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周期与非正规就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就业形势与政策措施王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二OO九年三月一、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二、中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三、积极的就业政策措施一、宏观经济与就业的关系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组合主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减少贫困、可持续性书籍JohnMills:ACriticalHistoryofEconomics,PalgraveMacmillan,2003约翰·米尔斯:《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商务印书馆,高湘泽译,2005年11月经济增长与就业奥肯定律(Okun’sLaw)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互换关系,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3%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潜在GDP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对应的就业水平为充分就业水平就业弹性经济增长带来的就业增长,就业弹性随着经济周期变化而变化奥肯定律:美国1947-2002年经济周期定义和阶段国民收入围绕潜在产出的扩张性或收缩性变化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时间长短基钦周期:3-4年的短周期;朱格拉周期:9-10年的中周期;库兹涅茨周期:15-25年;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长周期熊彼特的综合:一个长周期含6个中周期,一个中周期含3个短周期理论解释:外生性、内生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就业、失业、退出劳动力市场失业的定义(ILO)在某个年龄以上,在特定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有工作能力,正在寻找工作并能及时到位的人失业的类型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率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手段财政政策饱受很大的争议,货币主义胜利似乎标志着财政政策不被看重但现实中利用财政政策工具来解决就业问题货币政策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保持物价稳定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美国1950-2008-2024681012142345678910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造成的困境1929年美国大萧条时,失业率升至25%、经济萎缩逾四分之一、全球贸易下跌65%罗斯福新政创造的经济复苏通过加大政府支出,兴办大规模公共工程,弥补私人投资下降,创造公共就业二、中国就业形势变化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变化0.02.04.06.08.010.012.014.016.0GDP增长率趋势拟合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0.000.100.200.300.400.500.600.70GDP就业弹性宏观经济周期与就业弹性-1.50-1.00-0.500.000.501.001.50农业非农产业中国特色劳动力市场状态非农产业正规就业城镇失业非农产业非正规就业农业就业(蓄水池)两种失业率差别2.04.06.08.010.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奥肯定律现象-.4-.20.2.4.6GDP增长率(%)-.50.511.5失业率变化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5.00.05.010.015.020.025.030.00.01.02.03.04.05.06.07.08.09.0通过膨胀率(%)失业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收入效应价格效应投资效应间接效应订单减少、生产和就业下降2535455565200701200702200703200704200705200706200707200708200709200710200711200712200801200802200803200804200805200806200807200808200809200810200811200812200901出口订货指数就业指数PMI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农民工就业岗位丧失数量农民工提前返乡数量扩大2008年10月,485万,5.4%(人保部);845万,6.5%(农业部);2008年12月,1000万,10%(统计局)2009年1月,2000万,15.3%(农业部)金融危机造成就业岗位丧失有多少?利用投入产出模拟,出口下降20%导致就业丧失2300万人现有就业和失业调查体系的挑战两次就业冲击的特点比较以往失业这次失业冲击范围局部地区全国范围冲击对象城镇职工农民工失业原因国企改革外部冲击失业统计失业登记尚未纳入年龄构成40-50人员青年群体政策瞄准社区瞄准无法追踪保障状况覆盖水平高覆盖水平低经济周期上行区间下行区间地区之间就业冲击程度差异地区之间比较沿海地区大于中西部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北三省地区之间差异的成因不同的外向型程度、制造业集中程度和农民工的就业集中程度就业冲击的传递对中西部的农民工就业和收入产生巨大影响制造业出口的地区分布3000万城镇新增就业压力1400万农民工2000万失去就业岗位的农民工,如果按照70%比例选择外出,就业岗位缺口为1400万830万城市下岗失业人员760万大学毕业生2009年大中专学校毕业生数量610万人,去年尚未落实就业的150多万城镇每年创造的新增就业数量约900多万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16-20岁18%21-25岁27%26-30岁16%40岁以上16%31-40岁23%青年失业为成年人失业的倍数3.12.28.8012345678910全国城镇农村三、积极的就业政策措施多管齐下解决就业压力3000万新增就业压力中央4万亿投资保增长、保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就业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就业不同投资方案的就业效果积极就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地方政府把本地劳动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对农民工采取了差异化的就业政策,如就业岗位补贴、企业社保费用减免等优先解决本地就业这种差异化的就业政策与上世纪末一些城市出台的就业保护政策如出一辙就业保护提高了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成本,削弱了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建立新的就业统计和问责制度采用常住人口的概念把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纳入城镇就业失业统计体系采取常住人口的就业统计制度来建立就业问责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进行就业统计,不分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而是按照解决就业数量和效果,对地方政府进行问责,做到就业优先目标在全国层次和地方层次的相互一致,实现最大化就业的目标过渡性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办法适用范围: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缴费比例:单位12%;个人4%至8%,计入个人账户转移接续:原则上不“退保”待遇计发:累计满15年以上,发放基本养老金经办服务:全国性的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以人为本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从整体改革要求出发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体系农民工不存在转轨成本和历史欠债等问题要考虑农民工特征和个人缴费意愿户籍等配套的制度改革问题扩大养老保险的适用范围和降低缴费比例纳入自谋职业的农民工企业缴费10%、个人缴费5%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体系解决接续计发等问题发展教育事业启动内需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就业能力1.干中学——主体是回流农民工。关键在于如何使创业政策体现在他们身上2.培训——包括农民工和毕业生等新生长劳动力。关键在于瞄准机制和培训效率(技能匹配)3.教育深化——主体是青年。报酬递增的农村高中教育与城市高等教育促进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一致中国经济摆脱这场危机的时间长短,关键看“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的政策措施设计及其执行效果这场危机并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劳动力市场业已出现的刘易斯转折变化坚持就业优先和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保持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相一致的唯一途径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