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资料长编近日,奥运吉祥物正式诞生,奥运经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北京奥运会到底能挣多少钱呢?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近日举行的国际媒体研讨会上向外界透露,经过调整,北京奥组委确定奥运会预算如下:收入总规模为195.4亿元人民币(折合23.63亿美元),支出总规模为194.1亿元人民币(折合23.47亿美元),盈余为1.3亿元人民币(折合0.16亿美元)。也就是说,到2008年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曲终人散,北京坐下来盘点收支时,会发现自己挣了1.3亿元人民币。但是,也有业内专家认为,1.3亿元只是一个初步的预期,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拥有13亿之多民众对奥运会的热情比以往任何一个奥运会举办国家都高,2008年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将会比预期好,因此赢利会更大。那么,北京奥运到底能挣多少钱呢?奥运会的账怎么算最近,关于雅典奥运会的亏损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舆论都认为雅典奥运会耗资百亿美元,形成巨大亏空。但是有业内专家分析说,百亿美元里很大一部分属于雅典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的开支,而真正直接用于奥运会组织工作的费用并不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善是长久的举措,也是造福于百姓的好事,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部分费用也是奥运会的开支。实际上雅典奥运会已完成结算,共支出24亿美元。”专家说。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说,奥运经济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可打的“牌”挺多。首先是“运动会经济”,就是直接和举办奥运会相关的投资和消费。第二是举办城市经济牌。第三张是举办国家牌。举办奥运会将从整体上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第四张牌是中华牌和世界牌。包括文化热、经济热、旅游热、餐饮热等。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如果主要是指组委会的收支,那只是运动会经济中的一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2800亿元的奥运经济大蛋糕,大部分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而组委会的经费主要用于奥运会的组织运营。北京奥运会能不能挣钱,对组委会来说,重点是要做好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工作。市场开发前景如何“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务,在申办时候就有一个预算,收入16.25亿美元,支出16.09亿美元,盈余0.16亿美元,也就是1600万美元。当时是这样的,我们现经过财务预算调整后,安保与公共卫生等会相应增加一些,但预计我们的市场开发收入将比原来的预测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我们依然能够确保‘略有盈余’。”蒋效愚认为。奥运经济既是注意力经济,又是品牌经济。奥运会为一些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舞台。自2003年9月1日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启动以来,目前,中国银行等10家已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今年3月底正式启动的赞助商征集工作日前也已结出果实———UPS公司等6家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近期还将有几家企业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蒋效愚说:“鉴于企业赞助的积极性很高,北京奥运会的市场开发前景相当乐观。”外界传言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赞助金额甚至大大超过了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TOP赞助商)的赞助金额,将会给北京奥运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什么才是真正赢利除奥运会本身的市场开发收益外,北京奥运会预算收入中的约50%由国际奥委会拨给,1/10来自门票和纪念品收入,国际奥委会赞助商提供约2亿至3亿美元。“北京奥组委赢利1600万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蒋效愚说,但这绝对不是说,北京办一个奥运会,就只能挣1600万美元。这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企业的收益、政府的收益、社会的更大范围的收益都没有统计在组委会的账上。2008年奥运会将对北京乃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有明显推动作用。申办成功后的7年间,北京奥运会每年拉动北京经济增长1至2个百分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3至0.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长魏纪中说,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大国来说,更应该算经济长远发展的大账。体育和经济相通,不只意味着商业上的利益,奥运经济的得失也不仅仅是主办方在一届奥运会上的赚与赔。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能够在奥运会后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一届真正完美的奥运会。因此,北京奥运会究竟能挣多少钱,我们不能仅仅盯着北京奥组委的收支,还要看到整个奥运经济对北京乃至全国经济的拉动以及人文环境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巴塞罗那奥运会成功的范例引子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被公认为奥运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自1986年10月巴塞罗那获得了第24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巴塞罗那将奥运会变成一个城市改造的平台。经过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各类设施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难能可贵的是,在城市建设中,巴塞罗那很好地解决了保护历史景观与城市开发之间的矛盾。1992年奥运会前后,巴塞罗那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名声大振,旅游业飞速增长,从过去在世界上知名度不高的城市一跃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篇章一:城市启动重建战略与一些工业化国家在旧区改造上注重新经济模式、物质创造不同,巴塞罗那的城市改造更侧重于对城市形象、精神文明等软性资源的再塑造上。巴塞罗那的城市旧区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进行“定点式”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建筑的恢复;第二个阶段是1986年申奥成功后,以主办1992年奥运会为契机,全面展开都市规模规划与建设,使巴塞罗那更骄傲地屹立于世界版图之上;第三个阶段是在1992年奥运会之后,以“世界文化论坛”活动带动的又一轮城市改造,让巴塞罗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1980年:第一次城市改造在1830年工业化时代,为激发城市内部生产力,巴塞罗那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城市资源的协调发展,致使城市在递减效率中无限扩张,也带来了许多的城市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巴塞罗那开始城市改造,当时巴塞罗那刚刚诞生第一个民选市政府,亟待开始城市重建以提高城市的格局。这次重建的目标是着重规划广场、街道和公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并在这一几乎毫无经验的领域内定下规矩。城市改造的方式是由政府牵头、有计划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并自上而下由中央至地方、官方部门至非官方部门、非盈利团体至商业机构建立的一种多方参与、多元合作的内在机制,对区域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重组创新。这一场自上而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社会运动,被誉为成功的“巴塞罗那模式”。1986年—1992年:奥运规划融入城市改造规划1986年10月,巴塞罗那申奥成功。以主办1992年奥运会为契机,巴塞罗那全面展开都市规模规划与建设,1986—1992年这一阶段被称为第二次城市改造。在原有城市改造规划的基础上,政府明确提出筹办奥运会的出发点是继续改造和发展城市,奥运会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要与城市长远发展规划相结合,统筹安排,注重城市各区域发展的相对平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奥运设施规划充分考虑了本市地理、历史、文化特点,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个巴塞罗那按规划分为4个大区,即飞机场区、海滨区、中世纪保留区、1860年建成区。奥运会主要是开发建设了奥运主场馆、大学区训练场馆、贫困区增加体育设施、海滨地区综合整治建设奥运村等4块奥运用地。通过奥运建设,一方面使4个大区保持总体平衡,另一方面使奥运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特别是排水设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规划的4个奥运用地中,大学区是为了更多地利用原有的体育设施,推动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贫民区是城市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在此投资建设奥运场馆是为了推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体育运动的普及;奥运主场馆区中原有一些体育设施,对这些设施加以扩建改造,既节省了资金,又利于未来的体育设施的充分利用;奥运村原本可以建在场馆区附近的一片空地,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投资,但为了贯彻“城市开向海洋”的规划思想,政府决定把奥运村建在海滨地区。这一地区原为工厂和货场区并有铁路经过,开发这一地区面临更大的困难、更多的资金投入,但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给市民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有助于宝贵的旅游资源的形成。1992年后:城市改造主打文化牌1992年奥运会后,巴塞罗那将以文化和公共空间建设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开发理念与“世界文化论坛”相结合,完成了滨海区域的改造和再开发,巴塞罗那成为了名扬四海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这是巴塞罗那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世界提出的一个口号,它反映了城市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政府正在利用公众对城市改造的支持,继续实施一系列城市建设计划,重点是增加经济的吸引力、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完善道路和开放海滩,争取举办一些大型的国际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巴塞罗那在整个运作模式上突破了固有的“垂直体系”,采用了一个新的“横向机制”,综合了所有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市政人员等组建一个团队,横向协作,从前期规划阶段就整体介入。在这种新的模式和理念的引导下,巴塞罗那成功完成了旧城改造,整个城市形成了一个大的人文景观,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并为巴塞罗那带来了巨大的旅游资源。旧城改造严格按法规办事巴塞罗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12世纪成为地中海岸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在历史进程中,巴塞罗那受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文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多元文化。这种文化在城市风貌和众多的历史文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保护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巴塞罗那政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北京奥运经济研究》课题组赴巴塞罗那考察团专门谈到了其在保护方式、法律、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在保护方式方面,巴塞罗那同欧洲各国一样将旧城保护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严格保留原物的历史地段,要求对重要的历史建筑完整、准确、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来;二是以保护为主、适当添建与改建的历史地段,要求基本保留原有的街区格局和原有建筑物,房屋内部允许进行改造。但建筑物外面应严格维持原有风格;三是以改建为主、保护为辅,保留其旧有格局和富有特色的建筑及街区的历史地段,一般适合于范围较大,且街区内部文物建筑较少或街区形态已遭到严重破坏的非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在法律方面,巴塞罗那市专门颁布了《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对全市几百个历史建筑一一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条款。这对完整地保护该市的历史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实施方面,巴塞罗那市政府严格按法规办事,凡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几百个古建筑不能动,只有具备条件的才可以实施保护性维护。对保护区内的房屋,私人产权要严格按照保护区的规定改造修缮,严禁推倒重建,公房产权则按政府的行政命令进行改造修缮。篇章二:奥运会成城市改造的平台引语:筹备奥运的6年时间,巴塞罗那对2772座建筑进行翻新,并注重城市“广场、公园、步道”的建设,建设了450个市政公园,既保存了老城哥特区建筑文化遗产,又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品位。这些改造在1992年奥运会后,有效转化成高附加值的城市魅力价值,提升了巴塞罗那在世界城市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奥运投资符合城市发展方向1986年申奥成功后,巴塞罗那政府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效益性考虑,制定了符合城市特点切实可行的投资计划,将奥运投资的重点放在加快城市改造及各类设施建设上,以筹办奥运会作为实现城市大跨度、超常规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的动力。与以往各届奥运会相比,巴塞罗那奥运会直接及间接投资达到11195.1亿比塞塔(折合67.28亿欧元),这在奥运史上是规模空前的。据统计,在奥运总投资中,运动基础设施、训练设施和其它设施的投资仅占9.1%,而其它绝大部分投资则用于城市改造和行业改造。实践表明,这种投资格局提升了城市的功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场馆建设绝不为奥运会单独投资在奥运场馆建设方面,巴塞罗那提出了一个原则:绝不为15天的奥运会单独投资。巴塞罗那翻新了10个体育场,新建的体育场仅有15个,其中很多场馆还是临时性设施。为了解决奥运会举办期间旅游者对住宿的要求,巴塞罗那临时租用了14艘豪华游轮,不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还节省了投资。场馆建设时就充分考虑了赛后当地居民活动对场地的需求,赛后场馆利用的灵活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