学生还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在朗读教学中,于老师是这样做的,拿到1篇课文先备朗读,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对话要读谁像谁,不论什么课文都要读出标点,学生读得好的地方,他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读得不到位,他会亲自领读、范读,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了,很多道理就会从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这是自发的,而不是教师长篇累牍地灌输和外在强加。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理,课堂则会充满情趣和灵性。7/8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第四篇】于永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于先生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堂上先生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8/8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他追求的亮点。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教师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