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现状与提升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现状与提升对策农村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基层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公共文化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建设作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关系着我国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可以保证农村居民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并能及时接收农村居民反馈的各种需求信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宽裕”要求成为很多地区的真实写照,在此基础上,公共文化建设重要性日益凸显,要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实现“乡风文明”目标要求。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喜好不仅表现在平时参与的文化活动,也隐含了对文化服务的愿望与要求。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仅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改善农村的乡容乡貌。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是非常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正从一开始的“送文化”向“种文化”与“送文化”相结合不断地完善优化。可见,我国为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样的新式农民、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保障农民文化服务方面的基本权益、缩小城乡差距做出不懈努力。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演变(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初建阶段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这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初建时期,全面实施“创建文化先进县”“文化扶贫”等重点文化工程。为了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根据县、乡、村不同的地区情况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健全农村的文化网络,提升农村文化服务水平。搞好“两馆一站一室”的建设,支持多种经营形式存在于农村电影的发行与放映服务中。“九五”规划期间,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注重对农村的文化扶贫,继续推进“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发展流动文化车。提升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管理水平,建设与巩固属于农村自己的基层放映人才队伍。(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探索阶段2002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十五”规划期间的文化建设重点要放在社区与乡镇。首先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发展流动文化设施包括文化车、流动剧场等,鼓励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公司、文化团体等积极参与到国家的“三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中,支持农民自主创办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其次要创新文化活动开展的内容与方式,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信息共享和出版物等。200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组织实施了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六届六中全会会议决议要求努力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全国妇联更是联合了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通知》,结合将“美德在农家”与“送书下乡”“信息资源共享”等项目,让农村综合文化服务点的效用最大程度发挥。出版物方面,对一批以“三农”为主题的出版单位重点给予支持,引导出版物的选题更多的关注农村建设。另外,根据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组织各种民俗活动,传承具有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还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十一五”都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文化建设的“十一五”规划指出到2010年农村综合文化服务设施的覆盖率要达98%以上,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藏书要达到0.6册。通过各种奖励评级制度鼓励提升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比、全国文化先进县评选及复查等。鼓励兴办各种农民自办、民办公助具有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包括农民书屋、农民表演团。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制定岗位的规范条例,落实各种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准入与考核制度,提升队伍的专业水平与素质。(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化阶段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与方式迎合了时代背景,进一步发展丰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统筹村镇文化服务馆场的规划筹建与管理维护,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布局。探索建立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反馈机制,加强公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服务意识。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果,各项规章条例进一步完善,制定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服务手册》。在特有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各种新兴网络技术,提升公共文化的信息化水平与服务能力,让信息工程资源走入农家农户,为其提供惠民服务,村民可以在自家门口接受“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的相关网络培训。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执行现状(一)强化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我国颁布了《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对县级与乡镇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维护均给予了1000元的补助额度,使大部分文化基础设施得以完善。我国到2008年已经完成了“一镇一站”的目标,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中最主要的事业性单位,日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指导相关的文化工作包括文化活动的开展与文化市场的管理。一个综合文化站往往具备多种文化功能包括书籍阅读、信息资源共享、培训教育与体育活动等。不同的象征地区因地制宜,在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设立了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参加活动。“十三五”期间,为了规范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剧场、剧团排练场、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体广场建设,我国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十四五”制定了《关于推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持续组织开展好“乡镇文化站建设”“戏曲进乡村”“送戏下乡”等面向基层的流动文化服务。(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素质水平农村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仅仅指各种服务机构的管理者,也需要对农村业余群众文艺骨干进行培养。现我国注重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学历要求在大专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在中专以上学历,同时要具备较高的党性,较强的法制观念及一定程度的文化政策水平,村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人员可以是本地了解地区情况与需求的村干部、党员等。相关数据显现中级职称以上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10.4%。另外,相关省份利用发展兼职人员的方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对这些人员提供平等的培训机会。鼓励地方的文化带头人、文化积极分子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活跃文化氛围,增强各村集体的凝聚力,传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员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为以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创建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且所谓“文体不分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建设,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村民进行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对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的诉求日益强烈,近年来,各地政府部门充分关注村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加大文体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三)贯彻公共文化惠民项目工程的实施目前,多项文化惠民工程都在稳步推进中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三下乡”活动;“戏曲进乡村”;农村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让全国各地各村的党员干部有机会接受现代远程教育学习等。现我国乡镇文化站覆盖率、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覆盖率均达到98%以上。实施以来,满足了广大农村、山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不过,受地区自身条件与经济水平的约束和限制,部分村的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仍停滞不前,影响了农村整体的建设规划,相关部门正通过实施专门性、针对性的工程着力解决这些问题。通过逐步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推动各乡各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善建设的机制体制。各个社会主体参与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业余表演团体和文化服务组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政府提供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日益增强。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文化惠民项目的建设例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村民的文化需求和主动性、积极性也日益提升。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建设困境分析(一)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支持不足与人才短缺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财政政策在实践中施行“一事一议”制度,这种制度政策在某些方面起到了缓解农民负担,减轻农村压力的积极作用。但政策能够补充的范围毕竟有限,不能在根本上缓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压力。受地方经济水平影响,配套资金到位情况存在很大的浮动性,有些文化项目例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的建设没有看到明显成果,而且已建设项目的后续管理包括管理人员投入、设备维护更换也没有相应的资金保障安排。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比重明显偏低,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偏低,与受众诉求相比,投入总量还需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水平建设不能适应规模总体建设的速度,在管理水平方面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仍滞后,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偏低,各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受当地条件制约,落差较大。(二)政策的执行效率有待提升部分基层的文化站等场馆建设面积、硬件水平并不合格,硬件设施存在建设时间已久、年久未用的现象。而且很多村设立的图书室并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棋牌游戏、物品储存代替了读书看报的文化活动。所以,农村对外开放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中很多存在着形式主义,政府的建设工作受政绩主导而不是农民的文化需要,不能实现对农民文化基本权益的保障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可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虽然投入了相关的设施建设,但是存在很多资源利用率低的情况。农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日益成为政策执行中有待提升的、最重要的一项。我国农村基层政府在地区发展中长期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部分基层领导干部一直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他们对什么是政绩、政绩的创造对象、如何去评价政绩等都没有正确的认识。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供给受行政与决策方式的影响极大,我国的行政制度决定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供给决策只能依靠行政命令或“红头文件”的形式,农民自身的参与度并不高,上级政府部门是决策制定者,农民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被边缘化,不能参与到决策制定过程中,其结果必然是供给的公共品脱离农民真正的需求,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同时,在决策过程中,不能排除决策参与者为了自身利益而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提供一些短期能见成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损害农民切身利益,最终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归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村民与政府之间缺乏反馈机制和渠道,导致村民缺少正确的引导,也缺乏反馈的意识。村民日益丰富的文化需要跟滞后的公共文化供给间仍存在矛盾。(三)村民对村中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仍不高农村居民对文化活动需求和热情更高,对自己精神文化的满足更加重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更高,所以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诉求。但有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当地大部分的村民主要把精力放在提高生活水平上,对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已经较为满意了。这就说明村民与政府之间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上还缺乏有效的沟通,缺少了反馈机制。我国部分地区存在有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现象,但这些组织往往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能力,供给的产品质量、资金来源以及日常管理都受到挑战。另外,由于政府的产权保护,对私人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缺乏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使得私人供给和政府供给界限不明,职责不清,造成私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出现效率扭曲和偏差。且由于地方文化机构的服务方式和内容缺乏多样性与连续性,导致村民们的文化生活还是相对单一,对“看电视”“棋牌活动”等主要文化活动方式的集中度较高。对于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