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约束、声誉与中小企业贷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信贷约束、声誉与中小企业贷款CCER97硕顾义河导师:易纲教授文章简介中国中小企业当前面临银行的信贷约束。这种信贷约束来自于银行转型中的体制因素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的信息因素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面临商业化经营的压力国有商业银行将信贷收缩更多对准那些自由资金较少、借贷历史较短、信誉较差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中国在九十年代后期面临着经济景气低迷和国有企业的大规模重组所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而中小企业恰恰在发展中国劳动力密集产业、解决就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如何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能够清楚地认识商业银行实施信贷约束的动机。本文将尝试着分析信息传递在信贷约束中的作用,并指出随着银行和中小企业借款历史的延伸,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将会获得缓解,企业的借贷记录将会成为企业在借贷市场中的一种无形资产——声誉。本文认为,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建立中小企业的贷款登记制度和实现信用体系联网;这样,中小企业的借贷记录就会更容易为银行所获得,中小企业的借贷声誉也就更容易形成。文章结构:1.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2.文献综述:中小企业面临信贷约束的原因3.模型及求解:信贷约束中的声誉机制4.对于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讨论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不完全、信贷约束、声誉机制感谢我的导师易纲教授对我的悉心关怀和谆谆教导;感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各位老师三年来对我的言传身教。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易纲教授全面的指导,也得到了经济中心平新乔教授、陈平教授、周其仁教授、韩廷春副教授,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宋立刚研究员,工商银行总行信贷管理处陈志强副处长等专家的指导;经济中心林毅夫教授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论述给我了许多启发,在此一并感谢。感谢我的朋友荣昭、林明、郭明、陈毅聪对我的帮助和宏观组的同学给我的很多建议。当然,文责自负。21.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1.1背景介绍在90年代后期经济不景气和制度转型两大背景的交叠下,中国的中小企业问题——尤其是借款难问题凸显出来。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改组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据劳动部的一项调查分析,至1999年6月底,下岗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为11.2%,而全国下岗职工总人数约为711万人(劳动部培训就业司,1999)。而杨宜勇等人估计表明,在1999到2001年三年间,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将仅仅因为劳动力总量的调整就将会为城镇增加1551万人的就业压力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1996年中国的全国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约为1.5亿人左右,其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就有1.1亿,占到73%(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1999);根据全国工商联的统计,1998年找到工作的600万下岗职工中有353万人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中就业2。世界各国(地区)经验的经验也表明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一种有效渠道。1986年日本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0.6%(而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1986年美国100人以下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5.9%,500人以下的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为80.2%;80年代末欧共体12个成员国中小企业占全部就业人员的70%(陈永杰,1997);1988年台湾省中小企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到总就业人数的72.65%3。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紧缩的压力使得企业面临的发展空间缩小,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得其贷款发放行为更为审慎,这样就使得企业面临的信贷条件日渐严峻;中小企业更是由于借贷历史较短,同时由于自有资金不足,不得不依赖于银行贷款,但是又无法提供有效的贷款抵押而面临更为严厉的信贷约束。中国的银行业的贷款投向主要偏重于大中型企业。以中小企业业务比重较大的工商银行为例,1998年6月末,工商银行共对43.35万户工商企业发放了流动资金贷款,其中大型和重点中型工商企业只有3.35万户,占有贷户的7.74%;而中小企业却有39.99万户,占有贷户的92.27%。但是,工商银行的贷款投向却侧重于大型和重点中型工商企业,1998年6月末,工商银行对工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余额是1.34万亿元,其中对大型和重点中型工商企业贷款余额为723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3.85%;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是620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6.15%4。按照这些数字计算,工商银行对于企业总体的平均贷款规模是309.1万元,对于大型和重点工业企业来讲平均贷款规模为2159.7万元,而对于中小企业1其中,农转非的人口约为1000万人,其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600万人;城镇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新下岗850万人,扣除当年再就业的70%,将会有255万人等待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分流82万人,1998年年底结转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的下岗职工614万人。2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是中国的大战略”,《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3易宪容,“台湾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金融参考》,1999年第7期。4陈志强,“我国中小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状况的调查”,《改革》,1999年第1期。3的平均贷款规模只有155.06万元5。中小企业所占求贷企业数目的比例和所获贷款量比例明显不相称,这样就表现为中小企业受到了信贷约束。而非国有的中小企业面临的信贷约束,更是突出表现在非国有制企业的产值和其所获贷款量的严重失衡。比如,1998年非国有企业尽管其工业总产值占到了社会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但是得到的贷款却不到贷款总额的30%(樊纲,1999);其中短期贷款中,乡镇企业仅占9.2%,私营和个体企业一起仅占0.78%6。福建省中小企业约52%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21.6%的中型企业开工率不足50%,73%的小型企业开工率低于80%7;上海市对262户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曾获得短期贷款的只占企业总数的9.5%;获得长期贷款的只占2.8%(狄娜等,1999)。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实施信贷约束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如何才能更好地消除这种这种信贷约束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们首先需要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及其特征进行仔细的分析。1.2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及其特征中国的中小企业确认标准比较复杂,1986年国家为解决企业工资改革所涉及的企业类型划分问题,开始在国务院工资研究小组下设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在随后,国家相继颁布了一些企业标准划分办法。中国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主要依据有:1988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发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通知》;1992年国家统计局对于上述标准进行修改,颁发了《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1997年国内贸易部颁发了《商业、粮食非工业企业大、中、小型规模界限》,其中对于工业企业规模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89,共分为4类6档:特大型、大型(大型一档、大型二档)、中型(中型一档、中型二档)、小型,共计150个行业标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9;陈志强,1999)。通常所谓的中小企业即指小型企业10。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单位数为734万家,大中型企业约两万多家,其余的均为小型企业,占99%。独立核算工业企业51万多家,其中小型工业企业48.7万家,占95.5%。199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9.18万亿元,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占27.5%,中型工业企业占11.7%,小型企业占61%。全国建筑企业9.7万家,从业人员2512万人,产值9505亿元,其中以中小型占绝大多数的集体企业(不包括5这里也包括企业规模差异导致的借款量差异。6《中国金融年鉴》1999,表1.3.1。7部分原因是由于96年以来的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不佳,从而使得企业的产品销路不佳(这一点得自于宋立刚老师)。8世界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各不相同。美国的定量标准是从业人员和销售额二者居其一;日本是从业人员和资本金两个标准二者具其一;英国是从业人员和销售额二者居其一;欧共体现在的标准只是企业的从业人数:不超过9人者为小企业、10-99人者为小型企业、100-499人者为中型企业(陈永杰,1999)。9中国正在研究新的划分标准,拟考虑采用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两个指标(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1999)。10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称之为小企业,更为严谨;但是由于学术界已经约定俗成,本文遵此约定;另外,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12月23日发布的通知《加强和改进对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已经反映出这种变化。4国有小企业)占企业数的90%,占职工数的65%,占产值的60%。全国商业零售网点12.4万个,从业人员2998万人,其中以大中型商业为主体的市属以上国有制、股份制和三资商业零售网点占0.9%,从业人员占9%,相应地99%和90%以上全是小型商业。以上数据不包括个体工业、建筑队和零售商贩,如果加上,中小企业的数量和比例更大(陈永杰,1997)。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增长速度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4倍左右(尚福林,1998)。总体来看,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所有制、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第一,所有制构成复杂,个体和私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中小企业不象大中型企业那样主要为国有企业(如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在企业个数和工业总产值方面均占73%),而是表现为非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在中小企业的数量上,个体和私营企业占77.7%,集体企业占20.1%,国有企业占1.4%,而三资企业占0.6%;这样就表现为个体、私营和集体企业的绝对优势。而在产值方面,集体占51%,个体私营占23.3%,国有和三资企业各占13.1%;显然,集体、个体和私营依旧占据主导地位11。如果考虑到很多集体企业是戴着“红帽子”的私营企业这一事实12,那么中国中小企业的主体就将是个体和私营企业。第二,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总体上是东南部发达,内地相对落后。按照经济地带划分,东南沿海中小企业在企业户数、企业平均资产、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规模、经营水平、出口创汇能力等方面均好于中西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数量东部和中部各占全国的42%,西部占15%(总和不为1,疑为四舍五入结果),而中小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东部占66%、中部占26%、西部仅占8%。这样就说明东部中小企业的平均规模比较大,大约是中部的2.5倍,西部的3倍。中小企业占各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东部为66%,中部为67%,而西部仅为55%,西部比重明显偏低13。浙江省的情况尤其明显:1997年,中小企业户数占该省企业总数的99.7%,而私营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口就达到110万人,占城乡就业人口的25%14。第三,经营状况较好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相对集中。在工商银行有借贷关系的中小企业盈利额排行榜中,化工、轻工、电子、纺织、医药、建材等行业排在前列;而高新技术、商品流通、餐饮、娱乐等行业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15。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是:投资较少、资金周转快、技术含量低、产品和服务转向快、规模经济优势小、行业准入较少等。这些行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发展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其发展前景就相对较好。1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12据调查,上海市“假集体”占全市集体企业的20%左右;泉州市乡镇企业中80%为个私企业(狄娜等,1999)。13《中国金融年鉴》1999,表1.3.1。14陈志强,“我国中小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状况的调查”,《改革》,1999年第1期。15陈志强,“我国中小企业及国有商业银行服务状况的调查”,《改革》,1999年第1期。5有些行业中,中小企业产值已经占据了较大的比重:食品、造纸和印刷行业产值的70%以上,服装、皮革、文体用品、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行业产值的80%以上,木材和家具制造行业的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