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供参考1/24孟子3.1心得体会范文和方法《孟子》心得体会范文(实用4篇)【题记】这篇精编的文档“孟子3.1心得体会范文和方法《孟子》心得体会范文(实用4篇)”由三一刀客最“美丽、善良”的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2022《孟尝君传》心得体会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孟子》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轲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孟轲《孟子》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离娄下》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好文档,供参考2/247、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9、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轲1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11、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孟子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轲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轲《孟子·告子下》1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15、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轲16、情至之语,自能感人——孟子17、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孟子》1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1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2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孟子》2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2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2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好文档,供参考3/24孟子25、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26、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轲27、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孟子2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29、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30、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31、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僻让之心,非人也。——孟轲32、吾善养浩然之气。——孟子33、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3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好文档,供参考4/2435、人无廉耻,王法难治——孟子36、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轲37、人不可以无耻。——孟子38、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39、尽心知性,尽性知天。——孟子40、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41、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篇》42、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后发——孟子43、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孟子》4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45、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人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孟子·离娄篇下》46、“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好文档,供参考5/244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48、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孟子49、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50、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孟子5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轲《孟子》52、志,气之帅也——孟子53、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无敌。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孟子》54、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轲55、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5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57、滕文公上: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好文档,供参考6/24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孟子《孟子》58、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5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轲60、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孟子6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轲62、告子上食色,性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孟子》6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孟子64、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轲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轲66、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67、夫志,气之帅也。——孟轲68、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孟子》69、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好文档,供参考7/2470、离娄下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孟子》71、公孙丑上: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72、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孟子73、梁惠王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孟子《孟子》74、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好文档,供参考8/24孟子7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76、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77、告子下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月5日名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孟子》78、不以规矩不能成为方圆——孟子79、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80、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在其元。——孟轲81、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82、不以文章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83、尽心下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孟子》84、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孟子》85、“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轲《孟子·离娄上》好文档,供参考9/248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对于孟子心得体会和方法2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的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玩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呀!于是,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决定再搬家。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好文档,供参考10/24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儿童了。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填空。(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孟”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2)孟母一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____。2、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第五自然段:____________3、孟母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呢?答案:略解析:1、(1)孔子,孔丘;孟子,孟柯(2)城外公墓的旁边;城里一个市场的旁边;学堂旁边2、孟母一迁;孟母二迁;孟母三迁3、孟母认为周围的人的品行对孟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她要择邻而居。好文档,供参考11/24孟母三迁的社会影响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