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地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地理第一节人口及其问题一、人口过程和发展类型的基本概念(一)人口过程人口问题跟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一样,是当代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计划生育是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种过程。1、人口自然变动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变动的结果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2、人口机械变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迁入迁出,变动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变化,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3、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结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行业结构等到。(二)人口年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从图中知图(一)增长型、图(二)稳定型、图(三)衰减型二、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1、过程:公元前,中国人口大约在1000万公元初到17世纪中期约在5000—6000万上下1684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人口突破2亿从1900年到19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1990年达11.34亿,1990年人口11.34亿2000年人口13亿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首位2、类型人口再生产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高出生率、2)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3)高-低-高型与低-低-低型(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人民共和国得人口发展历程分二高一低一下降四个阶段1.第一个五年计划(1945-1957):这五年平均年增长为1311万,封建的“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2.1958-1961年: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人民公社”“大跃进”等政策的失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3.1962-1973年:12年的人口出生高峰。因“文化大革命”的失控。4.1973年以后:计划生育的实施,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1.人口基数大。2.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不会因为一旦采取控制人口措施后,人口会立即停止增长。目前又正处于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农村总和生育率一直在2.8个千分点左右徘徊。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人口的再生产实现了两次转变:50至60年代实现了“高、高、低”向“高、低、高”的转变;70年代以后,初步实现了“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转变,但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高。(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人口增长速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它国家高。我国年龄组性别比不同,性别比随年龄组不同而改变。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性别比也有差异。北京、云南、山东性别比低。(四)不平衡的人口分布1、界线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爱辉县,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将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2、分布1)平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为118每平方公里。2)东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2。9%居住着全国95。45%的人口;3)西北面积57。1%仅有5。5%的人口。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17957人每平方公里。其次是香港为6101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增少的有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每平方公里为6人。(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还部到总人口的1/3,比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平均水平42%要低,比发达国家的80%以上差得更远。我国城镇化的方针“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1949年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原因:1、由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行优先照顾,改善了少数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少数民族的健康水平,因此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2、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有别于汉族的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政策,异常少数民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明显高于汉族。3、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过去没有正确表明自己民族成份的人,近年来陆续改变了自己的民族成份;同时各民族通婚家庭中所生子女,往往选择少数民族成份的居多,这些都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七)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口素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起决定作用的有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因素。(八)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中国从70年代以来的20年,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到1990年的21.6%1.人口基数过大。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农村人口短期内不可能很快下降3.人口素质差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四、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一)人口的增长对衣食住行的巨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耕地、水资源、矿产等,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钢铁、煤炭、石油、粮食、棉布等到主要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二)人口城镇化对城市住房和交通等产生巨大需求,对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产生的巨大压力。1、住房由于历史上住宅建设欠帐过多和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居民住房依然相当困难。3、交通运输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进”因素。交通是城市生活的脉搏。主要参考文献1.宋健.人口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2.邬沧萍.等对我国国情中人口特点的再认识,《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3期3.蒋正华.中国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6期4.刘铮.中国人口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6.姜象鲤.当代世界重大环境.问题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7.姜象鲤.环境意识必须实现十大转变,《环境》,1995年第31期第二节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土地利用土地是一种生产资料,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表明它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又与人类的劳动和需求的多元化密切相关土地持续利用应该是(一)土地利用是以维护或重建生态平衡为基础的(二)以土地利用技术发展和更新为前提,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三)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依靠科学的政策和土地管理来保证。(四)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要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优化出发。二、中国土地利用基本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季风区,即大约在年均降水量400mm等值线以东的湿润地区,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90%以上。1、水田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即年降水量800mm等值线以南广大南方丰水地区,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2、旱地分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约占全国旱耕地总量的85%。3、林地分布:东半部的山地地区4、草地分布:西半部的内陆地区三、土地利用现状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现有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1、分类按照其利用特点和方向的不同,土地资源划分为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以及目前难以利用的两大类;1)已利用和可利用一类为耕地、牧地、有林地、茶果热作等园地、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宜农荒地、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2)难以利用的一类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地、永久积雪和冰川等。土地利用状况面积(一)已利用和可利用的土地类型耕地、牧场、人工营造林、经济、竹林、果林及内河湖泊1、耕地的利用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8.85%,旱地占面积的71.15%。2、林地的利用目前全国有林地仅1.22×108hm2,占土地面积的12.8%,其中比较集中成片的有:东北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原始森林。3、牧地包括草原和草场,总面积2.86×108hm2,其中可利用面积约2.23×108hm2。4、内陆水域包括江河、湖泊、池塘、水库、沼泽等,总面积约0.27×108h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8%,利用特点各部相同。(二)目前尚难以利用的土地这部分土地有:沙漠、戈壁、石山、珊瑚礁,沙化土地因要恢复过去的自然属性需要相当长的演替过程,目前也难以利用。我国沙漠面积0.6×108hm2,戈壁面积0.56×108hm2,分别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3%和5.8%。在乌鞘岭、贺兰山一线以西,占有全国戈壁面积的97%和沙漠面积的93%,且75%属流动沙丘。四、土地利用与大农业开发(一)农业开发的战略思想1.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的组合。2.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必须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3.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5.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农业开发的区域差异及其开发的重点类型区1、东北区:本区平原宽广,土地资源丰富,农林牧用地数量大、质量好;2、内蒙古地区、及长城沿线地区:本区以内蒙古高原中温带半干旱草原为主,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度性特征;气候温和,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耕地、林地比例少,土壤副、肥力低;、草原季节不平衡,冬春草场严重不足。3、黄淮海区: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湿润季风气候,光热组合较好,雨热同期,但降水变率大,春旱夏涝频率高;水资源相对不足,河川径流丰枯变化大,大部分地区缺水严重;平原辽阔,耕地比重高,但盐碱土、风沙土等具有严重限制因素的低产土壤面积较大;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4、黄土高原区:本区地貌复杂,地势高亢,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水土流失严重。今后本区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治理与开发并重”的方针。1)晋陕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2).渭北陇东旱原的农业开发;3).汾渭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5、长江中下游区:6、西南区;本区山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复杂,水资源丰富。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有:1).川盆地综合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2).秦巴山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3).川滇高原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农业综合发展;4).黔桂高原石灰岩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建设7、华南区;本区山地多平地少,林地较广,海岸线长,海域宽广,热量丰富,常夏无冬,秋春相连;降水丰沛,台风暴雨繁多;生物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外向型生产条件好,农村经济发达;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有:1).闽粤沿海平原经济综合发展与创汇农业基地建设;2).海南热带作物基地建设;3).华南西部甘蔗区的建设;甘新区;本区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差,农林用地少;光热资源多,降水稀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干旱,雨水严重不足;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但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交通闭塞,乡镇企业不发达。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类型是:1)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的发展;2)伊犁地区牧业基地的建设;3)天山北坡综合农业基地的建设;4)河西走廊商品粮食基地的巩固;5)引黄灌区的治理与开发。8、青藏区;本区地势高亢,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度大而热量不足;土地资源以草地为主,林地为次,耕地数量极少但分布相对集中;水资源异常丰富,但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水的矿化度高,利用难度较大;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名贵中药材、珍惜动植物繁多;地广人稀交通闭塞。本区农业开发的重点区是:1)藏“一江两河”地区粮食基地的巩固与发展;2)青甘川边缘牧区的建设。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中国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2.孙颔.主编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3.任美锷、包浩生.主编中国自然区域及开发整治.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4.吴传钧、郭焕成主编.中国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刘卫东编著.土地资源学,百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