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最成功的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先根据提纲自学,然后汇报中形成知识冲突,学生有更多研究和表现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有一些基本认识。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的统计图表,收集有关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等,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自我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课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学教材。并根据学习提纲交流学习效果。学习提纲:(1)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什么?(2)图中的每个小扇形各表示什么?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3)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二、认真观察,研究特点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较密切的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说说从这些扇形统计图中各获得什么信息,教会学生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弄清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能说出最大和最小的量等,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有着丰富的感知。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独特点。这样的认知,就是孩子们对扇形统计图的深刻认识。不足之处: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练,提问更有针对,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更加紧凑,练习时间更多,我想本节课效果会更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以往几次,都是按老方法进行,一开始教师就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先比较它们的底面积相等,再分别量出它们的高也相等。进而由老师做实验,把圆锥装满水(或沙)往圆柱里倒,学生观察倒了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接着推导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重点强调求圆锥的体积一定要乘三分参考资料,少熬夜!之一。一节课上下来非常轻松,非常顺利,时间也充足,作业效果也还不错。可是到了综合运用问题就出来了:忘记乘三分之一的,计算出错的,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时,直接用体积除以底面积的,出的错误五花八门。再上这节课时,我加强了以下几个点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教学新课时,我出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2、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3、学生做图形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审题,先确定是什么图形,再想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公式列出算式。这样对于后面的综合运用题,学生有了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就不会乱列式,4、列出算式后,不要按部就班的从左算到右,先观察算式的特点,寻求简单的计算方法,把口算和计算有机结合。如:3。14×(4÷2)2×8时,先口算(4÷2)2=4,再口算4×8=32,最后再计算3。14×32。又如:×3。14×(4÷2)2×9时,先口算×9=3,(4÷2)2=4,3×4=12,再计算3。14×12。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学生计算难度,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教后反思:上课一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圆锥体积公式进行复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教师调控教学进度,为本节课的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已有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与思相结合,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学会有序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解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意见,重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参考资料,少熬夜!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教学指导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把握好教学要求。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课时安排建议共分3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材第2页例1)。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情景导入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答案:-18℃温度低。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1)0℃-3℃3℃(+3℃)通过温度的概念,初步学习负数,理解气温高低与温度的关系,是负数学习的第一步。参考资料,少熬夜!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材第3页例2)。教学目标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重点难点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情景导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