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1999年3月下旬在杭州讲学,一位听课的大学生递上条子,讲他们这一代学生花费相当大的成本与代价才考上大学,但到了大学里以后,才发现一些大学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知识”是伪劣产品。作为消费者,他们本来有权拒绝购买这类伪劣产品,但由于教育是个垄断性市场,他们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被迫接受这类伪劣产品。据此,这位学生认为教育这个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这位学生的指责很有道理,因为我们自己也曾经是落后的教育体制的受害者。但是这位学生的指责还只说出了一部分情况,因为我国教育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可以说,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与教育的落后有直接关系,教育的落后一方面体现在教育内容的落后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教育普及的层次较低上。教育的落后使我国人民与发达国家人民在知识上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距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首先,教育的落后造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一般而言,教育的收益不仅为受教育者所拥有,它的边际收益可以扩大到家庭。事实表明,一个人受过教育,往往会增加家庭中或社区中其他人的学习机会。最为人所知的例子是代际影响。有数据表明:父母亲所拥有的知识可以提高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水平。在秘鲁,家长受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在越南,如果家长没有受过教育,则生活于该家庭的人生活于贫困线以下比率为54%;家长受过中学教育,该比率为41%;而受过大学教育的家长,其家庭人口的贫困率为12%。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脑体倒挂的情况得到改善,也已出现家庭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的趋势。最能预示儿童未来教育成就的因素是其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相近而父母接受较少教育的孩子相比,父母接受了较多教育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也比较多,而且他们一般在考试中成绩也更好。一般而言,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比父亲的更大,其原因是因为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更大。对于教育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改善对女童的教育尤其重要。因为女性教育的益处今天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它包括改善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及降低生育率等。受过教育的母亲一般而言,能够培养更健康的孩子。但是在我国,对女性的教育一向受到忽视(有句古话说“女子无才就是德”),近几十年女性在教育方面的机会平等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基本得到解决,但在广大农村与小城镇中却还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困难家庭,如果只能有选择地让孩子上学,一般都会让男孩子上学,哪怕女孩的学习成绩更好。其次,教育在人力资本的形成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传统农业经济的农作技术是通过父子相传完成代际传播,但现代经济部门中的任何一门技能都很难通过这种传统方式完成,尤其是在知识更新相当快的今天,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产品周期,并大大加速人力资本的贬值。不少国家为了培养一支能跟上技术发展不断变化潮流的劳动力大军,不断在加强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对于象我国这样存在近一亿文盲与5000万残疾及弱智者的人口大国来说,还有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让人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写字、识数与分析推理能力,这些技能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从我国国有企业大量下岗工人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来看,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缺乏在现代经济部门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其中一部分年龄较轻者还可以通过技能培训重新就业,而不少人将因自己无法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被排斥在现代社会的边缘。从根源上探讨,我国劳动力素质低下与我国教育的落后有密切关系。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教育都是传播知识与创造知识的关键,基础教育是培养健康、有技能和富有活力的劳动力大军,以及保证本国成功地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的基础。第三,教育可以增强国民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如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在繁荣的背后,面临着环境劣化的巨大压力。根据去年对长江水灾的反思,可以发现一点,文化水准越低的人群,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越差。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人们受的教育越少,在环境生态上也就越容易出现竭泽而渔的情况,如贵州某地乡村农户炼锌,竟将三百多公里的地带毁损得寸草不生。四川的大小凉山地区,森林覆盖率正在急剧减少。在近几年的调查中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环保意识也越强。而下一个世纪中国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与环境问题,要想成功地传播环境管理的知识,让国民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必须先普及教育。在教育方面的投资不足最终会引起社会与经济问题。美国曾进行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显示,在1992年的任何一天中,18-34岁男性辍学者中几乎有1/4处于坐监狱、缓刑事或假释的状态,但他们只占该年龄组别高中毕业生的4%。我国虽然没有这方面的全面调查,但从高智能犯罪之外的一般刑事犯罪中可以了解到,刑事罪犯中的大多数都是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人。因为这些人受到的教育少,缺乏知识与技能,在合法的劳动力市场上寻求工作的机会较少,这种状况迫使他们转而寻求其他的谋生手段。经济增长中不能由有形的、可认定的生产因素,如劳动力或资本来解释的因素,可由知识来解释。不能由有形的、可认定的生产因素来阐释的经济增长——计算中的残数——可归因于生产率的增长,即通过知识而更明智地利用其他因素。由于经济学家RobertM.Solow在本世纪50年代最先使用这一方法,这个残数因此被称为“索罗残数”,该残数所要测算的是传统意义上所称的总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后来经济学界才引进“人力资本”这一概念,以更好地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的原因。现在各国都已认识到,人口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可以学习采用更好的技术,美国1929-1982年间人均GDP的增长中,25%可由受教育年限的增长来解释。香港、台湾、新加坡、南韩等地的经济增长,教育也起了无可怀疑的作用。前苏联人民虽然受到较高程度的教育,识字率几乎达到100%,但因前苏联对外国投资、外国协作与创新实施严格的限制。当可以从世界其他地区获得新信息时,前苏联的劳动力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且缺乏应变能力,其结果是前苏联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座无虚席——哈佛,看一眼就会明白中国缺什么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4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照片显示: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我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哈佛校园里,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话,哈佛只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2时,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谢娟说,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那个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您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我们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谢娟说,我也有同感,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但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谢娟非常感慨地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有两点感触,一是,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size=+0]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size=+0]。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的时候,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旅美教师吕老师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学生在大学阶段被美国学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