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附答案试卷C答题说明:把试题及答案用快捷键Ctr1+C进行复制,然后用快捷键Ctrl+V粘贴到答题的页面中,最后保存并提交答案。题目: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答: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讲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都是讲要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就要搞清楚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应当在哪些界限内进行。这就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哪些区域空间是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的,哪些区域空间是振兴乡村的,哪些区域空间就是保护生态的。还要搞清楚我国生态环境还可以容纳、清理多大规模的污染物排放,污染物排放什么时候能达到拐点而开始下降,各种污染物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相互间又是怎样影响的。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就要公平分配好生态产品,让老百姓公平地享有生态产品,公平地获得绿水青山所带来的金山银山,进而实现全体老百姓的共同富裕。这就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让资源输出而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的地方、让守住绿水青山但没有获得金山银山的地方、让为了治理环境花了大把金钱的地方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一方面是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也不仅仅是关乎农村人口的美好生活,也关系到我们城镇人口的美好生活。3.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运行机制,这几年我们在政府的监管方面全面加强,实施了“长牙”的新环保法,推行了“壮士断腕”的中央环保督察,但相对而言,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生态环境领域的市场机制建立的前提也是要建立明晰的产权。除了矿藏外,其他自然资源全民所有的所有权人不到位,生态产品的产权更是界限不清,这就要全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了产权后,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就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价格,并取得利润。因为有利可图,更多的企业就会更加自愿地投入于绿色发展中。此外还要通过绿色金融这个杠杆撬动更多资本进入绿色发展领域。让自然资源、生态产品及其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成为老百姓“钱袋子”中的重要资产,那样绿色发展的理念便自然而然地普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