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经济学、应用性、综合性与边缘性。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区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以及市场区位论。古典区位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酝酿阶段:20世纪20至50年代初2.兴起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艾尔伯特.赫什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埃德加.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和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上世纪90年代后●“十一五”规划时期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区域与区域分异的基础1.区域与经济区域(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同质区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功能区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2.区域分异的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2.研究内容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1.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与空间组织。2.经济区划理论。3.城市与区域经济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般理论2.影响区域发展的诸因素3.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的空间布局4.特殊经济区问题三、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四、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区域规划与开发3.区域经济政策三、区域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经济学生产布局学经济地理学第三节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1)国民经济活动(2)企业经济活动(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第一章区位理论●有关区位的几个基本概念●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第一节有关区位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区位与经济区位1.区位位置说、活动说、区域说。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指人类活动在特定区域空间中的位置。这种人类活动本身或实体称为区位主体。2.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即是指企业、产业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经济格局中的位置。作为经济活动意义上的区位,它可以表现为空间上的一个点、线和面。二、区位条件、区位因子与区位理论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指某一区域所具有的满足某种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属性。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3.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确定区位主体的最佳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组织的理论。第二节古典关区位理论一、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孤产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利润M=农产品市场价格P—(生产成本C+运费T)二、工业区位理论龙哈德的“重量三角形”理论1.最低成本学派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韦伯的代表作《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1909)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1914)。●关于运费因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关于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关于集聚效应对工业布局的影响2.运输费用学派胡佛的费用结构理论。3.市场学派利润=销售收入—成本4.成本-市场学派●艾萨德●俄林●维农5.社会行为学派6.对古典区位的简要评述第三节近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一、克莱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有关中心地的几个概念●中心功能商品与服务●中心地●中心地区域或市场区域3.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K=3系列,其中心系列为1、2、6、18、54等,市场区域系列为1、3、9、27、81等。(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K=4系列,其中心地系列为1、3、12、48等,市场区域系列为1、4、16、64等。(3)行政原则与中心系统的等级体系K=7系列,其中心地系列为1、6、42、294等。其市场区域系列为1、7、49、343等。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第三章区域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理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扩散一、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1.集聚与集聚经济效应空间集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集聚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生产要素在企业内的聚合;二是若干企业在某一地域的聚合。集聚经济效应是指由于产业在某一地域的集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1)生产成本的节约;(2)降低协作成本;(3)形成外部经济性;(4)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形成;(5)扩展市场扩展。集聚能产生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6)促进创新。2.集聚机制●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关联性●获取集聚经济效应3.集聚的类型●指向性集聚●经济联系集聚●效应集聚4.影响集聚的因素●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基础●区域内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城市的承载能力、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条件。●区域的文化教育、观念、开放程度、生活条件、素质对产业集聚有吸引能力;●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5.集聚不经济●因不合理的集聚而造成的不经济●因集聚过度造成的不经济6.集聚体与集聚的空间效应集聚体:(1)产业指向性相同形成的集聚体;(2)经济联系形成的集聚体;(3)地方化的经济集聚体;(4)城市化的经济集聚体;(5)沿主要交通运输线路形成的产业集聚体。集聚的空间效应●区域极化现象●区域空间的分化●从动态过程来看,集聚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二、经济活动的空间扩散1.空间引力与潜力理论空间引力理论空间潜力理论2.空间扩散方式哈格特的空间扩散模式:●对流●传导●辐射对空间扩散模式的概括●周边式扩散●等级式扩散●点轴式扩散●跳跃式扩散第二节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基本要素结构指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整体的不同结构表现为不同的排列次序、空间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空间组合形式。1.点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一般地,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在空间集聚往往趋向于某一点,呈现出点状,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工业点、商业网点和服务网点等。2.线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线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集聚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线包括交通线、通讯线、能源供给线、给排水线以及由一系列城镇作线状分布所形成的线。3.域面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状态。最常见的有,农业空间分布所呈现的域面,各种市场活动所形成的域面,城市经济辐射所形成的域面。4.网络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网络是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状形态。网络是连接区域空间中点和线的载体。当区域空间中相关的点和线连接形成网络后,网络会产生不同于单个点和单条线的功能。空间要素的组合“点—点”构成的节点系统“点—线”构成的枢纽系统“点—面”构成的城市区域系统“线—线”构成的网络设施系统“线—面”组成的产业区域系统“面—面”组成的宏观经济地域系统“点—线—面”构成的空间经济一体化系统三、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期●空间相对均衡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3.陆大道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理论一、增长极理论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增长极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经济增长过程。核心思想: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是均匀地体现在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某些主导产业或者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会处于支配地位,吸引起更多的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同时,这类产业或企业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对其他产业或企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种产业或企业就称为增长极。2.布德维尔对增长极理论的发展(1)明确了增长极的地理位置是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2)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区域传播。3.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1)极化效应(2)扩散效应(3)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理论4.增长极理论的政策意义二、点轴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陆大道院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1.主要内容与观点点轴系统的“点”即中心城镇,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也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点轴系统的“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产业带或人口带。陆大道将发展轴分为:(1)海岸发展轴(2)铁路干线沿线发展轴(3)大河河岸发展轴(4)复合型发展轴2.对点轴理论的评价(1)积极意义(2)不足三、梯度发展理论1.梯度概念指各个地理单元在海拔高度上存在差异,并由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形成一定的高低不同的等级分布。经济梯度的内涵和意义。2.经济发展梯度的划分方法(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如何测度?(2)在测度基础上如何归入相应的梯度?3.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理论基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工业产品从生产投放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要经历四个阶段: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与工业产品生产相对应的工业部门也就可以分为兴旺部门、停滞部门和衰退部门(朝阳工业、夕阳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助于解释区域经济为什么会呈现梯度发展现象。第四章经济区与经济区划理念●经济区及其形成理论●经济区划的原则与方法●经济区的类型●经济区划中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一节经济区及其形成理论一、经济区1.经济区的内涵经济区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经济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所划分出的经济区域类型。或者说是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2.经济区的特征●匀质性或同类性●经济联系性●经济管理的合理性二、经济区的形成理论劳动分工自然分工企业内部劳动分工社会劳动分工: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第二节经济区划的原则与方法一、经济区划的内涵●从经济角度对区域进行的划分。即含有过程或活动的意思;●按一定标准和方式划分出的各类经济区。二、经济区划的原则●区域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形成了一定的地域专业化分工优势;●具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地和一定的经济腹地;●其区域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同一级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交叉三、经济区划的方法●聚类分析法●地域分工分析法●经济中心分析法第三节经济区类型分析一、按等级系统划分的经济区划●经济带●大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县级经济区●县内经济区全国六大经济区——东北区(东三省及内蒙东部三盟一市)——华北区(京、津、冀、鲁、内蒙中西部、晋、豫)——长江中下游区(沪、苏、浙、皖、赣、鄂、湘)——东南沿海区(闽、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藏)——西北区(陕、甘、青、宁、新)四川省内经济区划●成都经济区:成都的全部及绵阳、德阳、眉山、资阳、乐山、雅安;●攀西经济:攀枝花市和凉山自治州;●川南地区:该自贡、泸州、宜宾、内江●川东及川北地区:遂宁、南充、达州、巴中、广安及广元等地市。●川西北经济区:甘孜州、阿坝州二、按功能不同划分的经济区划1.单一功能区●部门经济区●问题经济区●特殊经济区第五章城市与区域经济●城市与区域概述●城市经济区●中心城市●城镇体系第一节城市与区域概述一、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从空间结构上看,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二、城市与区域的相互作用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Spatia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