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经济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产权经济理论一、产权的内涵二、产权的功能三、产权的起源和保护四、科斯定理本讲内容一、产权的内涵几个案例什么是产权产权的结构产权的分类案例1:公地的悲剧(TheTragedyoftheCommons)1968年1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的“公地的悲剧”一文。30年来,它成为生态学界一篇经典性的文章。哈丁在文章中讨论了公共牧场的使用与管理问题。他说,假定有一个向所有牧人开放的牧场,那么,每个牧民都将在此牧场上放牧尽可能多的牲畜。这种情况,如果因天灾人祸使人和牲畜的数量不超过此公共牧场养活那么多人与牲畜的能力,就可以继续保持。否则,这种公地共享的逻辑便会产生悲剧。因为,每个牧人都会通过增加牲畜头数以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利益,而每增—牲畜,都会有正副两种后果:对增加牲畜者而言,他得到增加牲畜的全部收益;如果增加牲畜属于过分放牧性质,其所造成危害则由全体牧人分担,他自己只承担全体牧民每人平均分担的那一小部分。这样一合计,他就决定增加牲畜。然而,他这样做,别的牧人也会这样做。其结果全体牧民落入一个在面积有限的公共牧场上无限增加牲畜的陷阱。换句话说,大家都利用自己使用公共牧场的自由,奋勇奔向毁灭之途,这就是他所称的“公地的悲剧”。产权的内涵案例2小村庄的故事在赣北的某个山区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它坐落在山沟中,一条清澈的溪水由西至东缓缓流过。两旁的高山郁郁葱葱,一年四季生机勃勃。在“文革”期间,这个村庄只是当地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1978年以后,改革春风吹大地,这个小村庄也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实行家喻户晓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根据我国土地法,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但是,改革以后,集体土地按照每户人口承包到各家各户,农民拥有了实际上的土地控制和使用权。此外,村庄的竹林大部分被划分到各家各户,同时留有一部分的集体竹林。但是,树林却没有做类似的处置。竹林和树林均属于经济林,可以给村民带来经济利益,当然,也可以用于制作农业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如用木材做房子、犁、家具等,用竹子制作竹床、簸箕、竹筐等。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修了一条公路,通向外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山里的各种资源的经济价值迅速增加。同样是竹林,不同的产权归属导致不同的命运。分到各家各户的竹林,受到很好的管理,不少村民在自家的竹林周围上石头垒成的或者木制的篱笆,防止自家的竹林被他人砍伐,被牲畜糟蹋。春天的时候,还派人看守,防止他人偷笋。因此,各家各户的竹林地郁郁葱葱,得到悉心地看护,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有竹林。这些不多的公用竹林地被砍伐殆尽:春笋要么被牲畜糟蹋了,要么被村民拔回家食用;能有幸长成的竹材被砍作各种用途,留下来的竹子全部都是弯弯曲曲、发育不良。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村里的树林:村民将树木砍倒用于制作各种家具或者建造房子,但是砍伐的数量多于自己的需要,剩下来的木材通过各种渠道销售。后来,有人来村里购树,队长或村长与购树者合谋将村里的树木用卡车大量的外运。尽管砍伐和销售树木需要经过上级领导的批准,但是,由于监控的困难以及合谋行为,这些人在砍树时往往是申请一个立方的树,砍两个、三个立方的树,村民由于不愿意得罪人,再说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树,也懒得惹这个麻烦,因此,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有机会也模仿这做,反正顺手牵羊的甜头不干白不干。结果,不出几年,村里的树林亦被砍伐殆尽。甚至一些百年老树都被砍掉,用作柴火或者烧炭原料。令人心痛。什么是产权?Propertyrights产权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产权涉及到产权的享有者,即产权的主体,产权的客体(财产),非产权主体。–产权的实质是界定产权主体与非产权主体对产权客体的关系、权利和义务。–产权主体享有产权,非产权主体就有尊重、不予侵犯的义务。产权的内涵什么是产权?(续1)产权的经典定义–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V3,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P.1101.。)–个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叫做产权。(恩格拉·恩格特森)–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巴泽尔)产权的内涵–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德姆塞茨)–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阿尔钦)–产权不是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性关系。(菲吕博藤和平乔维奇)–产权是一些社会制度,即界定或划定了个人对某些特定财产,如土地和水所拥有的特权范围。(利贝卡普)–……产权的内涵什么是产权?(续2)产权的定义–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不仅是人们对财产使用的一束权利,而且确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是一些社会制度。产权的内涵比如说,我拥有一亩水塘,产权确定的并不是我与水塘之间的关系,它确定的是我与其他人在使用水塘的权利问题上的关系。产权的结构产权(propertyrights)的范围(构成)所有权–所有权是指在法律范围内,产权主体把财产(产权客体)当作自己的专有物,排斥他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利。使用权–使用权是指产权主体使用财产的权利。–财产使用的三种情形:•使用而不改变其原有形态和性质。•部分改变其形态,而根本性质不变。•完全改变,甚至使其原有形态完全消失,转换成其它的存在形式。产权的内涵产权的结构(续1)产权(propertyrights)的范围(构成)收益权–财产的收益权是指获得资产收益的权利。–让渡权–让渡权是指以双方一致同意的价格把所有或部分上述权利转让给其他人的权利。产权的内涵产权是一组权利比如说“张三有一辆宝马车”,这对张三意味着什么呢?别人不能拥有、不能随意使用?只有张三可以拥有、使用、处置、剩余索取等。不经张三同意,任何人不得剥夺张三的所有权、使用权。那么张三使用这辆车有没有限制呢?张三拥有这辆车,政府能否随意限制呢?比如不准进入什么路段,不准在什么时间使用,车况必须符合什么标准,车内必须配备安全带,尾气排放必须达到什么标准,不准停放什么地方等等?(一)关于产权的几个案例案例1甲公司耗资12500万美元设计、发射和维修一颗用于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传递商业资料的卫星,这颗卫星定位于大西洋上空25英里处的同步轨道上。最近,乙公司的一颗自然资源监视卫星偏离了轨道,与甲公司的商用卫星非常接近,以至于使甲公司在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商业资料传递中断。结果,甲公司损失了很多客户,因而甲公司起诉乙公司侵犯了它所拥有的同步卫星轨道权案例2张三从其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农场,张三把大部分土地卖给了房地产开发商,自己仅保留一块被称为“沼泽”的土地用于养鱼和放鸭。过了几年,附近的土地价格上涨,于是张三就准备把“沼泽”放水排干,把它开垦成一块居住地。然而当地某著名大学的生态学家认为张三的财产是保持当地生态平衡的一部分,建议城市管理委员会通过一条法令禁止任何排干“沼泽”地的做法。张三为了保护其变动财产的权利开始上诉,结果起诉没有成功,张三转而要求法院勒令市政府以市价收购他的“沼泽”地,也没有成功。案例3一个医生发现食品加工厂附近居民很多,于是就在离食品加工厂不远处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当开始营业时,医生发现食品制造商的机械设备噪音很大,防碍了他用听诊器检查病人肺部疾病,医生甚至不能安静的思考问题和集中精力工作。于是,医生便提起诉讼,要求食品制造商停止使用带有噪音的机械设备。法院接收诉讼,并做出判决禁止食品制造商使用带有噪音的机械设备。案例4农夫和养牛人在毗邻的土地上同时经营,农夫种麦子,养牛人负责养牛,麦田与牧场之间没有栅栏。走失的牛践踏了农夫的麦苗,农夫受到损失要求养牛人赔偿,发生争执。于是,农夫把养牛人告上法院。法院判决养牛人赔偿农夫的所有损失上述几个案例提出了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私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资源(所有权的界定问题)所有权怎样建立(公共认可的占有关系)所有者如何合法地行使资源排他性权利(处置权、支配权、使用权)如何保护产权?如何补偿对产权的侵犯?上述问题正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产权的统一与分离产权的统一一般是指产权中的各项权利完全归属于所有者,由所有者统一行使,不与他人分享。(个人业主制企业)如果一束权利全部归同一人所有,并不一定最有效率,把同一物品的产权分解开,归不同人所有,可能效率会更高,从而导致单一资产分割的产权的形成.产权的内涵产权的分离一般是指所有者只享有产权中的最终所有权,并在此基础上,直接享有或不直接享有产权中的其他权利,同时又与他人共同分享产权中的其他各项权利。产权分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所有者并不必然地具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产权的分离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监督代理者,即如何保证代理者不偷懒、不损害所有者的利益。此外,如何使代理成本最小化。这更要求进行明确的产权界定,避免可能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发生的侵权行为产权的内涵(一)私有产权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其他人。私有产权并不意味着所有与资源有关的权利都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只要每个人拥有互不重合的不同的权利,多个人同时对某一资源或资产行使的权利仍是私有产权。私有产权的关键在于对所有权利的行使的决策及其承担的后果完全是私人做出的。产权的分类(二)共有产权有些资产的产权具有这样的特点: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这种产权被称为共有产权。共有产权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共有资源在个人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即使每个人都可使用某一资源来为自己服务,但每个人都没有权利声明这个资源是属于他的财产。产权的分类(三)国有产权–国有产权则意味着只要国家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它就能排除任何人使用这一权利。–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不同的产权形式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西方学者认为,私有产权的效率最高,共有次之,国有最差。产权的内涵产权的属性不同形式或类型的产权,其属性和特征也不同。就私有产权而言,它主要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让渡性和清晰性,共有产权则不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让渡性和清晰性。(一)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私有产权的决定性特征是其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产权的排他性,实质上是产权主体的对外排斥性或对特定权利的垄断性。私有产权的排他性一方面把选择如何使用财产和承担这一选择后果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使所有者有很强的动力去寻求带来最高价值的资源的使用方法。共有产权的组成成员是作为一个整体分享共有财产的产权的。在共有范围内,对财产的权利,是你的,也是我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不具有排他性的。当然,共有产权也存在作为一个总体的对外排他性。(二)可分割性与不可分割性可分割性是私有产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产权的可分解性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体现出来。产权的可分割性对产权的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共有产权作为一个整体,是排斥任何一个内部成员侵占、分割共有产权的,即共有产权不具有可分割性。(三)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可让渡性也是私有产权的内在属性。共有产权不具有可让渡性。按让渡内容的多少可分为全部产权的让渡和部分产权的让渡。按让渡时限可分为永久性让渡和有限期让渡。产权的让渡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私有产权的可让渡性有时可能会受到限制,从而出现“所有权的残缺”。在所有制残缺中,可让渡性的“残缺”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深刻的。私有产权的可让渡性可能受到限制,会出现两种情况:①德姆赛茨的所有权残缺②埃格特森的所有权弱化德姆塞茨指出:对人们实施专门的所有权的能力的制约,会导致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

1 / 1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