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主要知识点一、国内生产总值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你3、名义GDP与实际GDP(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3)GDP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4、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的计算遵循国民原则。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生产法:又叫增值法,采用对每个生产过程新增价值加总的方法计算GDP。2、支出法:GDP=C+I+G+(X-M)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3、收入法:GDP=税前工资+利息+税前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NDP=GDP-折旧2、国民收入(NI):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名义GDP实际GDP注:(1)住宅购买不包括在消费支出内。(2)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政府购买支出内(3)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即折旧))+存货投资区分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23、个人收入(PI):PI=NI-企业所得税和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转移支付4、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个人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5、从国内生产总值(GDP)到个人可支配收入(DPI)GDPNDPNIPIDPI+政府补助金+转移支付+转移支付税前工资税前工资税前工资税前工资税前工资利息利息利息利息利息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税前利润租金租金租金租金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企业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企业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折旧-个人所得税四、储蓄投资恒等式(一)两部门经济:I=S,投资=储蓄1、两部门经济是由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经济。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即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即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即I=S(二)三部门经济:I=S+(T-G),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1、政府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像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即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即Y=C+S+T;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即I+G=S+T(三)四部门经济:I=S+(T-G)+(M-X+Kr),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储蓄1、三部门经济加进国外部门就成了四部门经济。2、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Y=C+I+G+(X-M);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净收入+本国对外国转移支付,即Y=C+S+T+Kr;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X-M)=C+S+T+Kr,即I+G+(X-M)=S+T+Kr3练习一、选择题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应包括的项目有()。A.居民消费支出B.政府转移支付C.政府税收D.居民对债券的支出2.以下不能计入国民收入(NI)的有()。A.政府转移支付B.工资C.资本折旧D.间接税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价格决定理论B.工资决定理论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D.汇率决定理论4.下列产品中能够计入当年GDP的有()。A.纺纱厂购入的棉花B.某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幢旧房C.家务劳动D.某企业当年生产没有卖掉的20万元产品5.属于GDP但不属于NI的项目有(或按收入法计入GDP的有)()。A.政府转移支付B.企业转移支付C.间接税D.直接税6.GDP与NDP之间的差别是()。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7.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不包括如下哪个变量()。A.国内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净值C.政府税收D.个人收入8.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A.工资、利息、租金和非企业主收入B.公司税前利润C.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D.资本折旧9.已知C=6亿,I=1亿,间接税=1亿,g=1.5亿,X=2亿,M=1.8亿,则()。A.NNP=8.7亿B.GDP=7.7亿C.GNP=8.7亿D.NNP=5亿10.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A.GDP=C+I+G+X-M)B.GDP=C+S+G+(X-M)C.GDP=C+I+T+(X-M)D.GDP=C+S+T+(M-X)11.以下可以计入GDP的有()。A.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B.餐馆购买粮食C.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购买办公用品12.用收入法核算GDP时,应包括()。A.政府转移支付B.间接税C.政府投资兴建一所学校D.企业投资13.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应包括()。A.政府转移支出B.折旧C.企业投资D.间接税14.NI包括的项目有()。A.利润B.间接税C.折旧D.企业转移支出415.当GNP大于GD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A.大于B.等于C.小于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6.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建造一座住宅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D.以上都是17.在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政府购买。A.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B.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C.政府订购一笔军火D.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工资18.在统计学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A.国内生产总值B.国内生产净值C.国民收入D.个人收入19.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A.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B.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购买C.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D.家庭储蓄加税收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20.下列各项应计入GDP的是()。A.购买一辆用过的旧自行车B.购买普通股票C.汽车制造厂买进10吨钢板D.银行向某企业收取一笔贷款利息二、判断题1.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国民收入理论。()2.GD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3.一个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美国GNP的一部分。()4.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DP。()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7.GDP折算指数是实际GDP与名义GDP的比率。()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DP中。()10.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2013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元的购车费应计入2015年的GDP中。()1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1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1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1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51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1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1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1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三、思考题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2.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3.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时,为什么要减去进口?4.在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时,为什么不包括转移支付?5.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6.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稅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变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7.现有的以GDP为核心的核算方法有何缺陷?应如何弥补?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知识点一、均衡产出1、含义:均衡产出即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2、均衡收入的决定条件:投资=储蓄3、i=s的含义: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i=s指的是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同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一)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这里c【回顾】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投资恒等式i=s,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实际储蓄。6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2、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2)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3)线性消费函数:c=ɑ+βy其中,ɑ为必不可少的自主消费,β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为消费支出,βy是随收入引致的消费。1、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可表示为s=s(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2、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1)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APS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2)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MPS为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3)从消费函数C=α+β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y-c=-ɑ+(1-β)y【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a)图形上,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b)0MPC1c)MPC递减规律:随着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平均消费倾向的特征】a)A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b)APC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c)APCMPC,且随着收入的增加,APC逐渐趋近于MPC7(三)两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3、乘数论: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K=———=——(四)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1、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2、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注:(1)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2)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y=c+i=ɑ+βy+i1iyy=c+ic=ɑ+βy其中i、ɑ、β均为常数1iyi=s=y-cs=-ɑ+(1-β)其中i、ɑ、β均为常数11-MPC11-β1tgiyy=c+i+gy=ɑ+β(y-t)+i+g1tgiyi+g=s+ts=dy-c=dy-(ɑ+β)dy=-ɑ+(1-β)dy设c=ɑ+βdy=dy=y-t+rt这里略去rt83、三部门经济各乘数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若MPC=0.6,则I增加100万(美元),会使收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