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深圳欢乐谷导游词【推荐4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深圳欢乐谷导游词【推荐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导游词【第一篇】山东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南与安徽、江苏省毗邻。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东省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省在北纬34度25分至38度23分、东经114度36分至112度43分之间,东西最长约700公里,南北最宽420公里,陆地总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居全国第十九位。山东省的地势,中部为隆起的山地,东部和南部为和缓起伏的丘陵区,北部和西北部为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山东省的最高点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处是位于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山东省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原、盆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3%;山地、丘陵约占34%;河流、湖泊约占3%。山东省境内河湖交错,水网密布,干流长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条。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斜穿山东境域,流程610多公里,从渤海湾入海。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长630多公里。其他比较重要的河流还有徒骇河、马颊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胶莱河、淮河等。山东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东平湖。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总面积1375平方公里,为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山东主要的山脉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艾山、牙山、大泽山、孟良崮等。山东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无霜期沿海地区180天以上,内陆地区220天以上。山东自古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之一。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东夷各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西南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在今山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为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山东省的简称。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1234)。元朝(公元1206——1368)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1644)设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与今天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清朝(公元1616——1911)正式设山东省,治所在济南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山东省现辖17个市,139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泉水众多,被称为“泉城”。位于山东半岛东部的青岛为副省级全国计划单列市,是著名的海滨城市,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的协办城市,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龙头”。山东省人口9041万人,居全国第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山东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共有3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5%左右,其余为满、蒙、朝鲜、壮、土家、高山、纳西、维吾尔、白、黎、苗、俄罗斯、锡伯、布衣、侗等民族。在山东,回族、满族、蒙古族有聚居或杂居的村镇、社区,其他民族没有固定的聚居村落或社区。经典导游词【第二篇】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与古貌相比更为气派。滕王阁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清代诗人尚镕《忆滕王阁》诗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xx年),御史中丞洪都观察使王仲舒两次重修,韩愈为之作《重修滕王阁记》。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观二年(1120xx年),江西精编资料,供您参考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阁记》称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元代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阁,阁高五丈六尺。元统二年(1334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儿游登滕王阁,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在滕王阁上大宴文武群臣,正统初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建,改阁名“迎恩馆”。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楼又逾其半,宏深富丽,……”;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资重建“西江第一楼”,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书谢一夔作《重修滕王阁记》。正德十四年(1520xx年)滕王阁亦毁于宁王朱宸濠兵乱。嘉靖五年(1520xx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抚王佐重修。万历四十四年(1620xx年)又一次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再由王在晋撰《重建滕王阁碑记》,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崇祯六年(1633年)江西巡抚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阁,由邹维琏撰《重造滕王阁记》。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抚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20xx年),阁又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滕王阁落成,立即飞奏朝廷,康熙大喜,亲书董其昌之《滕王阁序》以赠。康熙四十五年(1720xx年)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雍正九年(1731年)阁毁于火,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总督赵-、巡抚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抚何裕成重建;嘉庆年间,滕王阁年久失修,江西巡抚秦承恩、江西巡抚先福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阁遭火毁,不久修复;道光二十八年,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清军方面由安徽巡抚江忠源稳守南昌,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轰毙,滕王阁烧成为一片灰烬。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抚刘坤一主持集资重建。光绪末年(1920xx年),阁又遭火焚,于宣统元年(1920xx年)重建,此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1920xx年滕王阁再度毁于军阀混战,赣军师长岳思寅下令火烧南昌城外,大火延烧三日,街巷尽成焦土。1920xx年纵火者张风歧、岳思寅等被处以死刑。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没有重修。现在的滕王阁是1985年按照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计划草图》重建,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为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楼为仿宋朝木结构样式,净高米,共九层,采用宋朝楼阁“明三暗七”格式。其中明层皆有回廊可俯瞰赣江景色。楼体为钢筋混凝土建成,南北有回廊连接着“压江”、“挹翠”两个辅亭。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关于导游词【第三篇】各位朋友几天的行程,还有10分钟就要结束了,在此刻要和大家说再见的时候我真的还舍不得说那两个字,说真的这次旅程的`成功离不开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合作,几天里我们大家从相识到相知最后成为了朋友。我知道我有的地方还做的不够好,希望大家在最后的几分钟里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努力和学习。最后祝愿大家走的时候带点我们**的佛气和**的灵气带回家中保佑你的全家“事事顺利、万事如意。中国有句古话,叫“两山不能相隅,两人总能相逢”,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在**或者是你们那里能和大家相会,我期盼着,再见各位。导游词【第四篇】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故游览瘦西湖,在欣赏美景秀色时,也可以说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充实人们的知识,使人们得到心灵的升华。瘦西湖园林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四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奇趣。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尤其待到江南的春色降临,烟花三月下扬州,漫步于瘦西湖畔,但见几步一柳,好似绿雾般的柔媚动人,加之山茶、石榴、杜鹃、碧桃等妩媚的花树陪伴,更觉舒卷飘逸,窈窕多姿,万般的诗情画意尽现其中。“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瘦西湖其实是扬州城外一条较宽的河道,原名保扬湖。面积480多亩,长千米。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乾隆极盛时期沿湖有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薰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流淙、蜀岗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市小楼、平岗艳雪、绿杨城廓、香海慈云、梅岭春生、水云胜概,誉为“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均六次南巡来此,对这里的景色赞赏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