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范例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教案【范例4篇】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支柱,大家有没有写教案课件方面的苦恼呢?三一刀客的编辑为了您的满意不遗余力地打造了“七年级语文教案【范例4篇】”,可能您会喜欢,欢迎分享!七年级语文教案篇【第一篇】1、了解以事喻理和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2、初步学会阅读以事喻理的浅显文言文。3、感受“事在人为”的正确性和力行不懈的重要性。1、就议论文角度而言,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学生是容易接受的,困难的是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第一课时着重在文言词句的熟悉理解,即读通课文,第二课时讨论以事喻理的写法。1、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彭端淑,清代人,进士出身,早年做官,后来讲学,著有《白鹤堂集》。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为勉励他的子侄辈努力学习而写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编者删去。2、投影习题。检查预习的注音和释义。3、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注意注音语气和语调。(教师对几句设句和反问句有目的地重读。)4、学生跟读、齐读全文。5、讨论。(1)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明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二部分用蜀鄙贫富二僧东朝南海的故事来论证论点,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得出结论。(2)论点是哪句话?为什么是这句话?明确:人之为学难易,关键在于“学”与“不学”。虽则开头一句话是讲“天下事”,但全文围绕的中心是“为学”。第一句话是引文。6、布置作业。1、理解以事喻理的写法。2、论点是由第二部分的二个故事来证明的,请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白话文口译)设想: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检查鄙、语、之、恃、去、顾等字的掌握情况。3、讨论。(1)蜀之鄙去南海容易吗?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明确:不容易。“不知几千里也”,“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等词句看出。(2)穷和尚去南海为什么能成功?是条件充备吗?从哪些词句上看出?明确:凭着他坚强的信念,主观的努力,“为之”的结果。从“贫”“还”等词中体现。(3)富者对贫者去南海之事态度前后有变化,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字句上看出?(4)光写一个穷和尚也能证明论点,文章写一穷一富两个和尚,有什么好处?明确:一正一反对比,更能证明论点:事在人为。条件差只要肯努力,事情会成功;反之条件好,不付诸行动只是空想,到头来一事无成。设想:落实字句,理解事与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统一。4、齐读第三部分,思考:第l句什么意思?潜在含义是什么?第2句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式?作用是什么?明确:第l句总结前文。其含义是,天下事的难易在于主观努力如何,不在乎条件的优劣。第2句照应一、二两部分,得出“人贵立志”的结论。5、学生齐读全文,再背诵。6、课堂小结。(1)比较《谈骨气》,明确议论文三步法的基本结构。(2)借事喻理的写法。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2、熟读、背诵课文。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教学难点: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与意志。2、搜集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同学们一定对日月星辰、高山大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其实,自有思想以来,人类就有了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但古代的人们能像今天的我们那样,通过各种科学设备来探索自然吗?当然不能。那么,他们用什么方式来满足他们的强烈愿望呢?当然是通过奇特的想象。而《夸父逐日》正是这种奇特想象的代表作品。1、关于《山海经》: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两遍。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落实翻译。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1、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①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②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2、讨论后明确:①夸父具有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英雄气概。(可能会有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夸父的行为自不量力。教师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积极方面去引导学生,不必断然否定)②表现了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请同学讲述古代探索自然的神话传说。先由四人小组交流,再推选有代表性的故事进行讲述。如《愚公移山》、《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并引导学生明确这些神话的共同点――――――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毅力《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有教育意义,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它们的含义深刻,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今天所学的这篇小文章是一则生动的民间故事,通过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不同的时间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表现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①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辩斗(dòu)盘盂(yú)沧沧凉凉(cāng)孰(shú)汝(rǔ)③出示已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要求学生按照节奏,准确朗读课文数遍。①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②由四人小组交流讨论疑难字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或教师答疑。④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订正时可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⑤同桌互译,加深理解,然后背诵。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组:1、两个小孩根据什么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3、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4、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你能否判断谁是谁非?讨论并归纳:1、一个小孩根据视觉,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正午就像盘盂一样小,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根据触觉,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了中午像把手伸进了热汤,说明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2、这是一道开放性思维的题目,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教师可以从两小儿探索精神的可贵方面,从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方面,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方面加以肯定,以激活学生的思维。3、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写出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4、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时,背景是树林、房屋、远山及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就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而中午太阳直射大地。所以,视觉的远近,温度的凉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1、学生齐读课文。七年级语文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2、掌握诗文的含义。3、了解木兰形象。教学时间:二教时第一教时一、解题。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二、正音、解词。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四、诵读练习。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五、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第二教时一、继续分析诗文。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