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是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财政保障。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01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一)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方法,凝聚民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各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大时代主题,选好小切口。在实践中,根据宣讲对象、主题重点,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宣讲方式,如黑板报、快板说书、“唱新闻”等。xxx区“民间名嘴新时代宣讲团”,整合民间社团、意见领袖资源,打造场景式党课。临海在全市开展“堂前宣讲”活动,培养理论、乡土、党史、法治4个“达人团队”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星火”道德模范、水秀临海等33个乡土“民”星宣讲志愿团队。诸暨开展90后年轻干部“回乡上一课”宣讲活动,用群众听得懂、愿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讲身边事、说明白道理,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二)以功能促进文明实践空间统筹,促进阵地“下沉”。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内部空间配置中重视功能模块的开发,充分发挥“中心”的综合性、统筹性、协调性作用。x市文明实践中心选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内设榜样馆、文明涵育厅、综合指挥中心、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文化礼堂总部,集文明活动统筹调度、先进人物展示、理论宣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同时联动团市委、妇联、博物馆等市级部门资源,形成文明榜样馆、文明体验馆、文明传承馆、礼仪风尚馆、家训展示馆、文明记忆馆六大场馆群。这一类阵地融合不仅发生在“中心”层面,同时亦向“所”“站”下沉,后者在基层社会服务、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中枢”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xxx区在镇街层面依托文体场馆、服务大厅、综治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等场所建立文明实践所站,实现21个镇街、315个村社全覆盖。实践中,以具体文明实践志愿项目的推进为抓手,打通不同部门活动场所是推动“阵地联动”落到实处、发挥效能的重要举措。(三)完善评价激励制度,增强典型示范效应。出台相关制度规定,形成对乡风文明体系、志愿项目、志愿者等相关方面的评价体系。乡风文明积分制度得以普遍推行,如x市从x年开始,按照全市行政村的30%、60%、100%的比例,逐步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乡风文明积分制工作的全覆盖。乡风文明积分制以户为单位建立“一户一档”制度,实行每月一小评,季度一测评,年终一总评,镇(街道)相关机构,村班子、村党员、村民代表参与评分,同时建立统一的台账,及时公开评比情况。在推行文明积分制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对志愿服务项目,各地以评比促进特色化建设,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如xx柯桥区出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特色项目绩效评估制度》,组建专家组对列入年度计划的特色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总结优缺点,对优秀、合格等级项目进行不同的资金扶持。除此以外,群众通过线上“点单系统”,在志愿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反馈活动参与的感受以及相关意见建议,也是一个普遍的模式。xx市在此基础上委托第三方开展测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深入了解活动开展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对代表性志愿服务者,推出志愿者礼遇机制,通过志愿服务激励回馈机制,提升志愿服务社会认同感。给予志愿者金融借贷、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技能培训、就业参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积分回馈等礼遇。(四)普遍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抓好手中“一把米”。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是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财政保障。基金主要用以补助志愿创新项目、礼遇关爱、奖励先进、救助帮扶、支持公益、兑换志愿积分,激励广大群众以更大热情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自x年11月安吉县农村商业银行牵手安吉县慈善总会成立全国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以来,各地各级专项基金纷纷建立。基金一般采用政府牵头,整合银行、企业力量辅之以个人爱心捐模式,广汇民间资本,做大资金池。截至x年7月,诸暨共有414个村级关爱基金,累计募集资金3700余万元。x农村商业银行向x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捐赠3600万元(留本取息),x市慈善总会等单位捐赠1960万元。基金运行有专门账户、基金章程、监督管理机构,透明化程度高。如xx柯桥区“好人基金”由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区志愿者总会在区文明办的指导下,负责具体实施工作,区文明办、区慈善总会负责监督。各镇(街道)及相关主管部门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情况核实。其所接受捐赠和使用资金的信息,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志愿项目提升民生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体力量是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化是推动文明实践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中心、所、站运行的基本模式。各地“中心”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着眼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化的民生需求,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如xx市奉化区以“区级补助一点、镇(街道)配套一点、村级补贴一点、老人支付一点”的四个“一点”为原则,大力引入志愿服务,在全区推行运营实体化的惠民老年食堂,打造“孝膳堂”特色服务品牌。在实践中,引入乡贤“五老”等地方社会基层力量辅助整治,不断完善群众性自治组织,围绕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进行柔性疏解,成效明显。如x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载体,以“党建引领乡贤辅治村企结对共建共享”为工作原则,通过乡贤认领项目,加强对村庄的“乱象”“乱点”专项整治;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评议会,对本村内发生的“多乱”情况、创建“最美家庭”“最美庭院”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与考核挂钩,奖惩机制推进和美东塍建设,截至x年8月,该镇组织参与“多乱”整治1.6万人次,整治大街小巷187条,清除乱搭乱建496处、乱堆乱放1910处、乱设摊点173处,集镇和村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六)持续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地方特色项目。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传统岁时节日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美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德清县新市镇利用元宵佳节组织道德模范与广大村民参与猜灯谜、看社戏,公益组织志愿者为敬老院老人送上元宵,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地方文化传统对于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径、丰富表现形式、提升文化内涵、扩大受众面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xxx区在镇街、企业、村社挖掘草根名嘴、民间艺人等,组建21支文艺微党课草根宣讲队伍,以xx走书、三句半、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曲艺形式,创作《春越来越近》《映山红》《我们不能回家》等文艺微党课作品157个,深入农村文化礼堂、说事长廊、企业文化俱乐部开展宣讲近70场,吸引群众1万余人次。(七)促进基层志愿者队伍向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性社会组织成员以及“五老”代表的基层群众共同构成了多元主体协作的志愿组织结构。专业性志愿团队通常以某一行业、专业领域为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建立志愿者队伍。如xx市x区区文联联动30多支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建立文艺志愿团队大联盟,分批次组织开展流动展演。慈溪市针对当地网络发达的情况,成立网络文化协会,发展网络志愿者。xx市奉化区实施“青鸟探巢”农村失独老人幸福晚年项目,志愿者详细制定包括“助医、助居助创、助收、助乐”等“五助”帮扶子项目,定时定责定队伍同步推进。实施“4+1”分工结对模式即4位不同职责志愿者结对一户独居失独家庭,并对“五助”帮扶子项目分层分类制定32项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内容。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人群是基层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所代表的“忠诚、关爱、创新、奉献”精神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精神号召力。奉化区发动“五老人员”、乡贤、村妇女主任及热心村民等组建“我们的家园”乡风巡访团,每月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垃圾分类督导等,其成员超1.5万名。(八)以打造智慧平台为中心,实现多终端联动。文明实践中心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持,尤其是在现代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平台的顺畅运作将直接提升志愿服务、场馆使用等方面的绩效。如临海市创新打造“一中心四平台”的文明实践智慧运行体系,依托临海市融媒体中心,互通互融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文化礼堂智慧管理平台、文明实践电视学习平台和文化礼堂视频交互平台。文明实践智慧运行体系呈现的终端为电脑PC端、手机移动端、华数电视端、文化礼堂大屏端。通过管理后台进行维护,真正实现四屏融合、四屏互动。该体系与“志愿汇”“xx文化礼堂”等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丰富的内容、便捷的服务、先进的技术、喜闻乐见的形式,助推临海市文明实践活动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此外,各地区积极探索“数字+志愿服务”功能,在APP或者公众号平台上开展志愿宣传服务,提供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完善线上点单功能。普遍建成区域内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场地信息资源库,列出实际帮扶需求清单和志愿服务供给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形成群众“点单”、志愿服务队伍“抢单”、中心(所、站)“分单”、群众再“评单”的志愿服务运行体系。02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面临的挑战(一)中心运行政府依赖度高,多元社会耦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发掘。一把手牵头、部门分工、党员主体是目前文明实践中心运行的主体结构。依靠行政化手段,中心能够在较短的试点期内调动体制内各项资源,完成基本框架的搭建,开展志愿服务,并对社会组织产生较强的号召力。然而,随着工作进一步深入,这一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主体结构较为单一,运行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多元化耦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中心服务项目由市直部门认领,站所工作由镇(街道)社区承担,并根据工作内容取得来自市直部门的指导,这一模式会造成大部分项目处于部门自我管理中,中心对志愿服务项目的管理多限于“总结”和“归并”,缺少自身主体性的系统表达与统筹规划;第二,某些属于部门常规工作的公共服务类内容被以项目的形式纳入到文明实践范畴中,比如,市民之家公共服务功能、政务服务功能。到镇(街道)村(社区)一级,也出现了一套活动、多个标签、几本台账的情况。(二)“下沉”式供给模式仍带有明显的“单向性”特征,与基层社会黏合度不足。各地文明实践工作采取了多种方式实现服务下沉,以此增加与基层社会的触点,“下沉”主要有两种模式:解难题和送服务,以此保障服务资源对接的精准性和效率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供给的“单向性”输入问题,缺乏与基层社会内生性空间的“黏合”。比如,在项目活动参与过程中,一般群众或者村民的“他者”特征较为明显。如农村文化礼堂中,文体活动、志愿服务、文明礼仪、宣讲活动等主要依靠“项目”“工程”有计划输入,并且以机关部门、文艺团体联合送演为主要形式。村民作为“被服务对象”处于纵向垂直文化供应链的末端。尽管有的地方存在村社之间的联村走亲,但较之“纵向”路径,这一类“横向”互动还是比较少。在文化礼堂的“演出”功能得以发挥的同时,“自娱自乐”“闲话家常”“谈天论地”的调剂生活、亲近邻里、增强认同的村民“自我参与”功能则有待进一步开掘。文明实践各级阵地不仅仅是邀请群众进来接受服务,它的活力存在于“志愿者-受惠者”“组织者-参与者”角色不断轮转的动态建设过程中。“黏合”的问题存在于政策空间与基层生活世界运行的连续性上。比如,在“移风易俗”问题上,各村对红白喜事操办流程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酒席菜谱花费、烟酒饮料消耗、鞭炮燃放、人情红包等在金额上进行了明确的限定。但在“禁令”之下,更需主动“接合”。婚丧仪式本身对民众所起到的心灵慰藉、家族整合,以及对个体责任意识、生命意识的塑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需要以另一种更加符合新时代文明内涵的文化符号加以补充替代。(三)评价保障措施中“软控”系统建设有待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归根到底是意识形态的工作,它需要营造公共舆论的引导、需要主流道德意识、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持。较之量化指标的易操作性,如何增强“软约束”则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对志愿服务的软性评价方式主要有三:一是通过服务项目的群众反馈来实现,即“四单制”中的“群众评单”环节;二是村社区“红黑榜”制度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