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评价作者:李春阳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杨秀春.严平.刘连友.徐斌.YangXiuchun.YanPing.LiuLianyou.XuBin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风蚀的风洞实验研究-土壤学报2005,42(5)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采集的土壤样品的风洞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模式的不同导致土壤风蚀状况的差异.在深松、翻耕、翻耕碾碎、小麦茬10cm、荞麦茬10cm、胡麻茬10cm与无残茬等7种耕作模式的风洞实验中,翻耕碾碎风蚀速率均值最大,达到124.8gm-2min-1,胡麻茬最小,为15.14gm-2min-1,前者是后者风蚀速率的8.24倍.7种耕作模式风蚀速率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翻耕碾碎>无残茬>深松>荞麦茬>翻耕>小麦茬>胡麻茬.结合对不同耕作模式土壤风蚀速率与风速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可定量揭示出:翻耕碾碎、无残茬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差,胡麻茬、小麦茬、翻耕模式防风蚀效果最好,深松、荞麦茬防风蚀效果居中.本文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业增强农田防风抗蚀能力有借鉴意义.2.期刊论文韩永伟.韩建国.张蕴薇.王堃.HANYong-wei.HANJian-guo.ZHANGYun-wei.WANGKun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分析-生态环境2005,14(3)使用对比、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地土壤风蚀的因子.结果认为,试验地区土壤在3月~5月间潜在风蚀最强,相同气候条件下,退耕还草地比农田受风力侵蚀的几率低;被试范围内随土壤体积质量、植物基盖度、留茬高度、地表粗糙度和土壤非侵蚀性团聚体含量的增加,风蚀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构建的2个相互对立的土壤风蚀影响因子中,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最大的是留茬高度因子,其次为地表粗糙度因子.3.学位论文赵沛义作物残茬生物篱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及其影响机理研究——以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为例2009针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旱作农田严重风蚀沙化问题及野外土壤风蚀缺乏定量监测方法的现状,在典型栗钙土风沙区武川县选择草谷子、莜麦、油菜等作物茬口,安排不同宽度和残茬高度的残茬带与裸露带间作试验,采用野外观测、室内风洞模拟和野外移动式风洞原位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配合表土风蚀量定量测定装置,对研究区的风蚀模数和风蚀(积)量进行监测,统计分析带状间作宽度、残茬高度与风蚀量的相关关系,对作物残茬与秋翻裸地等宽间作的适宜宽度和留茬高度等技术指标进行系统分析,并深入研究了葵秆生物篱与作物残茬组合对农田土壤风蚀量的影响,分析总结了作物残茬生物篱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遵循差减法原理,总结提出了野外土壤风蚀定量监测方法——风蚀圈法,克服了目前野外风蚀观测法的局限性,实现了风沙区风蚀季节土壤风蚀量的定量连续监测。2.通过室内与野外移动式风洞的多因素风蚀模拟实验,明确了在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下,风蚀模数及起动风速与土壤物理性砂粒含量、土壤含水率及风速等因素的数量关系。实验表明当土壤含水量高于7%时,任何土壤都不会产生沙尘暴。风速低于9m/s,风蚀物空间分布符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大于9m/s后,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沙粒起动风速与含水量呈线性相关,土壤含水量越大,临界起动风速越大,并将土壤临界起动风速和物理性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进行了二元回归。将物理性砂粒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吹蚀风速对风蚀模数的影响进行了三元非线性回归尝试。3.风洞结果表明不同残茬处理土壤风蚀模数都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二者符合指数曲线变化规律。在一定风速吹蚀下,土壤风蚀模数随带宽的增加而减小,风蚀模数与带宽符合幂函数曲线变化规律。耕翻及不留茬是产生风蚀的主要因素,认为带状留茬间作模式土壤风蚀量的高低与有无留茬有关,与留茬高度无明显关系。土壤风蚀模数与残茬高度以线性关系拟合较好,残茬高度增加,土壤风蚀模数降低。对莜麦和油菜残茬土壤风蚀模数随带宽、茬高和吹蚀风速的变化进行了二元回归,可以以此估算不同带宽、茬高、风速下的风蚀模数。4.通过风洞实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作物、带宽和茬高的间作留茬及生物篱减轻风蚀效果及分布规律,为确定不同形式旱作农田防风蚀措施的技术参数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带状留茬间作与生物篱网相结合,能够有效减轻旱作农田的土壤风蚀沙化,进一步丰富了农牧交错带防沙型旱作农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关键词: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作物残茬生物篱;土壤风蚀;风蚀圈;移动式风洞4.期刊论文李忠辉.郑大玮.潘志华农牧交错带缓坡丘陵区土壤风蚀研究--以内蒙古后山地区为例-中国水土保持2004,(6)土壤风蚀与风、土壤粒径组成和地表植被覆盖度有关,在农牧交错带缓坡丘陵区,风蚀是很严重的自然灾害.通过在有风的天气对丘陵不同坡向和坡位的风速和风蚀量以及土壤粒径进行测定和分析,得出丘陵不同部位受侵蚀大小是坡顶大于北坡、北坡大于南坡.该项研究为控制缓坡丘陵土壤风蚀提供了理论支持.5.期刊论文海春兴.付金生.王学萌气候和人类活动对河北坝上丰宁县土壤风蚀沙化的影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1)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和气候的变化是影响农牧交错带东南边缘农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本文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农牧交错带河北坝上丰宁县土壤风蚀沙化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土壤风蚀沙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率和冬季1月平均气温,其次是耕地、草地面积的变化和夏秋8、9月的降水量.综合来看影响该区土壤风蚀沙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自然因素居次要地位.在人口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必须依据冬季平均气温和夏秋降水量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减轻土壤风蚀沙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学位论文秦红灵北方农牧交错带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效应研究2007保护性耕作是北方农牧交错带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有效技术途径之一,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农田生态效益分析,对保护性耕作的防风蚀机理及技术模式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以内蒙古阴山北麓武川县为例,通过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室内模拟和野外监测,重点对以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防风蚀机理及不同种植方式和耕作方式下土壤生态因子进行定位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和结论如下:(1)农田土壤风蚀机理研究表明:①农田土壤风蚀量受地表残茬特性和表层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残茬高度、密度和盖度与风蚀量均成负相关关系,其中残茬高度与风蚀量相关系数最高;土壤表层0~5cm水分含量、土壤坚实度和地表粗糙度与风蚀量均成负相关关系,地表粗糙度与风蚀量相关系数最高,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地表粗糙度和土壤风蚀率呈指数函数关系Y=4.49e'-0.30X。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不同耕作方式和作物种植方式是影响土壤风蚀的主要人为因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风蚀启动风速留茬莜麦地(12.58m/s)天然草场(11.73m/s)翻耕马铃薯地(10.91m/s)开垦后天然草场(9.77m/s);在农田土壤翻耕情况下,18m/s的风速是土壤风蚀程度由轻变重的一个转折点,6%的土壤含水量是抗风蚀能力由弱变强的一个转折点。(2)留茬免耕技术是北方农牧交错带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主导技术模式。与翻耕土壤相比,免耕土壤近地表风速小,地表粗糙度大,土壤风蚀量小。风洞试验结果表明翻耕地土壤风蚀率是免耕地的3-8.2倍,田间观测结果表明翻耕地土壤风蚀率是免耕地的4-12倍。免耕年限2年,是土壤风蚀显著减少的一个转折点;免耕3年以后,土壤通过改善表层土壤理化性状来提高抗风蚀能力。(3)免耕条件种植须根系密植作物抗风蚀效果最佳。以草谷子、草玉米、莜麦和油菜免耕农田为例,近地表风速油菜莜麦草玉米草谷子,地表粗糙度草谷子草玉米莜麦油菜,土壤风蚀率油菜莜麦草玉米草谷子。(4)免耕条件下农田贮水能力增强,表层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多,但生物期土壤表层温度较低,土壤容重较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免耕条件下的作物产量明显比翻耕低。(5)在免耕的基础上深松,带状种植以及合理轮作,将会达到较好的生态经济效应。与对照连年免耕相比,两年平均土壤深松后比对照增产18.29%,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增加9.68%。带状间作模式在土地利用上也是有利的,马铃薯与油菜带状间作土地利用当量比为1.25,马铃薯与草谷子带状间作土地利用当量比为1.2,两种带状间作模式下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了22.5%。莜麦与箭筈豌豆轮作,作物苗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生物量轮作比连作分别增加了88.89%,102.44%和23.48%,作物出苗率轮作和产量轮作比连作分别增加1.88%和26.6%。(6)留茬免耕技术是北方农牧交错带防治土壤风蚀的主要技术模式。7.会议论文何文清.高旺盛.赵彩霞.郑大玮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用地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2004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选取天然草场、旱作农田(马铃薯)和退耕人工灌木林三类农用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影响土壤风蚀的气候、植被覆盖度、土壤特性等若干因子的野外实测、室内分析及风洞模拟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降雨少,风大风多,土壤质地粗疏以及冬春的冻融交替作用造成土壤表层疏松干燥等原因决定了春季是该地区土壤风蚀的易发期.(2)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因子,在冬春风蚀季节覆盖度高低依次为灌木地天然草地旱作农田,而此时缺少地表覆盖物保护的旱作农田最易受到风蚀的危害.(3)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风蚀的另一个重要因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上表现为天然草地旱地马铃薯灌木林.(4)通过风洞试验对土壤水分和风速的定量化研究表明,土壤风蚀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二者成幂函数的关系.在净风吹蚀的条件下,18m/s风速是风蚀强度急剧增加的一个转折点;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启动风速越大,风蚀率越小.6﹪土壤含水量水平是风蚀强度由强变弱的一个转折点.8.期刊论文杨秀春.徐斌.严平.刘连友.色布力玛.YANGXiu-chun.XUBin.YANPing.LIULian-you.SEBUli-ma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05,19(2)通过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野外实验研究,在作物(油菜)发育期间,观测了免耕、深松、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浅耕与垄作处理等8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在秋收后的农田休闲期,观测了秸秆还田翻耕、深松耕作、传统翻耕、免耕低茬(茬高10cm)和免耕高茬(茬高45cm)等5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区,采用不同耕作模式,对田块土壤水分含量有着直接影响.在作物发育期间,垄作处理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强,免耕、浅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差,翻耕覆盖、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居中;秋收后,免耕高茬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居中,秸秆还田翻耕、免耕低茬蓄水保墒效果较差.本文所得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田有效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农田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强农田防风抗蚀能力有积极借鉴意义.9.期刊论文邹春霞.申向东.李彰俊.ZouChunxia.ShenXiangdong.LiZhangjun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裸露耕地土壤风蚀物垂直分布规律-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为了解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土壤风蚀特性,采用SCC-6型集沙仪在野外自然风况下对风蚀物进行实地收集试验并对其粒度组成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裸露耕地土壤在自然风况下风蚀物沿高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风蚀物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跃移颗粒体的粒度组成沿高度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室内风洞研究了不同风速作用下,不同风力作用时间内,风蚀物含量沿高度的变化规律和风蚀量与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土壤风蚀是一种近地表的风沙运动,风蚀物跃移颗粒体主要集中在7.5~43.5cm高度,风蚀物含量沿高度呈一递减函数,对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风蚀物颗粒组成与风蚀强度和地表状况关系密切;风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