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课程结构•第一章会计学总论•第二章会计循环•第三章流动资产•第四章长期资产•第五章负债•第六章所有者权益•第七章损益•第八章会计报告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会计的涵义与目标•第三节会计假设与基本原则•第四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五节会计规范与会计伦理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一)古代会计-会计产生到复式簿记应用前•人类的史前时期到13世纪•古埃及的内控制度与记录官•古巴比伦的商业和公共管理记录官•黏土版所载的楔形文字•中国周朝的司会掌管百物财用•宋朝的四柱清册(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古希腊在BC630年发明铸币并应用到会计记录•公元前5世纪雅典出现财务公开思想(二)近代会计-复式簿记应用到20世纪50年代•地中海沿岸,商业贸易和金融业发展,建立银行、发明汇票。经济的发展使单式簿记受到挑战,出现了复式簿记的萌芽。•复式簿记产生的几个条件:书写艺术、算术、私有财产、货币、信用、商业、资本在当时的意大利均已具备。(三)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与应用•传统会计分成对内会计(管理会计)和对外会计(财务会计)•这一划分使会计进入了一个新领域,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二、会计发展的几个阶段和会计新领域•(一)里程碑性质的事件•1494年意大利传教士、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编写《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其中第3章《簿记论》详细介绍了复式簿记,使会计进入了一个新领域•1854年,英国爱丁堡特许会计师公会的批准成立,标志着会计作为独立职业的出现。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出现使会计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二)会计新领域•管理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外币会计•作业成本会计•环境会计、•国际会计、税务会计•通货膨胀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会计•网络会计第二节会计的涵义与目标•一、会计涵义的几种观点•(一)陆派会计观点•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二)海派会计观点•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识别,并将可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以特定方式将加工的信息输出给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系统示意图•信息输入信息交换信息输出•会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主要是财务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信息交换二、会计目标•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为各种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决策有用的各项相关信息•(一)会计信息使用者•内部使用者:企业各级管理层人员及全体职工•外部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包括现有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税务等管理机关•证券分析机构及证券分析师•企业客户和广大社会公众(二)会计目标中的相关决策•投资决策•筹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贷款决策•购销决策•税收征收与减免(退税)决策•工资水平决策•养老保险决策•国家财政及产业政策决策第三节会计假设与基本原则•一、会计假设•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环境所做出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在我国也称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对会计对象的确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数据的加工过程提供了基本依据。(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也称经济主体,是对会计反映的内容做出的假设,它规范了会计的空间范围和立场•会计必须为特定主体利益服务,要区别某一主体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要明确会计主体与其所有者之间的界限•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完全吻合:•大于•会计主体等于法律主体•小于•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关系示意图会计主体法律主体(二)持续经营•在可预见的将来,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不会面临清算和倒闭,资产将按原持有目的使用,负债也将按照原有的各项约定进行偿还•会计主体不是一次性的经营,也不是随时准备关闭、停业、清理,或有一个预定的期限,而是要持续永久的经营下去。•解决了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三)会计分期•会计上对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时间段,并按该时间段定期进行会计反映。•历年制、跨年制•权责发生制、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配比原则、一致性(四)货币计量•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提供货币计量为主的财务信息系统•用统一的货币进行计量•假设币值稳定不变二、会计基本原则•(一)美国的会计准则称为公认会计准则(GAAP),其制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9-1959):•会计程序委员会制订会计准则阶段•第二阶段(1959-1973):•会计原则委员会制订会计准则阶段•第三阶段(1973至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订会计准则阶段(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会计要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交易、事项:•信息的可验证性、中立性•(2)可比性原则•不同企业对相同业务的处理应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进行,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保持一致,各企业间的信息可比•(3)一致性原则•同一企业前后各会计期间所采用的会计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4)相关性原则•会计信息要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应具有反馈价值和预测价值•(5)及时性原则•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只有及时的信息方能有效•(6)明晰性原则•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2.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也称应计制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权责发生之为基础•凡属于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或已经发生的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支付,均应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支付,也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处理•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为标准确认各期的收入或费用•【例1.1】权责发生制与现收现付制练习•企业按月计算成本,2003年11月份共发生以下经济业务:•①11月5日用现金支付当月工资12550元•②11月6日用银行存款支付次年全年报刊费1200元•③11月9日销售商品售价50000元,货款尚未收到•④11月20日收到10月5日销售商品货款36000元•⑤11月30日计算当月应付利息7800元。•要求: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现收现付制确认企业当月利润。权责发生制和现收现付制下利润计算表业务序号权责发生制现收现付制①属于当期费用属于当期费用②不属于当期费用属于当期费用③属于当期收入不属于当期收入④不属于当期收入属于当期收入⑤属于当期费用不属于当期费用当月利润=50000-12550-7800=29650元当月利润=36000-12550-1200=22250元两种方法的利润差额=29650元-22250元=7400元•(2)历史成本原则•对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应以交易发生时的实际交易价格为准,其后如果发生减值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3)配比原则•企业将所取得的收入与为取得该项收入而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在同一会计期内进行对比,即在同期进行确认和计量,以便准确计算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合理划分各种支出的界限•收益性支出:支出的受益期仅为本期或一个营业•周期•资本性支出:支出的受益期为多个会计期间•3.修订性原则•(1)谨慎性原则•企业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同时不得少计负债或费用•(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会计处理•(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仅仅以它们的法律或人为形式为依据第四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最基本的、大的分类,也称会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分类•(一)资产•1、资产的定义•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的分类•(1)按计价方法不同•货币性资产:现金、银行存款、应收款项•非货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2)按流动性分类•企业资产构成示意图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存货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其他投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版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特许经营权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3)按实物形态分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3、资产核算的意义•为计算收益和资本增值提供基础•向投资者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债权人提供企业偿债能力的信息•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二)负债•1、定义•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2、负债的特征•(1)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2)负债的清偿将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出,以资产、劳务、新的负债偿还•(3)负债的金额可准确计量或合理估计3、负债的分类•(1)按流动性分类•流动负债•长期负债•(2)按计量方法分类•货币性负债:要用货币资金直接偿还•非货币性负债:不需要用货币进行偿还•(3)按金额是否确定分类•金额确定的负债:事先明确知道到期时偿还金额•金额需要估计的负债:金额事先不能准确确定,需要进行估计•(三)所有者权益•1、定义•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2、构成项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三)所有者权益核算的意义•反映企业资金来源及结构•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揭示收益分配、清算分配的限制•(四)收入•1、定义•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收入的分类•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五)费用和成本•1、定义•费用: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2、分类•管理费用:•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财务费用:•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所发生的费用•营业费用:•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六)利润•1、定义•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收入扣除成本费用后的金额•2、利润的构成项目•营业利润=主要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3、利润核算的意义•能够反映企业的主要经营成果•是企业缴纳所得税和进行收益分配的基础•利润指标是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的重要信息•是进行财务预测的重要工具•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尺度•二、会计等式(会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数额上的对应关系)•(一)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任何时点上,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要与对这些资产的要求权相对应•(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对剩余资产(资产-负债)的要求权•(三)利润=收入—费用(成本)•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利润等于一定期间内收入和为取得这些收入而花费的所有代价之差•编制利润表的基础和依据•(四)•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第五节会计规范与会计伦理•一、会计规范•会计规范是对会计主体及其行为的约束性规定。•是会计主体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会计规范具有权威性和适用性•由我国立法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二、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一)法规部分•1、法律:•《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税法》、《金融法》、《合同法》•2、法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总会计师条例》•《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1、会计制度•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行业会计制度•2、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3、企业单位自定的会计制度•二、会计道德与会计伦理:道德原则•道德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账•本章复习思考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