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农村经济改革专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梁伟军副教授QQ:1529963166,liangwj@mail.hzau.edu.cn主要参考文献张雷声,顾钰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改革的理论思考》,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贺雪峰:《村治的逻辑农民行动单位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期刊网相关学术论文问题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后家庭农村承包制的改革前景如何?主要内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承包制的推行及效果后家庭农村承包制的改革前景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经济学家通常把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归纳为四个方面(张培刚(1945):《农业与工业化》,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14-22页)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发展不同阶段的农业作用早期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部门,产品、要素、外汇贡献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期阶段,工商业主导作用渐趋突出,外汇、要素、市场贡献的作用逐步削弱,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产品要素贡献再次突现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旧重要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1.农业两种最基本的经营方式家庭或大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2.集体农业优于家庭农业论曾普遍流行于社会主义各国,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根据英国19世纪的情况做出的论断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2.集体农业优于家庭农业论和在工业中一样,在农业中也是大生产优于小生产,大生产排挤小生产;由于农民的家庭农场具有落后性,它不是为资本主义的大农场取代,就是为社会主义的大农场取代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2.集体农业优于家庭农业论“大工业在农业中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马克思(1867):《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1页)“农业和工业一样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也就是说,农业是由资本家经营”。(马克思(1861-1863):《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3页)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3.19世纪末20世纪初关于农业生产中大生产是否比小生产更优越的争论社会民主党领袖人物大卫(EdwardDavid,1863-1930)和伯恩斯坦等质疑马克思的论断考茨基(KarlKautsky,1854-1938)在《土地问题》一书中捍卫了马克思的观点列宁高度评价凯茨基的著作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4.改革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集体经营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农业中推行了集体化建立以准国有的“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农庄或人民公社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实行指令性计划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1)杜润生(1914-)首先提出集中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农业生产特点不适应问题认为,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具有三个特点(杜润生(198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杜润生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102页)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2)陈锡文(1950-)对杜润生思想的发展认为杜润生的思想不仅是适应于此时此地的中国农业,且适应于农业一般的理论指出农业生产最突出的特点有二决定了农业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必须具有生产者(劳动者)拥有包括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在内地全部控制权的特点(陈锡文,1993)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3)秦晖(2004)的家庭农场优越论目前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选择了以私人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业组织形式私人农场可以是实行雇佣劳动制度的资本主义大农场,也可以是农场家庭成员劳动为主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制度仍然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4)贺雪峰(2009)的小农精耕细作论中国农业文明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形态中国农业文明由精耕细作和儒家文化两方面共同形塑而成具有较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劳动者,成为精耕细作农业的内在要求精耕细作需要有一种具有较强独立性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5)吴敬琏(2010)对家庭经营优点的分析可以实现家庭内部劳动力的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决策成本很低,信息比较充分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家庭内部分配,节省了分配成本管理成本较低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5)吴敬琏(2010)对家庭经营优点的分析可以实现家庭内部劳动力的优化组合与优势互补决策成本很低,信息比较充分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家庭内部分配,节省了分配成本管理成本较低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6)官方结论1998,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家庭“经营方式,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于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对制度的要求(二)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5.农业集体经营思想的发展(6)官方结论2008,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1.土改完成后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1948-1952,土改完成随即面临发展个体农业还是走农业集体化的两条道路选择当时党的领导层存在两种对立意见一种是得到刘少奇支持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1896-1972)等人的主张认为应当给予农民土地买卖以及租赁、雇工、借贷的自由以发展资本主义农业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1.土改完成后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另一种是以毛泽东为代表认为土改的胜利完成已经结束了民主革命,应当把“做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提上议事日程,其办法是大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争论结果:毛泽东在1955年中期发动了对邓子恢等人的“右倾路线”的批判,后在各级党政机关的行政推动下,掀起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思考毛泽东为何在1955年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2.毛泽东在1955年发动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土改结束后,毛泽东决定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如何通过非市场的方式取得工业化所必须的资金、粮食和农产品原材料,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2.毛泽东在1955年发动农业集体化的必然性1955年末,全国500个高级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的3.45%1956年末,高级社已经有5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88%到1957年冬,政府宣布实现了合作化,全国近1.2亿个个体家庭农户被组织成为75.3万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第19-21页)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会运动高级社的组织特征个体农民的财产合并为不可分割的集体财产,社员不能退社、合作社由“干部”进行管理和支配产品,除了国家不包工资分配外,与国营企业没有区别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会运动高级社的突出问题合作社细小分散,每个合作社一两百农户,全国75万多个合作社,基层政府很难控制问题的解决中央在1958年3月30日发布指示,要求把小社并成大社1958年6月进一步号召把高级社合并组成“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1958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会运动基本做法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原高级社的一切财产交给公社社员也全部交出自留地,并将私有房基地、牲畜、林木等生产资料悉数上交,归公社所有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会运动快速推进到1958年10月底,全国原有的74万多个高级社已经被改组为2.6万个人民公社,平均28.5个高级社合并成一个人民公社,每个公社平均有4500多农户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会运动组织管理公社下设生产大队,作为管理生产、进行经济核算的单位,盈亏由公社统一负责在分配上,除实行固定工分制外,还实行粮食供给制,即不论每户劳动力多少,都按照人口定量免费供应粮食,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公共食堂,所有社会都必须在公共食堂领取饭食,严禁在家开火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灾难性后果1959年全国谷物产量下降了15%1960年下降了10%1960年,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63.5公斤,下降了19.5%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3.4%城市居民中普遍出现营养不良引起的浮肿病农村,2000万-3000万人因饥饿死亡(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改革1959年2月-缩小规模1960年11月,赋予生产队下属生产小队小部分所有权1961年5月,改由社员自己决定是否在公共食堂吃饭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一)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3.人民公社化运动1962年2月,决定将原来的生产小队改称为生产队(同时将原生产队改称为生产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十年动乱”结束后,从安徽和四川开始,农民自发地要求实行包产到户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二、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二)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1.政府从农村获取大量剩余政府控制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定价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形式,从农业获得大量剩余(二)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1.政府从农村获取大量剩余据有关部门测算:1951-1978年间,农民以税收形式向国家提供了97

1 / 7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