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区域经济关系第一节区域经济关系第二节区域经济关系理论第三节区域间的经济扩展第一节区域经济关系一、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封闭与开放三、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模式:合作与冲突一、区域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1、区域经济关系•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的经济关系。•能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对区域发展非常重要。2、区域经济关系的作用•(1)决定劳动力流动方向和结构,本区域劳动力素质高低。•(2)决定资本流动方向和结构,本区域资本存量多少和吸收外资多少。•(3)决定技术引进扩散速度、技术经济效益。•(4)决定对本地自然资源利用程度,对外部资源使用状况。•(5)决定区域内市场繁荣程度。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封闭与开放1、开放与封闭经济发展初期的矛盾。开放是对于决策者、劳心者;封闭是对于一般劳动者、劳力者。开放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劳心者的交换多,劳力者少。2、封闭•前资本主义时期。各个区域内自然经济为主,区域之间的经济交往少。封闭思维产生的原因是:•农业社会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权力利益风险,当权者的风险和潜在成本高。3、封闭思维的后果•(1)限制外地商品流入本地和重要商品流出本地,商品不能很好实现其价值。•(2)限制要素流动,无效率,无竞争力。•(3)排斥新鲜事物和管理方法,创新能力差,科技进步缓慢。•(4)保护落后生产方式和观念,开拓意识差。•(5)信息不灵,市场机制难以充分发挥。4、开放•资本主义时期。•资本成为开放的先锋。•增强了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小农经济被打破,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快。三、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模式:合作与冲突1、合作与冲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既合作又冲突。2、冲突表现•区域之间经济分工在不同区域内的收益不同,引起矛盾。•受益大的希望能够提高开放度,受益小的希望采取保护措施和封闭,人为的封闭是经济利益冲突的结果。3、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冲突能够两败俱伤,通过扩大开放,经济合作,实现双赢。•(1)资本无孔不入,追逐最大利润,扩大了空间经济一体化。•(2)市场扩大往往伴随交易成本的降低。4、区域合作形式•1、合作经营:契约联合,投入要素不按货币计量,而通过合同规定双方责权利。•2、合资经营:股权联合,全部折算成货币,计算股份,承担责任。有限责任。•3、三来一补:来样加工、来件加工、来料加工。补偿贸易是出售的资本品通过买方出售产品进行偿还。•4、BOT:投资方投资建设、投资方运营一段时间、运营期限届满后交还项目所在地。Build-operate-transfer。第二节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一、依附理论二、产品创新的区域扩散学说一、依附理论1、依附理论又叫中心外围理论。赫希曼认为,•(1)经济发展过程中,势必出现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经济进步不同时在每一个地方出现,一旦出现,形成经济中心,巨大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因素围绕其进一步集中。(2)依附是必然趋势•发达与发展中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和互为消长,发展中地区要依附中心发达地区。•其原因是,中心地区的经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具有领先地位和强大的经济控制力。2、依附产生的原因•(1)商品交换过程中地位不平等,中心地区产品附加值高,具领先性,是发展中地区所必需的。发展中地区只有用低附加值产品换取急需的高附加值产品,形成财富向中心的聚集。•(2)由于财富积累,中心地区加速了科技进步,更领先于发展中地区。发展中地区增强了对发展地区的依附。3、区域之间依附关系的实质•实际是一种相互优势互补,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互补,有利于双方发展。•如果发展地区对发展中地区采取扶持的态度,进行平等贸易,发展中地区加大引资力度,加快技术进步,可以保持一种经济伙伴关系。二、产品创新的区域扩散学说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比较优势在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转移,表现为:•(1)创新阶段,发达国家或地区,收入高,有消费偏好,市场需求旺盛。•(2)模仿阶段,当产品形成标准化后,创新产品开始被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国家模仿,原创新地区或国家逐渐失去优势。•(3)欠发达地区或国家的出口阶段,向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出口。•(4)欠发达地区或国家向发达地区或国家的出口阶段。2、产品循环学说•立足发达国家。弗农认为,•(1)第一过程:新产品问世——国内市场饱和。•(2)第二过程:出口到国外,开拓国际市场。•(3)第三过程:国外市场形成后,国外开始具有生产能力。•(4)第四过程:国外生产,具有低廉劳动力和资源等优势,比较成本低,打回到原输出国市场。第三节区域间的经济扩展一、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二、区域间的经济扩展一、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1、劳动力流动原因:•(1)现有的城乡收入差;•(2)预期的城乡收入差;•(3)战争和政治、民族原因;•(4)自身价值的追求。2、资本流动形式是对外投资:•直接投资:直接参与区域外的生产经营活动;•间接投资:通过购买股票债券而引起的资金流动。原因:•(1)追逐高额利率和超额利润;•(2)分散投资风险;•(4)避免贸易壁垒,资本替代产品贸易;•(5)内部化以规避税收;•(6)政治或军事原因。3、技术流动(1)又叫技术扩散。•技术是一种信息,经常依附于一些载体而存在。如劳动力;设备;产品;专利或传统秘密。(2)技术流动方式:•技术贸易;•技术交流与援助;•模仿与复制。二、区域间的经济扩展1、经济带产生的机制•产业和企业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位于交通干线周边的城镇,它们是分散的增长点。•增长点之间通过交通干线连接成轴线,点轴贯通形成经济带。•经济带对两侧区域具有很大吸引力,使区域内各生产要素向经济带两侧聚集。2、经济带的多种形式•除了交通干线经济带外,还有•河流经济带•海岸经济带•不同地貌类型交接线经济带。•根据情况,实行区域点轴开发战略,能够极大增强经济的群体实力。3、经济圈•在经济条件较好、经济优势集中的区域内,经济增长点密集,沿经济带向周边地区迅速扩展,形成点、线、面组成的的空间圈状结构。•点指经济增长点,线指经济带,面指较发达的经济区域。4、网络状开发•促进点轴系统的延伸,以城镇体系建设为载体,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over第七章区域经济分工第一节区域分工第二节区域分工理论第一节区域分工一、生产分工二、区域分工的基础三、区域产品分工形式一、生产分工1、生产分工•(1)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性别和年龄。•(2)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离。•(3)生产流程的分工。•(4)国际分工——区域分工。2、生产分工产生的原因•(1)分工使得劳动者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专一,操作更加简单和重复,可以积累操作经验,提高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2)简单重复操作可以使劳动工具专业化和简化。•(3)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狭窄的流程,容易产生技术变革,促进技术进步。•(4)中间产品的生产增加,生产部门的细化,对标准化的要求增强。二、区域分工的基础1、区域差异•(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在经济发展初期影响最大。煤矿、油田、水利设施等。•(2)环境条件,交通状况,水运、公路、平原还是山区,周围的腹地如何。•(3)人口密度,人均占有的资源、不同质量人口的分布,劳动力数量和技术水平。•(4)资本存量,长期历史发展的差异、金融市场发育状况。•(5)技术发展程度。•(6)制度因素,影响到生产要素的效率和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状况。2、区域差异越来越不重要•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各种生产要素禀赋和制度方面的差异。•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诸因素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天赋资源相对地位下降,而各种后天获得性资源的地位相对上升。•如地方文化特性与大众观念、制度创新与机制、信息网络、智力资源、企业家的素质,等等。总之,“地区优势”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3、利益驱动对区域内和全国整体利益的追求。•某产品在本区域内的价格加上运输费用必须小于该产品在输入地的市场价格。通过区域分工能够增加区域的利益。•但是从全国或者较大范围看,为了缩小区域差别,全面开发国土资源等其他非经济目的,人为限制了经济利益的追求。三、区域产品分工形式1、区域垂直分工•不同区域在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分工。•城乡差别大。•发展初期或落后地区分工形式。•以中心区域为制造业,输出工业品和最终产品;外围农村地区提供农副产品和原料等初级和中间产品。2、区域水平分工•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或同一行业的不同生产环节,在不同区域分工进行。•城乡差别逐渐弱化。3、区域等级分工•信息区域与物质生产区域的分离。•中心区主要负责信息的传递、管理、技术支持,外围主要进行制造和生产,城乡差别又凸现。第二节区域分工理论一、优势理论二、资源禀赋理论三、产业内贸易一、优势理论1、基本假设•生产只考虑劳动力投入而不考虑其它。•贸易:两个国家,两种产品。2×2•不考虑运输成本。•假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市场:考虑完全竞争的市场。•机会成本不变: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不变。2、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一国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国。布酒葡6小时3小时英3小时4小时•生产布,英国应该有优势;•生产酒,葡萄牙有优势。3、分工的基础•一国集中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它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但是绝对优势国家与绝对劣势国家之间也存在贸易。•这源于比较优势:4、比较优势一国生产一单位某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国。布酒葡6小时3小时英3小时2小时•在生产布和酒两种产品时,英国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应该致力于生产布,而不是酒。•葡萄牙在生产酒方面有相对优势。二、资源禀赋理论1、理论假设•生产中有两种投入:K,L,技术不变。•贸易:2×2模型,•一个是资本密集型国家,一个是劳动密集型国家;•一个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一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2、贸易基础不同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不同产品需要投入的要素禀赋不同。•一国出口的是本国要素较丰裕,在生产中密集使用此要素的产品,进口的是本国要素较稀缺,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要素丰裕不同→要素价格不同→生产成本不同→国际价格差异→国际贸易。三、产业内贸易1、相互需求•约翰.穆勒。•当一个地区有产品的需求,而另一个有产品的供给时,形成相互需求。2、产业内贸易•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不同零件和中间产品的相互、交替需求。•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产生原因(一)•(1)气候不同,不同季节有可能进、出口一种产品。•(2)同类产品可能不同质。•(3)出于节约运输成本的考虑。•(4)制造工业同一产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所要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导致零部件参与国际贸易。•(5)随着生产力发展,国际分工发展到制造业内部,出现水平分工。产生原因(二)•(6)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接受转移,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7)多国公司迅速发展,其内部贸易也获得了发展,从而推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8)通讯和交通事业突飞猛进,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9)规模经济打破了原有的技术和要素禀赋带来的比较优势的差异。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第一节国家区域发展策略第二节区域开发第三节区域经济环境建设第一节国家区域发展策略一、产业的区域化政策二、城乡边缘区三、城镇化一、产业的区域化政策•1、农业。平原地区增加商品粮基地建设;贫困地区脱贫开发,应用实用技术。2、工业。避免盲目,规划好高新开发区。3、交通运输。公路以地方为主,铁路以国家为主。加快移动通讯和固定通讯的发展,国家重点在干线。4、能源。加大电力建设,变运输煤炭为输送电力;开发西南水电;东部适当开发核电。二、城乡边缘区1、城乡边缘区的形成•(1)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不是与城市伴生。开始是为城市聚集服务,提供土地、劳动力等资源。•(2)城市聚集不经济的产生,要通过扩散来重新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在城市郊区寻找新的空间。•(3)城市扩张使郊区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