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推荐5篇】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多元教育思维的具体体现。三一刀客网友针对您的需求精心打磨出1篇内容完备的“初中数学教案【推荐5篇】”,希望您参考下载后有所收获!初中数学教案篇【第一篇】课题:一次函数教学目标: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3.掌握“从特殊到一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表示.教学方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函数请举例说明.2.购买单价是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关系式是什么3.在上述式子中变量是谁.常量是谁自变量又是谁二.讲解:在前面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些函数:y=xs=30ty=2x+3y=-x+2这些函数都使用自变量的一次式来表示的`,可以写成y=kx+b的形式一般的,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迷你句子网)特别的,当b=0时,一次函数y=kx+b就成为y=kx(k是常数,k≠0),这时y就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例一:一个小球由静止开始在一个斜坡上向下滚动,其速度每秒增加2米/秒.(1)求小球速度v(米/秒)与时间t(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秒时小球的速度.分析:v与t之间是正比例关系.解:(1)v=2t(2)t=时,v=2×=7(米/秒)例二:拖拉机工作时,油箱中有油40升.如果每小时耗油6升,求油箱中的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分析:t小时耗油6t升,从原油油量中减去6t,就是余油量.解:Q=40-6t课堂练习:P961,2小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而正比例函数一定是一次函数,会将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一次函数或正比例函数表示出来作业:P971。2。3。4。初中数学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2){-4,,-,};初中数学教案篇【第三篇】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语: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二、尝试活动,探索新知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教师提问:我们可以把剪刀抽象成什么简单的图形?学生回答:画成两条相交的直线,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教师提问: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对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他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回答:只会改变数量关系而不会改变位置关系.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教师提问:你同意下列说法吗?如果错误,如何订正?1.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2.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的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3.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学生思考回答:1、2是对的,3是错的.第3个应改成: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不一定是邻补角.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的概念后,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的直观体验.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在右图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教师板书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三、例题讲解【例】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答案】由邻补角的定义,得∠2=180°-∠1=180°-40°=140°;由对顶角相等,得∠3=∠1=40°,∠4=∠2=140°.四、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图中是否存在对顶角.2.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哪两种特殊位置关系的角?指出下图中具有这两种位置关系的角.eqo(sup7(,图1),图(2))(2)如图,若∠AOD=90°,那么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如何?【答案】1.都不存在对顶角.2.(1)对顶角,邻补角.对顶角:∠AOC和∠BOD,∠AOD和∠BOC.邻补角:∠AOC和∠AOD,∠AOC和∠BOC,∠AOD和∠BOD,∠BOC和∠BOD.(2)垂直.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各类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基本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对新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在应用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选择典型的例题,详细讲解,指导学生探求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做到熟练的应用。初中数学教案篇【第四篇】教学简案【课题】圆的一般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和半径,掌握方程x2表示圆的条件;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3利用圆的方程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对方程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索,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教学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教学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流程】一、情景创设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C(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的方程是什么?问题2:将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后,能发现哪些特征?(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结论:(多媒体显示)将展开得,我们发现任何圆都能表示为一个具有以下特征的x,y的二次方程:1x2和y2项的系数同为1;2不出现交叉乘积的二次项xy。问题3:是圆的方程?若是,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若不是,则说明理由二、探索研究二元二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是什么?(创设一种鼓励的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已的观点,教师适当引导。)二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后可以化为D22241当时,方程表示以为半径的圆;为圆心,当时,方程表示一个点;223当时,方程没有实数解,因而方程不表示任何图形。板书:圆的一般方程:()指出:1圆心,半径;2222圆的标准方程的优点在于它明确指出了圆心和半径,而一般方程突出了方程形式上的特点;3给出圆的一般方程,会写出它的圆心和半径;若给出相关条件,则能求出圆的方程。三、应用举例例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表示圆,如果是,并求出各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解略)例2、求以O(0,0),A(1,1),B(4,2)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外接圆方程,并求出它的圆心和半径。(分析:应用圆的一般方程,将已知三点的坐标代入这个方程,得到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解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即可求得圆的一般方程,对圆的一般方程配方即可求半径长和圆心坐标。同时,将这种求圆的一般方程的方法称为“待定系数法”。)四、课内练习1、判定下列方程中,哪些是圆的方程?如果是,求出它们的圆心和半径:;;;;2、求过三点A(2,2),B(5,3),C(3,-1)的圆的方程。五、课内拓展若圆与y轴相切于原点,则D,E,F应满足什么条件?若圆与y轴相切呢?学生讨论,各抒已见,相互补充,完善结论。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究:如当圆与x轴相切;过原点;原点在圆内;等等情况时,系数D、E、F应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