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区域:在地理学中就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的空间范围。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一是以单个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其内部的结构、功能以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以若干区域为研究客体,探讨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组织问题。区域的结构与组织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产业产业是历史范畴,是伴随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深化而产生和不断扩展的。产业作为经济单位,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它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又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但是,由于产业的内容十分复杂,至今尚无统一的严谨的定义。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产业和产业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联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一、区域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产业分类产业分类是按一定的原则将国民经济各种成分进行分解与组合,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世界各国产业分类的方法很多,有三次产业分类、标准产业分类法、产业功能分类法以及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等。各种方法都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一般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及任务,选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三次产业的划分最初源于西方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家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次)产业(primaryindustry),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次)产业(secondaryindustry),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次)产业(tertiaryindustry)。三次产业分类各国在运用此法进行产业划分时不尽一致,常作某些变动和补充。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在此之前采用的是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产业部门分类一、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二、第二产业(一)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二)建筑业三、第三产业(一)农林牧渔服务业(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四)批发和零售(五)住宿和餐饮业(六)金融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其他金融业)(七)房地产业(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九)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十一)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十二)教育(十三)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十四)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十五)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优点: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及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世界上通用的产业分类方法,便于对各国资料比较分析交流总结。不足:存在着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例如,采矿业是产品直接取自于自然界,按标准应该划为第一产业,但是如果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归为一类,很不协调,因为它与制造业的很多属性相似,联系密切。再如,供电、供水、供气等行业从属性看既可以属于第二次产业也可以属于第三次产业。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简称SIC)为使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现在通行的是1988年第三次修订本。这套《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分为A-Q共17个部门,99个行业类别。A.农业,狩猎业和林业;B.渔业;C.采矿及采石;D.制造业;E.电,煤气和水的供应;F.建筑业;G.批发和零售,修理业;H.饭店和餐馆;I.运输,仓储和通信;J.金融中介;K.房地产,租赁和商业活动;L.公共管理和防卫,强制性社会保险;M.教育;N.卫生和社会工作;O.社区,社会和私人的其他服务活动;P.家庭雇工;Q.境外组织和机构。标准产业分类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既是三次产业分类法的细化,又很容易组合成为三个部分,从而和三次产业分类法协调一致。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便于调整和修订,也为各国各自制定标准产业分类以及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就是参照了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而制定的。产业功能分类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支柱产业基础性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其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潜在的市场扩张力强;与其他的产业关联作用强,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广泛和密切联系,影响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产品的输出率高,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正确选择并给予积极支持是实现整个产业结构转换的核心。需求收入弹性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需求收入弹性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一般用收入弹性系数进行测度。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人均GDP的增加率如果某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则意味着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该产业产品的比重在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处于相对萎缩状态,那么,该产业在经济发展总量中的比重也会下降。反之,该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逐步增加。关联产业是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按照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方式,可以分成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产业和侧向关联产业。前向关联产业是指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对主导产业具有前向拉动作用;后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对主导产业具有后向推动作用;侧向关联产业是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源等其他服务的产业。例如,纺织工业为主导产业,其前向关联产业为服装加工业,后向关联产业有石化工业、棉花种植业,侧向关联产业如交通运输业、能源工业等。关联产业的类型、规模及布局都与主导产业密切相关。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者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产业。支柱产业产品输出率不高,不能发挥区际分工作用,产业关联性也不强,但在区域经济总量扩张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要给予必要的支持保护,并积极采用新技术进行改造,防止过早衰退限制区域经济增长。基础性产业,是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如能源、交通运输业等。按其作用可进一步划分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这些部门的超前发展往往为其他部门的发展创造条件,反之则是一种阻碍。“要想富,先修路”便是对这个道理的描述。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技术进步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这类产业的发展处在最前沿,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经过重点扶持未来可能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就是根据产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产业类型。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与劳动力成本相比资本成本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如钢铁工业、电力工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型机械工业、石油化工等,一般被看做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劳动力特别是廉价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如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有助于根据区域条件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产业,但在具体操作中很难把各产业明确区分开,对产业的划分具有相对性。例如,有的产业可能既是技术密集型也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有的产业既是资源密集型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其他产业分类技术先进性分类:传统产业与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分类:夕阳产业与朝阳产业(新兴产业)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组合方式。学术界曾提出过多种区域产业结构模式,解释各产业之间的组合或配置方式。如以三次产业划分为基础,从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比例关系来看:前工业化社会,Ⅰ﹥Ⅱ﹥Ⅲ或Ⅰ﹥Ⅲ﹥Ⅱ工业化社会前期,Ⅱ﹥Ⅰ﹥Ⅲ工业化社会后期,Ⅱ﹥Ⅲ﹥Ⅰ后工业化社会,Ⅲ﹥Ⅱ﹥Ⅰ或Ⅲ﹥Ⅰ﹥Ⅱ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经典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经典理论1.(配第)佩蒂-克拉克定理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4.雁行形态说1.(配第)佩蒂-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Theory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7世纪在《政治算术》中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0102030405060701870189019001910192019301940195019601970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7.11870-1970年美国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比重变化图7.21960-1985年美国的劳动力部门分布变化推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则相反。图7.3六国劳动力的三次产业分布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产业结构的转移与配克定理并不完全一致。表现在:①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大规模地不经过第二产业就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②第二产业所吸纳劳动力与其发展不成正比,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未经过第二产业的成熟期,在规模经济和减员增效的过程中,其原有的劳动力也开始大批向第三产业转移。“总体而言,我国三大经济区域内,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从业结构中,第一产业人口依然占地区经济活动总人口的50%以上。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表明中、西部工业经济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7.41990-1998年云南省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比重2.库兹涅茨法则SimonKuznetsTheory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