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三语文课程教学计划【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三语文课程教学计划【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三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1、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4、理解本文寓意;5、分析其语言特色。教学重点: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二、导入新课: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一)、“老庄”;(二)、基本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详细解说: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1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参考资料,少熬夜!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3、听录音:正音,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2)、古今异义词:百川灌河今我睹子之难穷也至于北海(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非……则……见……于……(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望洋兴叹贻笑大方4、集体朗读,思考:(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5、分析特殊句式:(1)、闻道百……………………(定语后置)(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5)(6)(7)为省略句。]三、语法总结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3、省略宾语:参考资料,少熬夜!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初三语文课程教学计划【第二篇】复习重点1、古诗文的识记、理解和阅读。2、重点词语的识记和理解。3、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4、写作训练。具体措施1、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习时既要把目光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也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习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2、理清头绪,突出重点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习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外阅读理解文章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在复习中应加强指导。比如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训练要做到每周至少1篇,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具体做法是:(1)重点字词,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然后采用听写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训练。(2)文言文复习先让学生明确哪些课文是重点篇目,然后做重点指导,指导完毕后侧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争取大多数人过关。(3)古诗词,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训练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连续性默写,二是理解性默写,三是运用性默写。复习完一册就利用课堂和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默写,背,要尽量做倒背如流。(4)作文训练,每周至少讲练一次,(5)名著导读的讲练,主要依据《考纲》中指定的篇目,以问带讲。复习步骤(一)、三月至四月中旬复习古诗文及文言文部分,并配套完成大决战相关练习题。每堂课前可抽出五分钟进行抽签背诵;默写练习;文言文复习先归纳书中的内容:按文言常识、重点实词、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主要写法等归纳总结。其间每周完成1篇专题作文及讲评。(周五写,周一评)第一周复习七年级古诗《论语》、《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桃花源记》、《陋室铭》。参考资料,少熬夜!语文积累及运用1、强化字词的训练。逐册筛选出课本中“词语积累”里面的重点字词、课文注释里的重点字词(常用而又易读、写、用错的),按音形义出题,在自习课和课外当作业完成,然后抽时间纠错,再进行检测和订正。2、强化课文背默。课本和课标里规定背诵的现代文、古诗文,要再一次熟记并理解其含义,能够默写名句,不写错别字,可用早读和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出一些检测题进行测试,对多数学生易错的地方,再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做到默写不丢分。3、强化词语运用和句子衔接的训练。可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题分类讲解,结合具体语境教授做该题型的技巧。然后用大量分类练习的方式来达到掌握方法、灵活运用的目的。4、强化病句修改的训练。用2节课时间,讲解常见的病句类型及题型,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以提高识别病句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修改语段里的多个病句的综合性练习,要求规范使用修改语段里的多个病句的综合性练习。5、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几乎涉及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法”可依的。首先,可让学生复习完6册书的主要活动内容,并对重点资料进行整理记忆。其次,再把6册书中所列举的名著知识及介绍复习一遍,然后拓展一些课外知识。第三,可做一些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以便熟悉题型及答题技巧。初三语文教案【第三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2.指导阅读、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难点:阅读、分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参考资料,少熬夜!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检查预习: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参考资料,少熬夜!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5.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3)抽优生背(4)全班齐背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六、布置作业: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A.预习翻译3-7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教学过程:一、检查默写1-2段(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二、分析课文3-5段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参考资料,少熬夜!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三、分析第二部分:1.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