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终极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区域尺度上的经济发展问题特点:1、区域经济发作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2,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3,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主要经济现象:a.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b.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c.地方经济竞争d.地方的联合经济区划在苏联的形成和发展已有其历史的必然:(1)它体现了经济开发“地尽其力”的科学原则(2)它符合经济节约的规律(3)它坚持的“地区公正”原则是当今各国政府都在追求的目标中国经济划出一个分工明确的经济区体系来,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已经不再可能:(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的主体基本上是企业,企业的生产和市场区位是遵循生产成本最小或经济利益最大的原则来发展变化的,这是经济区划及其经济区所无法约束得了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作为调控者,有时也作为行为主体必然具备一定的经济职能并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利益,如果仍强调按“全国一盘棋”的经济区划来作为区域发展的机制,势必要违背区域利益,压制地方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学对区域问题的关心:a.作为贸易发生和发展的一种载体(国际贸易)b.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构成部分(区域经济学)c.作为成本和利润因运输而产生变化的空间场(空间经济学)按东西方学术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内容划分为:(1)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区域问题的东方学派(2)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政治、文化区域问题的西方学派。“地理边界”的研究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决定了,具有财政、计划、立法和管理等经济职能和作为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代表着的省级政府及其管辖区是我国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主体,明确的地理边界是其结构—功能的前提。我国行政区系统有其地理、历史和国家政治的必然性:a.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完整地分布,它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来b.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c,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d.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经济地域”的基本标志:a.必须具备经济功能b.必须具备行政功能c.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d.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a.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b.经济功能c.经济管理的功能d.经济核心地e.网络与经济流。经济财富的功能与我国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关系:经济财富的消费、储蓄、投资三项功能首先决定了区域产业部门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与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当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源短缺的时候,我国的计划经济长期强调“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省区作为利益主体其实力与地位得到增强。当前我国省级经济区利益主体的弊端:a.“诸侯经济”的倾向b.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c.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在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是我国在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初期的历史选择。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为省级政府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提供了地理空间,这也就为省级行政区形成相应的省级经济区域奠定了基础,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在空间上吻合起来,为区域提供了经济核心地,而经济核心地是经济区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构造标志。出于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出于经济核心地本来对外作用的需要,交通通讯网络在我国各省级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发展,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我国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地理边界的模糊趋势: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糊。(1)政府开始注意培育市场以取代以往对资源的计划调拨;(2)政企分开促使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而跨省区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区位和销售区位大大超越省区边界;我国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关系:经济核心地对周围地区的作用即使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往往超越行政界限,经济核心地的作用是按中心地构造和重心模型发展和分布的,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跨区作用的核心地就越强大,以核心地为主导的经济区域对原有的省区格局的改变就越明显,反之,经济不尽发达地区却仍能维持着以省级区为主体的原有格局。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财富”的关系:一方面,区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潜力与货币、技术、的投放能力形成巨大反差,区内的储蓄、投资因其短缺而引起的对外部资本和技术的需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引起区域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市场对不同数量、品种、档次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求及具有各种消费偏好的居民的存在,使区域依靠自身资源根本无法满足上述需求,从而引起对区外资源的需求的增长,并且引起区际间交往的手段——要素市场和市场性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再一个方面,经济区域的部门结构因此会不断丰富和升级,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最后,上述发展的依据是区域交通通讯网络的发展,而区域交通通讯网络的发展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扩大性效果:1,加强了区内中心城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2,为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都提供扩张条件3,引起资源流动,有效配置资源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1)不能对形成相对比较优势的原理提出合理解释(2)没有绝对的产品价值可实现3)包含着一不太实际的假定劳动地域分工的经济性表现:(1)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2)劳动地域分工节约基础设施的费用(3)劳动地域分工的发展,可以形成较为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也有利于集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可以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关系:(1)分工与区域市场(2)分工与区域经济成长(3)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工的“不平等”与区域发展问题“二元化”的认识:由于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工资水平、生活条件、工作机会的差距,边缘区域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会向核心区域集中。所以导致边缘区域的落后和核心产业易造成过度集聚,也就是资源的浪费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1)自给自足阶段(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业输出阶段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的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集聚经济:指因区位指向和产业联系而形成各种企业分布的空间集中,以获得集聚的利益和经济。集聚经济主要来源: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市场竞争、创新活动等要素推动性产业的五种经济增长:(1)一种产业的发展(2)新产业可刺激其他产业的发展(3)一个部门带动另一个部门产生乘数效应(4)求大于供的市场结构,一个支配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诱使其他企业实行创新和削价战略(5)产业新投资对经济有乘数效率和加速效应技术进步在生产领域的表现就是增加了生产过程的可分性:(1)不同生产环节可以由不同企业独立完成,大企业越难以将全部生产过程都纳入垂直一体化管理中(2)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能力的增强促进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将其非战略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而集中精力发展其相对优势领域波特认为企业网络空间集中的竞争优势:(1)设施互补与共享基础设施(2)信息流动与创造,提供创新环境(3)扩大商业机会,孵化新企业(4)有利于商业组织发育,规范企业的竞争与合作(5)政策实施的便利条件斯科特研究将“弹性”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领域开过为:(1)高新技术制造业及相关服务业(2)商业和金融业(3)设计密集型工艺性制造业马歇尔对产业区概括为:(1)价值观念系统和创新环境(2)垂直联系的企业群(3)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4)产业区理想的“不完全竞争市场”(5)竞争与协作并存(6)富有特色的本地信用系统马库森将新产业区分为:(1)马歇尔式产业区(2)轮轴式产业区(3)卫星平台式产业区(4)国家力量依赖性产业区苏联学者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规划模式的组成成分:(1)经营类企业,代表专门方向(2)关联类企业(3)依附类企业(4)基础设施我国“开发区”的类型: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以及各类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当前中国: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的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隐含着中国走过的足迹。当前中国的经济水平正处在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高额消费阶段,主要经济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在满足一般生活消费必需品消费需求下,人们对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这时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诱导需求增长。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中国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教育、文化、卫生、住宅、旅游等部门将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主导部门,所以政府需加大对这相关部门有利政策,促进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技术周期的长波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技术周期的长波理论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战争和革命、新市场的开发、金矿的发现、黄金产量和储量的增加,而是资本主义运行过程中所固有的因素,特别与资本积累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则要经历四阶段:(1)介绍阶段,旧产品和旧技术日渐衰落,出现的新产品和技术未被认识(2)扩散阶段,被新产品和技术被广泛认可,新企业的建立,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部门(3)成熟阶段,新产业的发展达到顶峰(4)衰落阶段,新兴产业饱和,投资萎缩,技术创新另寻它径其实这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福特制”与“弹性的”对企业组织空间形态的差异:(1)研究开发经济高级职能集中于先进的工业国的大城市区(2)灵活运用熟练劳动力的制造职能分布在中间区域(3)利用简单劳动力进行大量生产的分工厂向低工资区域分散我国开发区与新产业去的异同点:我国的开发区强调集聚利益,但侧重于基础设施共享与空间集中便于管理方面,而对集聚经济的其他来源考虑较少。况且开发区有优惠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以吸引外资。新产业区是中小企业在弹性专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相同点:两者都是在弹性专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的根源是:①農業經濟受到土地報酬遞減規律的強烈影響;②社會性資源欠缺、不豐富,使資源的互補性和替代性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這也極大地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可持续发展的进程:①人們對發展的理解是走向工業化社會或技術社會的過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前。(2)打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为经济增长和整个实惠的边个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边个的经济增长过程(3)在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扬》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为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④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人們將發展看作為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滿足、人的能力發展和人性自我實現的過程,以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公識為標誌。人類發展階段:①采集漁獵時代②農業經濟時代③工業經濟時代④可持續發展階段人类社会的资源系统及功能变化的表现:①文化資源和人才資源最終確立了它們在資源系統的中的絕對優勢地位,成為社會發展的最大支柱②频繁的制度创作和制度变迁导致制作的作用集聚膨胀(3)随着政治发展目标的强化,政治资源在社会中的分量大大加重④资源的整体性功能更加显著,以综合资源而非以单一或数种植资源为依託成為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区域资源特徵:①有用性②稀缺性③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④地域性⑤整體性及綜合性区域性资源的类型:①區域環境資源②區域自然資源和區域自然條件③區域經濟資源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因素:①勞動力數量與區域經濟增長②勞動力行為與區域經濟增長③勞動力素質與區域經濟增長④勞動力流動與區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