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教学设计方案格式(最新4篇)“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就是网友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学设计方案格式【第一篇】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学重点: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教学难点: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2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1.启发谈话。谁还记得《南京长江大桥》这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座大桥的?2/20指名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南京长江大桥有9个大桥墩,22孔引桥,大桥分两层。底层是铁路,铺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zhàozhōu板书:赵州桥2.指导预习。(1)读课题。注童读准zhàozhōu这两个翘舌音。(2)轻声读课文。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3)用部首查字法查“创、固、慧、遣”等字。3检查预习。(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意思。(2)指名回答查字典结果。(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4.指导学习第l自然段。(1)阅读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2)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在图上指出赵州桥的位置。(3)课文是围绕哪个重点词语来叙述的?(世界闻名的石拱桥)(4)说说“世界闻名”的章思。跟这个重点词语有关的词语还有哪些?(“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3/20小结:以上这些词语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5.练习作业。(1)抄写生字。重点指导“减、慧”书写的间架结构。注意“减”字的偏旁是两点,“慧”字上面部分中间不要加竖。(2)完成作业本1、2题。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知道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1.复习生字。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3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中的重点词句是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5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桥面又长又宽);第1句写了什么?(全都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3句写什么?(写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第4句写什么?{这一句揭示了“这种设计”的作用);第5句写什么?(点明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是一个创举”)教师小结:因为“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是世界建桥史上从未有过的,所以说它“是一个创举”。4.完成作业本第5题。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4/20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句话。3.知道赶州桥世界闻名,它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而自豪。1.听写生字词语,写好后同桌同学互批.有错误的进行订正。2.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划出这段的重点词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3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这一句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句是承上启下,引出了赵州桥建筑的又一特点:美观)第2、3句写了什么?(第2、第3句是以“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具体说明它的“美观”)第2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列举了一些龙的图案,具体说明桥的“美观”。启发学生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的意思来写的.怎样写出桥的美观。根据重点词句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童思。3.读第4自然段。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讨论:联系上面3个自然段,说说什么地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才干,哪里告诉我们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设计独特,坚固、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桥年代久远,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5/20是宝贵的历史遗产。)4.重点指导“不但……而且……”关联词语的运用。5.教师.总结:赵州桥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6,完成《作业本》3、4、6题。教学设计方案格式【第二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2、学会3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学设想:本课主要让学生在老师巧妙的点拨、指导下,借助生活经验、直观演示,自觉产生情感体验,读中自悟,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还能响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开火车读,齐读)3、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4、寇准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师画华山图),他们艰难地爬上了山顶(贴人物图于山顶上),你们看看图,觉得华山怎么样?(出示:啊!华山真高哇!)二、学习第二段1、听老师读第二自然段,小朋友们一边听一遍找找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华山很高?6/202、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a: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997米高,500多个咱们这个教室那么高。看了这么高的华山,相信这句话现在你一定能读好!谁来读?(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你能换一个说法来表示华山的高吗?”啊!!”华山那么高,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老师这有几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过渡:华山很难爬,但爬上去以后会看到一番美景,是什么呢?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齐读师画远远近近的山,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山,有的远,有的近,有的高,有的低,错落有致,此起彼伏,谁来读好这个词?指读,齐读学到这儿呀,宋老师有个疑惑了:这些远远近近的山原来也是很高的,为什么在这儿就变得矮小了呢?交流7/20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再次体会一下华山的高大!指读整句,齐读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太阳应该在哪呢?(贴好太阳图)为什么贴在这儿呀?读读句子,太阳离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一样。白云贴哪儿呢?小朋友,你们的腰在哪儿呀?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间部位。贴一朵白云,够了吗?为什么?(朵朵白云)继续贴指读,齐读3、谁能连起来把这段话读好?男生齐读。师评:谢谢小男子汉们!你们让我们都看到了高大挺拔、气势磅礴的华山!女生齐读。师评:女小朋友也了不得!把华山雄伟壮丽的样子也读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齐读)4、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看完后,你想怎样来赞美华山?站在华山顶上,你除了想赞美华山,你还想干什么?5、小寇准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出示)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8/20你们想来吟诵一下吗?齐读古诗那你读懂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聪明的孩子已经发现:来课文前面都告诉我们了。“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下面让我们男女生合作一下,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诗意可老师有几个不明白之处要请教一下在座的小朋友,“举头”是什么意思呀?“回首”呢?谁来表演一下?谢谢你的帮忙,现在宋老师可明白啦。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配乐读诗,指导读出韵味。)过渡:小寇准写这首诗时才7岁,怪不得先生要连连称赞了,那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6、谁能学学先生,夸夸寇准(注意手势和点头动作)7、同桌合作,一个当寇准吟诵古诗,另一个当先生夸夸寇准。自己练,上台表演。8、这样朗诵、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板书),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两遍课题9、配乐齐背古诗四、课外延伸1、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名山?(课件)2、许多大诗人在游览完我国的名山后留下来许多古诗,9/20今天宋老师送给大家《题西林壁》,这是我国唐朝的大诗人杜甫游览完庐山后写下的。师配乐朗读,自读,齐读五、学习生字1、出示:齐与2、想想怎么记住这两个字。3、指导书写。师范写、生描红、临写4、反馈评价。教学设计方案格式【第三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2、能力目标: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3、情感目标:①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②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①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②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一课时。(一)导入:田园诗人陶渊明有1脍炙人口的散文,就是《桃花园记》,作者笔下的桃花园,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无独有偶,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本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现在,就让我们走出10/20烦嚣的都市,跟随着梭罗走进瓦尔登湖,感受那妙不可言的'美吧。(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亨利·梭罗(1817——1862),美国的作家、诗人、哲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他受爱默生思想的影响,选择了积极的政治生活。1845年,28岁的他单身只影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过了两年多的自耕自食的生活。《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三)学习生字词:1、字音深邃(suì)葱(cōng)郁俯瞰(fǔkàn)黛(dài)绿渲染(xuànrǎn)调(tiáo)和模样(múyàng)一泓(hóng)菖蒲(chāngpǔ)熠熠(yìyì)黄澄澄(dēngdēng)2、词义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四)自主、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2、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3、作者在文中说:“在我所见过的特异之物中,或许瓦尔登湖最为奇崛,它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结合课文说说瓦尔登湖是如何“坚持着自身的纯洁”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11/20样的感觉的?4、学了这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五)分析、明确:1、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每层的大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第二部分(2——5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感叹世事更替,但湖水依旧清纯、碧绿。2、文章第一段的“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未必能领略到它的魅力。”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为下文细腻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作铺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心跟瓦尔登湖已融为一体,才挖掘到瓦尔登湖一般人所不能领略的魅力。3、作者是怎样写湖水的颜色变幻的?明确: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的变幻。4、为什么“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说明了瓦尔登湖的水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