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人大2004年四季度经济类专题【文献号】1554【原文出处】兰州商学院学报【原刊期号】200404【原刊页号】6~10【分类号】F8【分类名】世界经济导刊【复印期号】200410【标题】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英文标题】TheNewCharacteristicsofBusinessCycleinEconomicGlobalizationYUANYong-bo,FANFang-zhi(SchoolofEconomics,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文章日期】[收稿日期]2004-03-08【作者】袁涌波/范方志【作者简介】袁涌波(1974-),男,浙江富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西方经济学研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上海200433范方志(1972-),男,湖南隆回人,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上海200433【内容提要】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再次成为国内外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探讨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周期的新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减小;二是经济周期延长;三是经济周期趋同化。当前中国刚结束的一轮经济周期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从波动性质上看,本轮是一个“增长型”周期,波动幅度大大减小;从波动的长度看,本轮周期比以往周期要长,而且是一个短扩张、长收缩的周期;此外,世界经济周期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影响也不断加大。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需要政府对经济周期的调控作出相应的调整。【摘要题】经济全球化【英文摘要】EconomicGlobalizationisthemostimportantcharacteristicofourtimes,whichcannotbeheldup.Businesscycletakesonseveralnewcharaeteristicsunderthistrend.First,Businesscyclefluctuatesmorefeebly;Second,Businesscycleislongerthanbefore,Thethird,Businesscyclehappensatthesametimeindifferentcountry.InChina,Businesscycletakesonsimilarcharacteristics.Thegovernment'spolicyshouldadjusttothesenewcharacteristics.【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周期/新特征economicglobalization/businesscycle/newcharacteristic【正文】[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465(2004)04-006-05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再次成为国内外争论的焦点。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形势报告显示,200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9.9%,第二季度由于“非典”的影响下降到6.8%,第三季度又回升到9.1%的较高水平。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8.5%,全年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8.6%。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比2002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为1995年以来最高。2003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3%,也是1997年4月以来最大的月度涨幅。对于当前经济是否过热,目前国内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货币供应适合于增加内需和抑制通货紧缩的需要,没有“过热”的问题,对这轮增长要保护好,不应踩刹车;二是肯定出现“过热”,主张采取适度从紧的总量政策;三是主流观点:局部出现“过热”的苗头,但还不能说是全面“过热”,应对投资过热的部门适当降温。可见,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已悄然启动。本文试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探讨经济周期的新特征以及政府对经济周期调控的新趋势。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周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大趋势,它对世界和各国经济影响很大,因此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的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简而言之就是以直接生产领域中的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资源的全球配置,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和相互融合的进程。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全球化下应有所变化,他们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一)经济周期“消失论”。持此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经济周期业已消失,经济将迅猛增长,不大可能出现衰退,因为引发过去经济衰退的许多问题今天已不复存在。(二)经济周期“缓和论”。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史蒂文·韦伯认为,在生产和消费全球化环境下出现的就业和财政上的变化,减少了发达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大的经济起伏已成为过去,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往经济周期中所呈现的繁荣、过渡、衰退和复苏四大阶段“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三)“周期消失证据不足”论。杰勒德·贝克在《金融时报》撰文认为,虽然美国90年代的经济“奇迹”确实存在,但现在就说增长加快不会引起通胀,恐怕为时尚早。他认为可用“过渡经济”观点来解释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现象——经济周期依然存在,只是发生通胀现象的间隔可能比通常的要稍长一些;失业率下降而没有引发通胀还可用就业人口已发生变化来加以解释。以上是目前对于经济周期几种颇具代表性的新看法、新观点。之所以会出现对经济周期有无的争论,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各阶段不再那么明显,而是变得模糊,难以辨认了。事实上,区别经济是长期的结构变迁还是短期的波动是十分困难的。一些“新经济论”者把低通胀、低失业率归结为经济结构长期变化的结果还不能够获得经验的证实,至少目前是这样的。因为要区分引起当前经济变化的因素是临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需要进行详细的经验分析,更需要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Blinder,1997)。事实上,随着一年多前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明显放慢。经济周期“消失论”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把“经济周期”机械地理解为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许多“周期波动”,认为经济周期频率、幅度和持续时间应是划一的。即每年周期时间长度都应相同,每个周期的所有情况也应该完全一样。这种机械的理解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否定了经济周期的存在。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没有像物理学或数学中那样时间长度固定和情况完全相同的周期;二是错误地进行预测。认为上一个周期是几年,下一个周期也应该是几年;上一个周期是什么样,下一个周期也应该是什么样。美国经济周期专家扎尔诺维奇就曾说过,“经济周期”这一术语就其不含有惟一的周期长度来说,有点用词不当,但是它的广泛被接受,表明对周期存在着的重要规律性的一种认识。观察到的波动,除了在时间长度方面,在振幅和范围方面也变化很大,然而它们却有着许多共同点。(注:VictorZarnowitz,RecentWorkonBusinessCyclesinHistoricalPerspective:AReviewofTheoriesandEvidence.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vol.(June.1985),p.533.)二、全球化下经济周期的新特征传统的经济理论将经济周期划分为萧条、复苏、繁荣、衰退四个阶段,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的周期波动显然出现了新的变化。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周期具有以下特征。(一)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减小。经济周期波动发生了某些形变,危机相对温和,没有大起大落。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复苏期延长,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周期特征钝化,没有强劲的高潮,也没有明显的衰退。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减小,首先是因为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实施。近几年,发达国家把通货膨胀视为经济发展的头号敌人,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积极而恰当地动用货币杠杆,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率变化而调整利率,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抬头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其次是因为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有所提高,而且越来越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效率在不断变化:1979~1988年发达国家制造业每小时收入平均增长8.0%,1989~1998年预计下降到6.2%;制造业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由4.7%下降到3.2%。企业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减少管理层次,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和将库存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精益生产”。上述变化结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提高了产业和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分散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因而,也使经济周期变化不明显。此外,国际合作与协调机制也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贸易环境,减少了因外部市场变化所引起的国内经济波动,减少了贸易保护主义与外汇倾销,减少了以邻为壑、最终损人不利己的对外经济政策,创造了以协商解决国际经济争端的机制和可能性,减少了世界经济危机,减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二)经济周期延长。据统计,19世纪后期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较长的增长期: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40年期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1%,比这个时期以前50年的年均增长率高一倍以上;从1950年到1973年是世界经济又一个黄金时期,年均增长率达4.9%。美国沃尔顿计量经济预测研究所预测,今后20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可望达到4%。历史已经证明,不同因素和环境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期的缩短或延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世界经济增长期延长是可能的:首先,科学技术已成为推进全球化进程的火车头,科技迅猛发展正在把世界经济推向知识经济的新时期。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的信息化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因素。信息化不仅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信息产业已成为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是影响经济周期变化的重要因素。其次,国际组织制订的多边规则日益完善,贸易和投资日趋有序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来,主持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并达成多项重要协议。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在有效地运转。实践表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加快了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与投资始终超前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程度地依赖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各种区域性的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区域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在迅速发展。最后,国际形势继续趋向缓和,国际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大国间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逐渐向机制化方向发展,标志着大国关系逐步趋向稳定。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更趋突出,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明显加深。在多层次的伙伴关系中,各方都注意寻找共同利益的汇合点,突出加强合作与协调的一面,这种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继续趋向缓和。国际形势和环境有利于世界经济长期持续增长。(三)经济周期趋同化。知识经济是全球化、无国界经济。由于知识信息的可共享性、外溢性、扩散性,新经济部门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潜质。在近些年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过渡期间,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周期波动明显趋同,从其表面看,是由于全球金融动荡造成的,实际上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知识经济虚拟化的特征,对整个经济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周期的改进不再简单地表现为物质经济和传统经济那种周期性波动。由于知识经济的力量,信息服务业大幅度增长,科技、知识含量增加,传统产业的衰退或复苏对整个周期的影响力减弱,并钝化了服务业的波动。信息网络化正从正面影响着商品流通、资金转移和劳动者的流动,大大缩小了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的不平衡,进而改变了其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