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资保供方案5篇做事一定要有计划,有计划一定要按时完成。为了保证下一阶段的工作如期完成,方案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份优秀的方案,既能传达自己的思路,又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沟通的有效工具。想要写好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三一刀客网友分享的“生活物资保供方案5篇”,欢迎分享给您的朋友!生活物资保供方案篇1为提高养老机构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老人及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敬老院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养老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特制定本预案。一、总体要求普及新冠肺炎防控知识,提高职工和老人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新冠肺炎在养老机构的发生和蔓延,最终实现“零感染”、“零疑似”的目标。二、组织指挥成立防控领导小组,强化责任落实。组长:汪春碧副组长:王勤成员:张敏容、何毓绿、何世军、张信刚、何路勤、韩纹霞、刘艳超、韩秀珍防控领导小组统筹领导疫情防控工作,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安排落实有关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及时研究解决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小组成员负责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汇总疫情防控工作情况,适时向领导小组报告。三、监测预警(一)制定和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制度:养老机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疫情报告制度,老人晨午检制度,病因追踪等台账登记制度,老人健康管理制度,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防疫消毒制度,疫情防护健康教育等制度。(二)认真做好疫情期间老人健康情况统计、疫情监控和日常检查,重点监测有外出的老人,指定专人搞好处于隔离进行医学观察老人的服务工作。(三)储备好疫情防控所需消毒物品、体温测量仪或体温计、医用防护服装、洗涤用品、口罩等物资,做好全院清洁卫生、全面消毒等工作。(四)开展全院隐患排查,实现供水、供电、消防安全的全覆盖、无遗漏、无盲区。(五)密切关注老年人及工作人员、尤其是被隔离人员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专业心理疏导。四、应急处置(一)工作人员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到定点医疗机构(县医院疾控中心,联系电话:就诊排查,确诊不属于疑似病例的,可正常复岗,但要加强防护和医学观察;属于疑似病例或感染确诊病例的,立即根据疫情监测要求报告主管部门,在当地卫生健康或疾控机构、民政部门指导下对密切接触者(接触的其他老年人及工作人员等)开展排查,实施集中医学观察,协助开展全面消杀、规范处置个人物品等其他处置工作。治愈后需返岗的,应隔离观察14天无异常后返岗。(二)老年人出现新冠肺炎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由家属或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在有效防护情况下陪同送医,确诊不属于疑似病例的,老年人和陪同工作人员正常返回生活区和复岗,但要加强防护和医学观察。(三)老年人被确诊为疑似病例或感染病例的,应送定点医疗机构(县医院疾控中心,联系电话:)就诊,立即根据疫情监测要求报告主管部门,在当地卫生健康或疾控机构、民政部门指导下对密切接触者(接触的其他老年人及工作人员等)开展排查,实施14天隔离观察,协助开展全面消杀、规范处置个人物品等其他处置工作。治愈后需返回养老机构的,应隔离观察14天无异常后入住;参与陪同护送的工作人员也应实施14天隔离观察。五、保障措施(一)严格落实全院封闭管理1.疫情防控期间养老院实施封闭式管理,不接待外来人员走访慰问,老人不能离院外出,不再接收新入住老人。有特殊情况者,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2.封闭管理期间严禁走访、慰问、探视等,家属送给老人的日常用品或订购物品需登记、消毒后转交给老人。(二)严格执行每日双检制度1.建立老人和护理人员的健康档案,每日开展两次体温检测和健康登记,对护理老人进行体温测量、问询健康状况,并记录备查。2.老年人生病,非突发性重大疾病的,可采取上门诊视等方式保守治疗,暂不外出就医。患普通疾病急需送医的,按照国务院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养老机构老年人就医指南》执行。(三)持续做好卫生防疫工作1.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工作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做到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2.全面做好院区环境清洁,垃圾日产日清,保持干净、卫生,设立废弃口罩专门回收点,废弃口罩等防疫物品统一回收、集中处理。3.按照日常消毒工作标准和细则,对餐厅、卫生间、浴室、活动场所等聚集场所和容易接触的各类物品每天定期清洁、消毒,定时通风换气(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通风时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认真做好记录。4.教育引导老人避免共用个人物品,注意个人宿舍通风,落实消毒措施。(四)抓好老人饮食健康管理1.实行“分楼层、分餐桌、”错时就餐制度,避免老人就餐聚集。2.食堂从业人员(食品采购、加工制作、供餐等有关人员)均应佩戴一次性帽子、口罩、手套;食堂采购人员或供货人员应避免直接手触肉禽类生鲜材料,摘除手套后及时洗手。3.不得使用来源不明的家禽家畜,严禁采购食用野生动物。4.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餐具用品须按照《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进行30分钟以上的高温消毒。严格执行食堂餐具、用具的清洗和消毒制度。(五)提高全体职工防控意识1.切实加强防护知识教育,组织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和护养老人掌握防护知识,教育引导老人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2.通过宣传栏、标语、广播喇叭等多种形式,宣传疾病防控、生活防疫等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营造群防群控、科学防控的氛围。3.加强老人心理疏导工作,畅通沟通渠道,及时解疑释惑,引导老人弘扬正气,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六)搞好疫情防护物资保障1.根据防疫需要,准备好老人和护理人员所需的口罩、手套、体温测量仪或体温计、等防护物品和洗手液、消毒水、酒精等消杀用品。2.预备隔离房间,以供未来出现可疑症状的老人隔离治疗使用。3.针对季节性气候,储备好老人防寒防冻物资,尤其在开窗通风时,应注意避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感冒。生活物资保供方案篇2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构建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要求,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基础条件“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积极推动全市养老服务政策创新、功能拓展、高质发展,全面完成各项既定工作任务。南京市先后入选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医养结合等3个国家级试点;2017年,南京市获评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5个优秀地区之一;南京养老服务工作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全省前列,为“十四五”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省内城市中,率先出台综合养老法规《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宁政发〔2018〕125号)、《南京市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若干意见(试行)》(宁委发〔2018〕38号)等多个政策文件,市级部门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全市养老服务支撑政策不断完善。市政府成立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分别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挂帅,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实现养老服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市级建立服务、运营、建设、人才等养老系列补贴,投入资金稳步增长。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服务领域系列创新工作:启动市级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探索出发展互助性养老有效路径,注册运营服务点1190个,申请注册志愿者万余人,完成订单万多个,获评全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成果;推动“两无偿一优先”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大运营补贴力度,全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40%以上实现公办民营,社会化养老机构占比达78%;连年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2020年度评定AAA级及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44家,根据新国标评定三级及以上养老机构46家;率先探索建设“家庭养老床位”,由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机构照护标准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已建成床位5701张;探索养老“喘息服务”,由政府补贴为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照护服务,使照护家庭得到“喘息”,已服务2000多户。为老服务水平持续提升。连续4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制定问题清单,及时对账销号并长效管理,被民政部评为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全国重大典型。全市2020年社区居家服务突破1000万人次,机构入住老年人达万人,探索向全市高龄老人每月提供不少于2小时免费照护服务,年发放“尊老金”亿元。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银发顾问”体系,近2000名专业“银发顾问”通过“坐诊”“巡诊”,免费提供养老政策咨询、量身定制养老方案等服务。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和养老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制度,市区联动每年对近50%养老从业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养老服务短板逐步补齐,江北新区、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镇街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达6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1178个,社区居家综合护理中心达40个,农村特困供养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养老床位数达万张、养老机构达302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124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2个,“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500%。建成具备医疗、养老双资质的社区居家综合护理中心124个,不断满足居家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平方米标准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创新开展公共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占用整改,并回收万余平方米。服务监督管理效能增强。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实施动态监测、综合监管。建立“凡补必评、凡服务必评、凡评必挂钩”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过程监管。制定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等级评定、老年人能力评估等系列标准。对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养老综合改革试点、养老机构安全、养老补贴发放、养老设施调查等,引入第三方对照标准进行逐一评估。服务应急能力得到提升。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创新落实中央和省联防联控部署要求,实行“四个率先”:率先在省内实施养老机构封闭式管理,率先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刚性需求服务,率先启动养老服务机构复工复产,率先派遣由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养老服务队赴武汉参加全国民政史上第一次养老跨省救援,实现在院老年人零感染、零疑似,平稳有序应对疫情。(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第一个五年,是南京在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关键阶段,也是全市养老服务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五年。南京养老服务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挑战。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机遇。一是政策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十四五”专项规划,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力政策支撑。二是要素支撑。“十四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GDP突破2万亿,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需求支撑。全市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快速增长,老年人消费观念不断转变,支付能力逐步提高,养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四是联动支撑。“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区域间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