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校本课程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知识拓展、兴趣特长、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历史文化等种类的样本课程各学校都有,适应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欢迎。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自xx年基础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校本课程成为了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学校也是如此。如果把需要学校自行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计算在内,校本课程在课表上占据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0%,在高年段甚至超过了30%,它的质量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影响巨大。而农村学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校本课程质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美好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起重视。一、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对xx市农村44所中小学的1911份学生问卷,452份教师问卷,112份学校领导(校长和分管课程改革的校级领导、中层)问卷的分析,辅之以现场考察和田野研究,我们获得了xx市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发展状况的基本信息,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其他地区的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更是普遍存在。(一)课程规划受重视,但是落实不到位,生本理念待加强绝大多数学校制定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规划,对学校课程发展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44所学校中仅有一所学校没有制定课程规划。但是却有8.41%的教师对本校的课程规划不了解,31.86%教师没有认真学习研读过学校的课程规划。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制定时,学校领导对于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差异比较大,首先从学校发展角度和教师角度考虑课程规划制定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比例高达47.32%,学校课程发展的生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本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本)有待加强。对学生的发展需要、特色育人目标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对于学校课程的内在逻辑和为学生个性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系统支撑的课程群建设等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措施上都需要强化。(二)校本课程类型多样化,但是对学生需要关心不足校本课程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知识拓展、兴趣特长、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历史文化等种类的样本课程各学校都有,适应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欢迎。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开设以教师为中心,26.55%的教师课程开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教师本人的特长和开发能力,以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条件为优先考虑的比例高达37.61%。这与校本课程突出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根本的宗旨是有差距的。在课程相关文本中,对学生的发展需求的研究还处于浅层的、表面的,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不能满足开发优质校本课程的需要。围绕某一个学生喜欢的主题形成纵向递进的系列化课程群并不多见,为特长学生持续发展提供课程支撑的力度不足。(三)校本课程受欢迎、作用积极,但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96%的学生喜欢校本课程,超82%的学生对校本课程满意。学生喜欢校本课程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教师的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校本课程本身没有直接的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也是学生喜欢校本课程的影响因素。80%的学校拥有区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拥有省级精品课程的学校也接近27%,这对于师资、资源条件相对较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着实不易。但也有14.38%的教师,7.14%的学校领导认为校本课程的知识不系统,对学生的发展没什么作用,有17.9%的对校本课程不满意。这警示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需要重视碎片化的问题,要以系统的、整体的课程设计来发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持续发展的作用。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增加了负担”,“教学方法传统”(合计达到89%),这提醒我们,建设优质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重视课程的学业负担问题,需要创新教学实施方法,转变学习方式,需要关注学生的经验、生活和社会现实,让课程对于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积极,但专业智能面临困难多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很高,态度也是主动积极的,85.62%的教师认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能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但是多数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相关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培训不系统,实效低。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缺少课程理论和开发技能(38.49%);缺少需要的课程资源(32.74%),缺少时间(28.76%)。教师们期望能得到课程资源支持、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相关技能培训。教师们希望培训既要关注理论性的知识学习,也要重视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合一。(五)学校由教学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型,但存在的问题不少有59.82%的学校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建立了专门的课程领导和管理机构,有33.93%的学校有课程建设的专业分管部门,学校管理方面正在走向由教学管理为中心向课程管理为中心转变的过程中。可是,课程改革近20年了,还有17.86%的学校领导反映学校没有课程管理的专门制度,这与实践的发展需要是不匹配的,对学校课程改革的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校本课程一般以选修的方式设置和实施,学生的课程选择是需要精心的指导才能保证课程的开设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的作用。但是有7.46%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选课指导,有7.9%的学生觉得学校的选课指导对自己没有帮助,这二项数据之和超过了15%,需要引起关注。从年段上看,小学生对选课程指导的满意度最高(86.65%),高中生对选课指导的满意度最低(75.99%),初中满意度为82.12%。在走访中我们发现,高中的选课指导制度最完善,但是满意度却低,究其原因,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课程选择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学校的选课指导的内容和水平都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二、发展对策:三方联动,全面提升校本课程质量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深化发展,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专业研究部门和培训部门、学校自身的三方联动,形成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合力。(一)规划·管理·质量·抱团:学校课程改革实践的四个重点1.加强课程整体规划农村学校在课程整体规划方面明显薄弱,更加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整成为了整体,以形成目标明确、内容系统化的课程发展方案,为学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提升和深化发展奠定基础。如本调查的对象学校临安区博世凯实验小学瞄准学校特色育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等整合起来,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比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支撑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使得学校的课程发展与学生发展、学校的长远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的态势。2.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在由教学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型的过程中,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要重视创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课程开发、管理和评价制度,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制度等,走班教学的管理制度等,并根据需要对学校管理机构和运用机制进行改善,形成运作顺畅的工作机制。学校的管理文化需要从管控为主走向以专业领导为主,充分发挥教学名师、课程建设骨干教师的专业示范和引导作用,真正实现“把课程的开发权交给教师”,带动全校的课程和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3.提升课程和课堂质量农村中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要从单纯追求数量的课程开发,转向以质量为主的特色精品课程打造,特色课程群开发上来。将优质的、基于学生发展的、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拓展,开发建设精品课程群,用内容系统化的课程群来解决校本课程“多样”后带来的“课程碎片化”的问题,用体系化的课程来支撑学生兴趣特长的持续培育和发展,用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群支撑学校的特色,让课程的多样化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推动力量。以精品、特色课程群为核心深化农村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必由之路。在优化课程的同时,要努力创新课程实施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实践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探索项目学习、任务学习、设计学习等能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动脑、动口和动情的学习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如我们在晨曦小学西校区、昌化一小、二小的校本课程的优化中,提出了以学习方式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再设计、再修订的思路,围绕行走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重构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提升了课程实施的质量。4.抱团合作谋发展基于地缘原则,依托相对课程建设比较好的学校,自发自愿地组成合作团队,通过抱团合作,共享课程和课程资源,谋求共同发展,实现我赢。如昌化一小的省精品课程《印象昌化》,昌化二小的市精品课程《阅读家园》,在二校间进行了资源互通有无,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法上相互学习,并进一步向昌化幼儿园延伸,向同区域的村小、初中学校辐射,对当地学校的课程改革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研究·培训·引领:专业研究和培训部门服务课改的三条路径1.研究实践出经验专业研究人员要深入到农村中小学的一线去,研究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的成功经验,并从理论和实践推广的角度对经验进行梳理的总结,发现规律,找出可以推广、可以移植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方法,通过现场交流活动、专题研讨会议、专业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文集、实践性专著等形式进行经验的分享。对城市一些名校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将适合在农村学校推广的做法带到农村学校去,以参观学习、城乡结对、对口支援等方式,让城市名校的“花”开到农村的土地上去。2.加强培训育人才培训部门应该重视组织专项的,针对农村中小学学校实际和教师需要的课程理论和开发技能的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掌握课程设计、开发、实施创新、评价革新的知识和技能,为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培养人才。对于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既要有普及性的,也需要有专项的,系统的,最受农村学校和教师欢迎的是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这要求培训机构要组团入住农村学校,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训。3.专业引领提水平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更迫切地需要专业的引领和帮助。在学校课程规划、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堂变革、课程评价等环节,专业的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帮助,对于保证农村中小学校课程质量,提升课程改革的整体水平意义重大。县市二级的专家研究人员,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作用,在课程观念更新、精品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方式创新、已有校本课程修订优化等方面主动介入,指导和帮助农村学校教师,和教师一起研究问题,探索改进方法,形成专家+校长、专家+教师的课程建设团队,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村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作用,需要有效的组织和工作载体,为此,由专业研究机构牵头组织建立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研究联盟,共同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课程整体建设,课堂教学变革等重大的共性问题,分享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经验,组织基于实践需要的针对性培训。在联盟内部成立由各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科研骨干组成的专家团队,负责巡回指导联盟学校和相邻学校的课程改革。接地气、叫得应的学校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有力地支持了课程改革研究的深化发展和水平提升。(三)政策·督导·扶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动课改的三大手段1.完善政策引导发展在政策引导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在保障国家课程标准得到贯彻落实,教学质量基本保证的前提下,鼓励学校探索课程整合的积极性,支持学校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进行“课程表”的创造性调整,允许学校在提高课程整合质量的情况下,拿出更多的时空开设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创设政策的空间。同时,要加强课程方面的专项督导,保证课程的质量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还需要重点关注区域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问题,通过政策鼓励建立区域范围内的优质课程跨校的共享机制,盘活区域范围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是课程和课程资源共享,可以是开发和开设的教师走校上课,还可以在相邻的学校建立学校跨校选课的机制,让区域范围内的优质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学校在课程领导和管理改革中遇到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方面的问题,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政策在师资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