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范例通用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范例通用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1新中国经济学理论的60年与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60年的实践是相互共生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由此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学习与引进苏东经济学,批判和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走上了一条从学习、批判、借鉴到自主创新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及实践探索之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全面总结新中国经济学60年的演化逻辑、发展轨迹、成就和经验,对推进经济学的中国化和中国经济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献礼之作,由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永秀教授和任保平教授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最近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全书分为5篇,14章,46余万字。该书以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波澜壮阔为背景,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学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并以丰富的文献史料为佐证,在提炼、升华中总结经验,展望了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向。该书还特别对新中国60年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一、对新中国60年来经济学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回顾。《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中所指的“中国经济学”,实质是中国理论经济学60年的发展历史。该书对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外国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经济改革思想与改革(转型)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地回顾与提炼。在每一部分都通过叙述这一阶段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结合实践研究与总结不同时期经济学的发展。二、对新中国60年来经济学理论探索进行系统总结。第1篇对新中国经济学60年的理论发展线索与理论发展的阶段进行了总结;并对新中国经济学60年来的理论探索进行总体考察,归纳了60年来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第2篇对中国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理论探索,包括对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探索、外国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探索等。第3篇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探索,分别从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及系统地阐述;第4篇是对理论经济学的各分支学科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分别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中国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国转型经济学和中国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诸方面的成果进行总结。在各个篇章中,以回顾为前提,对中国经济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使该书对新中国60年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历史资料的归纳上,而且是站在一定高度对中国经济学理论升华性地提炼和总结。这是该书的一个重大特色。三、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该书第5篇分两章对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总结,并展望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趋势。该书指出中国经济学60年发展的轨迹是:在理论基础方面,从以马克思主义苏联学派的理论基础向以马克思经济学、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现代经济学融合的综合理论基础的转换;在研究主题方面,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向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转换;在研究范式方面,从苏联范式向现代经济学范式进行转换;在研究主线方面,从计划经济理论向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转换;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政治经济学、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转换;在研究方法方面,从理论指导实践向从实践提升理论的转换。6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的新特征是:从政治经济学一枝独秀到多元融合;以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为主线;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中国经济学60年发展的成就表现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土化;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提出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经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地位,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成果和方法的科学成分。该书展望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趋势,即特色化趋势;本土化趋势;国际化趋势;多元化趋势;规范化趋势。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史270年前,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迎着朝阳出发,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70年来,我们伟大祖国的面貌、伟大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网络理论传播局)指导,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联合推出“国史讲堂”系列理论视频,梳理70年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阐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敬请关注。本期嘉宾简介: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精彩观点:·回顾这70年的历史,如果从大的阶段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十八大之前为第二个历史时期。2012年十八大以来为第三个时期,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这三个历史时期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前后接续发展的。·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的问题,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比如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国家安全问题解决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情况下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是几乎没有的。·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我们下一步,实际上是工业化完成以后的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的问题,也就是说工业化完成以后,我们继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点击图片观看讲座完整版讲座实录:回顾这70年的历史,如果从大的阶段来分,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2年十八大之前为第二个历史时期;2012年十八大以来为第三个时期,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这三个历史时期来看,它们是一脉相承,前后接续发展的。如果从第一个历史时期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指导之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基本上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保证了国家的安全,这是第一个历史时期。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一个历史时期,现在应该说社会上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们怎样看待50年代我们选择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传统农业为主,当时中国人口有将近87%在农村,工业的就业的人口不到10%,大概也就是8%左右,所以当时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里面绝大部分是农业,而这个时候的农业还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农业,有机械化、电气化、有化肥、有农药、有新的绿色革命、种子改良,当时中国的农业还是传统农业,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是一种凋敝的状态。这个时候中国经济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还处于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面,中国的经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叫麦迪森,他写了一本《世界经济千年史》,里面据他的估算,在辛亥革命以后,1913年到1950年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增长,整个经济是处于凋敝的状态,而同时期的世界全球的经济平均增长率是%。新中国初始的条件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而当时新中国成立以后,从经济发展的条件来看,遇到了两个非常大的也非常紧迫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了国家安全的问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0年6月就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一次的局部热战,就发生在中国的边界、中国邻居的身上,而且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同时,美国就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来阻碍中国国家统一。所以,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上中国的抗美援朝,当时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了非常大的压力。历史的教训一再说明,如果中国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有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再次处于被侵略、被蹂躏的境遇。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很迫切的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保证国家的安全,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而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首先就要以重工业为基础,但是新中国过去工业的产业结构恰恰相反,重工业非常薄弱,主要发展起来的是轻工业,像纺织、火柴、制糖、皮革这些都很发达,但是机械制造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都非常少。所以,新中国最紧迫的任务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就要有重工业为基础。而搞重工业,我们不能走传统工业化优先农业、轻工业到重工业发展的这条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重工业的资金从哪来。大家知道,重工业一般来说是投资大、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当时从全球来看,能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是资本过剩。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从战争中走来,计划经济特点也是短缺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由于自己的经济落后,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基本上来说没有剩余,所以土地改革完成以后,粮食商品率不是提高反而是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用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来说,发展经济学总结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原因,因为经济落后,就没有剩余的资本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来发展经济,这样也就继续处于一种贫困状态。对于这种现象,称之为贫困的陷阱。而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果从中国的人口、中国的产出来看,确实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确实面临一个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怎么能够使我们几乎没有剩余下又能够在国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我们的工业化,是第二个非常大的问题。历史上,苏联在工业化时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说法,叫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资本不能靠对外掠夺、对外获取,要靠自己内部积累。因为工业化没有实现,这种积累往往要靠从农业里面提取。中国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转为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就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时候明确提出我们要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也就是苏联那时候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这个道路的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和计划经济。这样一种体制,在当时那种条件下,保证了国家的安全,也保证了我们独立工业体系的建设。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的问题,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比如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所以国家安全问题解决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195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不到50美元这样条件下,我们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情况下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是几乎没有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中国解决了国家安全和独立工业体系。但是由于我们实行的是高积累政策,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几乎没有太大的进步。而且经过30年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到这个时候都面临着要成家立业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过去城市工业不能吸纳的将近二千万的知识青年要从农村回到城市,他们要解决就业、住房、结婚、抚育子女的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就非常的突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和我们社会主义发展30年不能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在这个时候,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为中国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