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国开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试卷三附答案(3份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3年春国开电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试卷三附答案(3份答案)113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023春+试题三(三份参考答案)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据我国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一)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人与人关系的动态反映,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晴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因为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结合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对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等很多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要论述,这些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智慧的基础之上,赋予人与自然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准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和谐共生,根本在于尊重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生产,才能真正解决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准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绿色发展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用“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做了形象的比喻,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明了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准确理解人民幸福与良好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民生福祉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愈发迫切,环境问题己成为民生问题中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生态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优质生产产品,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准确理解自然是由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有机生态系统,树立自然系统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他用“命脉”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连在一起,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系,突出了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山水林田湖草命脉相连,彼此依存,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一方受到影响和破坏,另一方必然涉及其中。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合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这样才能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最终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既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又反对将人消解和湮灭在自然中:既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又反对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当前,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近几年,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确保了绿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合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和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围绕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绿生活,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型科技,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建设生态保障制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我国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正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将是我们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难题作出的重大贡献,不仅体现了大国担当,也是为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参考答案2(以新冠为例):如何看待自然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这一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值得我们从自然哲学角度作进一步审视和反思。自然是生命之母、文明之根基。大自然孕育了所有生命和物种,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类早期文明均不约而同地将自然比喻为一个哺育万物的母亲形象。在世界各民族的神话故事中,中国人的女娲、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英娜娜埃及人的爱西斯、希腊人的盖娅、罗马人的塞列斯等,都是典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作为女性和母亲的强烈隐喻意义。历史学家汤因比晚年总结了自己一生学术思想的精华,撰写了一部编年体世界史学著作:《人类与大地母亲》,史诗般描述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大地母亲”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无机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所说的这个环境,当然也包括细菌、病毒等组成的微生物环境。事实上,细菌和病毒的历史远远长于人类,它们充斥着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在内的整个生物圈。在它们面前,人类只不过是地球家园中的后来者,必将与细菌和病毒长期共存于自然母亲的怀抱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理解人类文明历史演进的一把钥匙。历史地看,人类已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正走向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文明的历史进阶与形态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发生阶段性质变的结果。在早期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阶段,自然是一个充满“巫魅”色彩的有机世界。人们通过各种巫术法器和祭祀礼仪,表达对自然的膜拜和虔敬,期盼自然神灵护佑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自然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借助飞速发展的利学,自然被一步步剥掉了灵性和魅力,“巫魅”的有机自然观让位于“祛魅”的机械自然观。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甚至是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恰在于此,人类能够穷尽大自然的奥秘并进而完全征服自然吗?科学的最初任务是发现自然界的奥秘,并进而解释自然和改造自然。然而对于病毒,我们依然知之甚少。人类生活在一个名副其实的“病毒星球”上,平均每升海水中就有约1000亿个病毒颗粒。人类目前已知的病毒种类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在微小却威力巨大的病毒面前,人类文明有时候显得相当脆弱。我们对病毒了解得越多,就越米越感到科学认知的有限。消灭全部病毒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最好的办法是与之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恩格斯指出,劳动把人从自然物种关系方面“提升”出来,在创造了人本身的同时,还摆脱了动物式的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和行为,创造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恩格斯这里所说的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主要指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界的规律,进而控制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从而保持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关系。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人类在控制和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关系一再被打破,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史无前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要做到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守望家园。只有敬畏自然,才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母亲的名义,从所有生命都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这个最基本的事实出发,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珍惜自然界中的每个生命物种。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愈是丰富,对每一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愈是有利。这是自然界的一条铁律。如果说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时代人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的话,那么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将自然视作可以征服、控制和掠夺的对象,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荡然无存,由此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敬畏自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理念,而且直接关乎我们人类自身的命运。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抗疫斗争中,我们凝聚了中国精神力量,彰显了中国制度优势,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地球仍将是人类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家园。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考答案3(以新冠为例):古今中外,传染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