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美)瓦茨(Watts),齐默尔曼著.陈少华等译.实证会计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8参考文献•陆正飞等主编.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重点文献导读(高等院校研究生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文献•陆正飞,岳衡,祝继高主编.公司财务实证研究:重点文献导读(高等院校研究生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参考文献•许家林等主编.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与进展:经典文献赏析(高等院校研究生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参考文献•斯科特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第6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会计与财务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参考文献•黎毅编著.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生会计用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8参考文献•孙青霞著.中国会计与财务实证方法研究(会计实务丛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7会计理论的含义本课程所讲的会计理论:主要涉及财务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描述会计现象(包括会计行为)是什么(如统计调查)预测会计现象(包括会计行为)将是什么(如假设检验)规范会计理论:阐述会计行动应当如何,回答什么是最好的价值判断和最佳的目标,从而导致最佳的会计行动,对会计行动作出合理解释,为会计行为找到恰当的理由。如从会计目标导出会计报告的重点,进而构建会计报告体系,在导出产生会计报告的程序和方法。会计理论的层次会计假设概念体系(包括会计要素在内的基本概念)会计目标(会计报告体系)第一层次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第二层次第三层次两种不同的假设:•作为前提条件的假设•作为待检验命题的假设会计假设的含义:是作为前提条件的假设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赖以实施的条件经典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经典会计理论大厦的基石,基石不在则大厦无存第一讲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几项公认的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的含义及其理论影响会计主体:会计为之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假定会计主体能独立于它的所有者之外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会计核算单位如:独资企业可以独立于其业主反映其盈亏状况,出于独立反映盈亏状况的需要有必要独立于业主之外如:合伙企业可以独立于每个业主反映其盈亏状况,出于独立反映盈亏和利益公平的需要有必要独立于每个业主之外会计总是在特定的会计主体立场上对会计的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解释的如不同主体对成本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出租车主与营运主体、除本分成制的理论渊源、会计成本与经济学成本的离异趋同每个会计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界限能够清晰的加以划分•如:主体界限的混淆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主体的界限模糊导致的弱势主体利益受损,关联主体的利益输送和违规违法操作等都是主体界限混淆的后果在独资或合伙企业中,独立会计主体的概念只是在“假定”的意义上被认识和应用,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组织的大量出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了明显的分离,会计主体假定才具有了更加明确的实际意义会计主体假设的含义及其理论影响会计主体的具体界限的大小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极不相同。一些大企业集团的出现,使会计主体扩大为包括众多独立核算单位在内的整个经济实体,从而形成一个大会计主体包含许多小会计主体的格局。会计主体从企业向上扩展,形成了合并会计报表理论会计主体向企业内部延伸,形成了分部报告和责任会计等会计理论方法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独资和合伙企业不是法人,但它属于会计主体;同样,一个母公司和它的子公司可能都是独立的法人,但会计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往往把它们视为一个统一的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的含义及其理论影响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挑战•虚拟企业的出现•会计主体独立性要求与大集团企业的整体利益的冲突•会计主体独立性要求与价值链协同管理的矛盾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持续经营假设就是指会计主体不是一次性的经营,也不是随时准备关闭、停业、清理,或有一个预定的经营期限,•而是要持续永久地经营下去。•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由于竞争而出现优胜劣汰,企业破产、倒闭、兼并等情况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就个别企业而言,同时存在着生产经营的持续和停业两种可能性。但是,就大多数企业来说,只要没有证据证明它即将停止营业,就必须假定其具有经营的连续性,它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存在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说,“持续经营”确有一定的假定性。现代会计活动必须以此为重要前提。任何企业或会计主体,在其最终停业之前,都要视为持续•经营的企业或主体进行会计处理。•有了持续经营假设,资产的计价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否则,各项资产的计价就难以进行,从而要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的优劣就会有困难。因为有了持续经营的假设,各项资产就可以按其取得成本计价;而没有这个假设,则企业资产是按照取得成本计价还是按清理价格(即变卖价格)计价就成问题了。•持续经营假定的主要目的除了解决资产计价之外,还有助于解决费用分配等问题。就费用的分配来说,由于假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所以某项费用的发生如果不仅与本期的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几期的收益都有关,那么该项费用就应在有关受益期之间采用长期一惯的原则合理地进行分配,以免影响各该受益期的财务成果。持续经营假设的理论意义缺乏持续经营假设理念可能带来的后果•人之将死,其行必乱•承包、租赁经营等限期经营放弃的短期行为:费用摊提上追求短期利益、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投入不足,设备维修保养不足、支出处理的资本化倾向•合资企业合资期限内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经典会计将不再适用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质疑•持续经营假设在激烈竞争的动态经济环境下,不能准确揭示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能披露不确定性风险,因此现代会计学家认为该假设已经脱离社会现实,故应加以变通,如启用稳健原则,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修正。•目前会计报告中既反映历史成本,又反映变现价值就是这种学术观点的具体体现。会计分期假设•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济活动过程,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时间段,并按时间段定期进行会计反映的一种约定•从理论上讲,企业最终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只有在企业停止经营以后,才能完全地确定下来。但是,作为企业生产经营重要信息系统的会计,绝不能等到企业完成它的预定任务或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来反映和控制经营活动。•第一,人们无法预料企业将在何时停止营业;•第二,即使可以预知企业停业的时间,如果只是到那时才去确定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会计就无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系统发挥作用。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上肯定了持续经营假定,必然要有会计分期假定。•会计分期为会计活动提供了时间性特征。几百年来,按照会计期间报告财务状况或财务成果,一直是会计实务中的一项基本处理程序。•早期的会计实务中,曾经存在过多种不同的分期单位,经过数百年实践,世界各国的会计分期单位逐渐地过渡到以历年制会计年度或跨年制会计年度为标准期间单位。•所谓历年制会计年度即假定自本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所谓跨年制会计年度是假定自本年某月1日起到下年的前一个月最后一天止为一个会计年度。假定自本年4月1日起到次年3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我国的会计年度采用历年制。按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历届会计年度终了,必须进行结算并编制完整的年度会计报表。•会计分期实际上包括三个不可割的意义:第一,它是确定会计活动起讫时间的一种约定,其目的是定期提供会计信息;•第二,它是一种假定,是假定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人为地为结账需要而划定会计活动时间范围的作法;•第三,它是为业主(所有者)及有关单位、部门和人员及时了解价值运动过程和结果的需要而产生的。会计分期假设•在现代会计理论中,一些被作为会计实践指导思想的会计原则都是以会计分期假定为前提的。•比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就是用来解决以什么标准分期确认收入和费用的问题。关于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两种处理原则正是确立在会计分期假定基础之上的。如没有会计分期,就无所谓收入和费用的期间归属,进而也就无所谓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了。会计分期假设•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区分收益支出和资本支出的原则,也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定之上的。•所谓收益支出是指其效益仅及于当期的支出;而资本支出则是指其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的支出。•两中支出相区别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其效益是否涉及多个会计期间。如果没有会计分期假定,也就无所谓收益支出和资本支出的区别了,从而使有关区分收益支出和资本支出的会计理论方法丧失了存在的根基。会计分期假设•配比原则,也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定之下的。•在会计上非常强调本期收入应与本期费用相互配合,以确定本期盈亏。•这就要求首先将企业的收入和费用正确地分摊到各个期间,并将各期收入与各该期费用相配合。•正是由于有了会计分期假定,才能实现收入和费用的定期配比,才需要进行跨期收入的预计和分摊、跨期费用的待摊和预提等。会计分期假设•还有一致性原则也是以会计分期假定为前提的。他要求在会计处理程序上,前后报告期采用的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应严格保持一致。否则,企业会计资料就没有可比性。•综上所述,会计分期实际上是财务会计整个理论结构的基础会计分期假设对基于会计分期的会计原则的批判•从现代会计理论角度来看,根据会计分期假设所进行的本期与非本期的划分,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这种划分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近年来,现代会计学家对于在会计期间观念支配下所应用的收入确认和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评。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定,就是会计必须采用货币作为标准或统一的计量尺度•要在会计上把不同的经济要素进行综合的记录、汇总、只能从价值形态上将各种经济要素当作同质的东西,共同地用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来计量。因为“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次要”的其他计量单位•当存在多种货币单位,必须选择一种记帐本位币•作为计量尺度的货币单位,其本身必须具有刚性,即币值不变货币计量假设•如果币值不稳定:•会计报告的资产价值将失去经济含义•成本费用将不能成为价值补偿尺度•损益计量模式将失去存在的根基货币计量假设的局限•会计仅限于反映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而人力资源的情况、产品质量水平等无法反映。•币值的不稳定性,这一局限性足以动摇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并使传统会计的处理程序和方法失去存在的根基。第二讲会计原则会计要素计量和确认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充分披露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含义: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实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理由:•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下来的,而不是会计人员虚构的,是市场上客观存在的成交价格;•历史成本可以验证,有凭有据,可追溯性强;•历史成本资料容易取得;•与持续经营假设相一致。实际成本计价原则的局限性及其受到的指责:•由于币值变动和物价的变动,历史成本不能确切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值,而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所依据的则是资产的现值;•历史成本使配比原则未能很好贯彻;•历史成本不能反映企业持产利得和损失,包括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之持有损益;•使资产负债表所列之资产合计数难以解释,经济含义模糊。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收入实现原则含义:•收入实现原则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只能对那些已经实现的收入进行确认,对于潜在的、可能的、尚未实现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它解决的是收入应于何时,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确认入账的问题。•由于收入是企业供产、销一系列经营活动的联合成果,收入可在产品完工时,也可以在产品销售时,还可以在收到货款时确认。收入实现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应于产品销售时,即产品产权发生转移时确认收入。收入实现原则理论依据:•销售时,已发生了一项旧资产转换成一项新资产的交易,只有这时才能肯定企业已获得了收入;相反,即使资产发生了升值,如未出售也不能确认;•在产品销售时,其价格为计量收入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可验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