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通用8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案通用8篇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教学质量不仅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关也和学生的反应有关,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为您整理以下最新的有关“六国论教案通用8篇”的资料,欢迎参考下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六国论教案【第一篇】学习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作者简介: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简介写作背景: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解题:1、六国,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正音正字暴霜露为国者小则得邑思厥先祖父与嬴洎牧以谗诛邯郸燕赵革灭殆尽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二、整体把握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三、具体研习课文研读第一部分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研读第二部分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研读第三部分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四、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思厥先祖父,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后秦击赵者再.三、词类活用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四、一词多义:为: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而: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6、二败而三胜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之: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2、并力西向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2、良将犹在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2、始速祸焉终:1、终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兵:1、斯用兵之效也.2、非兵.不利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此言得之五、文言句式1、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4、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六国论教案【第二篇】一。简介时代背景1。作者简介:苏洵(1000─1066)字明允,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2。写作目的: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作者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3。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二、全班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赂lù秦率shuai赂秦耶小则获邑yì思厥jué先祖父暴pu霜露暴bào秦之欲洎jì牧殆dài尽当tā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liàng食之不得下咽yān为wei…所…三。研习新课1。诵读第1段。提问: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b不赂者以赂者丧。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2。诵读第2段。提问:1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找出。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2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个对比?明确:a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b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c、“得”与“失”,“难”与“易”、“有限”与“无厌”。3、问:引用古人的话来进行论证观点,这是一种什么论证方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明确:引证法,作用:既对上文的论证起到了补充说明,又能很好的收束全文,运用比喻论证,形象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增强了说服力。4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诵读第3段。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提问:1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作者对齐持怎样的态度?明确:a、“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b、“五国既丧”c、从“与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2问:作者对燕、赵持怎样的态度呢?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怎样的原因?明确:a有赞扬,有批评。B赞扬以武力对抗的政策。c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d这二者是这二国灭亡的原因。E智力孤危六国论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认识苏洵;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鉴赏艺术特色:○1、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2、对比论证方法;○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4、借古讽今,切中时弊;4、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5、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3、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2、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教学方法诵读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认识苏洵;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背诵全文。教学程序一、导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李世民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题解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2、六国:秦国以外的另六国,秦终灭六国,统一天下。3、论:史论,古文体。三、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