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产业经济学论文------论我国对外贸易状况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2007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进出口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的调整现今对外贸易的政策,合理的引导企业向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对外贸易方向转变,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不利状况得以改善,在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的同时,也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关键词:贸易状况对策二、中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存在着非市场化的因素1.国内企业要出口产品必须得到政府的批准,大多数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虽然我国对传统的贸易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但是,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只是少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少数科研机构,并且其进出口自营权受到很大的约束,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经营进出口业务。此外,我国允许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门槛很高,数量有限。没有进出口自营权的企业要出口产品,就只能通过国有外贸公司代理。这意味着,大多数没有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因而同国际市场之间实际上仍然存在着“隔层”。由于外贸经营权由政府行政审批,哪些生产企业能进入国际市场完全由政府指定,在缺乏市场竞争和筛选、淘汰机制的情况下,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业,从而造成对外贸易的低效率。不能直接进入国际市场,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导致国内许多生产企业不能完全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时生产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人为地压抑了我国的出口供给弹性。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在没有得到政府的批准下不能自由地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不能真正地在具有内在动力和压力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出口的市场主体,从而极大地阻碍了中国人均出口额的不断增长。可见,对私营企业的出口限制实际上是对中国出口扩张能力的人为限制。此外,在政府的保护下垄断了我国的进出口的国有外贸公司却因规模小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由于国有外贸企业并不承担经营亏损的最终财产责任,为了扩大出口,往往不负责任地对内抬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这种没有内在约束的无序竞争,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乱、而且增加了我国的出口换汇成本,降低了我国的贸易利得。2.我国在进口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政府管制,导致进口的市场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我国降低关税的政策意图实际上是侧重在缓解我国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同时扩大资本品或技术设备的进口(中国进口中的80%以上是资本品),以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而并不是着眼于通过实现进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此外,我国对一些已经取消配额、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仍然存在着不同名目的数量限制,一些需要进口品的投资项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项批准或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指导。同时,中国在进口的程序上也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个政府部门的盖章认可,进口手续过于繁琐等。我国对许多产品(如原油、成品油、农产品等)的进口仍实行国家垄断,这也是一种非关税壁垒。我国对进口进行管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某些行业或企业,特别是保护了国有企业,却减弱了进口产品的竞争压力,降低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二)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缺乏规模经济的内在动力按照新贸易理论中的基本观点,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是为了通过进入国际市场,以扩大产品的市场销售,使企业能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但我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实现规模经济,许多企业完全只是为了出口而出口,为了创汇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创造利润而出口。由于我国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生产率普遍较低,这样,我国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也就自然很高。(三)我国的出口结构仍存在着技术档次及附加价值低的问题中国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产品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中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费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很大比重。这些产品的产品链条短,附加价值低。目前,中国出口量最大的10类产品中有9类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如鞋、玩具和运动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装等。目前,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虽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而且我国机电产品一般档次较低,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不高,缺乏有后劲的支柱产品,支柱产业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规模。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已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国平均为40%左右),且多数还是由外资企业实现的。此外,中国的服务贸易,包括银行、保险、电信、法律、会计、资讯行业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十分薄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还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加工贸易中,只要加工产品本身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那么,反映在统计中就是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实际上国内大量加工过程比较短暂,附加价值并不高。可见,建立在加工贸易基础上的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还不能说明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真正实现了高级化,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迫在眉睫。三、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路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必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外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要求,全面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品牌发展为主线,加强贸易与投资、贸易与产业的政策互动,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多元化市场,以对外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新型的外贸综合评价体系现有对外贸易评价体系过于注重金额的增长,很难体现出质的提高。中国要逐步建立一套新型的外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现有公共数据资源制订可评估比较的量化指标,科学合理地衡量进出口绩效及其对税收、就业及产业的贡献,有效监控对社会、环境和生态发展的影响,科学反映本地区、本行业外贸出口绩效。2、建立鼓励与限制并重的出口调控机制调整现有外贸管理和促进政策,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环保、行政等手段,加大对新产品的科研、品牌培育、营销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精深加工程度,逐步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出口,对中西部地区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减少出口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业,要积极研究建立财政补偿机制,鼓励其采取措施,发展相关替代产业,鼓励出口环保节约型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成本。3、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支持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要通过加大对科研投入,品牌培育、营销服务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企业。通过鼓励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形式,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4、加强对农产品的出口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及生产体系认证的支持力度。要普遍恢复或提高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退税率,鼓励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通过推广出口信贷、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减少检验检疫费用等手段,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要进一步整合现有农产品出口信息资源,继续推动信息服务工作。要推动农产品出口行业商会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行业协调自律作用。5、加快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出口名牌培育机制。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名牌出口企业予以适当政策倾斜,提供融资和保险便利,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名牌出口企业列为“重点支持客户”,在费率等承保条件上给予优惠,优先提供各项增值服务。6、建立完善进出口监控预警体系,提高贸易摩擦应对水平继续做好对重点国家和重点商品的进出口信息监测预警工作。重点从检测进口产品的量价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冲击,逐步转移到监测分析中国大宗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和国内市场需求走势,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外贸、海关、税务、银行、外汇、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联网。为企业提供更及时的预警信息。7、积极推进外贸诚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外贸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监督和规范企业行为。继续落实《外贸法》和《行政许可法》,加快制定《反垄断法》,依法对“灰色清关”、走私诈骗、骗税骗汇、不正当竞争、行业垄断、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违规的企业及人员予以处罚,维护公平、公正的外贸经营秩序。严格贯彻落实《劳动法》,完善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提高外贸从业人员的整体福利水平。8、优化进口结构,搞好大宗资源型产品进口协调加强进口协调与服务,通过政策引导、行业协调、支持企业加强进口联合谈判,集中订货采购,掌握大宗资源型产品的进口主动权,引导企业运用长期合同,期货贸易、战略合作、参股控股等手段,实现进口多元化,并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基地,提高境外资源利用能力,探索设立大宗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平抑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过快增长,规避国际市场风险。9、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对外出口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完善服务贸易管理。尽快建立健全配套的服务贸易法规,加快完善国内服务要素市场体系,鼓励各类主体自我发展、公平竞争。同时应加大对重点优势行业的政策扶持。促进软件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设计咨询、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走质量型和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结束语:通过这次材料的收集,论文的编写,让我对我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出口贸易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不仅让产业经济学中的相关的理论与分析问题的方式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当中,而且拓宽了我在国际贸易专业方面的视野。参考文献:说明了我国对外出口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概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2、外商投资产业经济学①外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外商投资的企业中,其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远高于国内水平。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市工业系统的外商投资项目中,81%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15年左右,由此带来利润。可以看出,外资在我们国内市场的优势。这种情况不仅在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较为普通,在轻纺等行业中从事外来加工贸易的企业,其技术水平、产品档次远远高于国内企业。②外商促使国内商品类型日趋丰富。产品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过去10年,我国外商投资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早期我国外商投资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来华投资,机电产品的比重越来越高。2002年,外商出口机电产品1169.93亿美元,占外商出口产品总额的65%,占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量的74.3%。外商出口产品中,计算机、通讯设备等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外商出口高新技术产品606.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6.2%。③外商带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产业。改革开放后,由外资企业带来的大量新产品投入国内市场。一方面培育了国内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企业开发与生产同类产品提供了示范,移动通讯市场的扩张与制造业的发展就是明证。外资企业对配套企业的订货要求与技术支持,大大提高了国内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企业国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