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岱山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思考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又好又快”新的发展理念,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还昭示着中国经济坚持良性持续发展的决心,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现实的运行轨道。岱山作为一个典型的海岛县,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利用特有的海洋海岛优势资源,能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打造“富强岱山”、构建“和谐岱山”,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条件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成绩和变化成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的基础条件。经济运行实现了快速平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全县经济增长率经历几次上下起伏的波动,期间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峰谷落差达到44.9个百分点(见图一)。2000年,我县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至200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8%、11.8%、12.0%、13.3%、15.9%、15.4%、18.3%。这就显示出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从2000年到2006年,我县经济已连续七年在10%以上高位势上平稳较快地运行。我县经济增长出现的这一连续几年高位平稳运行的新轨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切合国情,也符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向好的规律。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县域经济增长内生机制不断增强,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态势为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20-10010203040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图一:历年全县经济增长率比较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县GDP总量不断上升。1978年仅为7114万元,2006年突破50亿元,达到54.1亿元。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GDP总量是1978年的12倍,年均增长9.3%。与此同时,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财政总收入仅为1662万元,2006年上升到3.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1712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25.1亿元。岱山综合实力的大提高,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的同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我县的人均GDP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55元上升到2006年的27853元,约折合3567美元。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8000美元之前,工业化进入加速阶段,岱山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的前半期。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150元和8432元,比1978年增长30倍和60倍,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级,由一般吃穿用向高级吃穿用升级,这就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产业结构实现逐步优化。2006年,全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23.8∶35.8∶40.4(见图二),并逐步呈现“一稳、二强、三优”的发展态势。一产主要以水产品捕捞为主,在保持高效精干的捕捞队伍同时,合理调整渔业结构,有序地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着力保持渔区稳定与繁荣。工业经济抓住全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大力推进秀山常石、长涂金海湾、衢山东邦、岱西海舟等修造船项目建设;着力引导水产加工、汽配、玩具、微电机等传统行业加快向精深化、规模化发展。海洋旅游在海洋文化和海岛休闲度假两大基地打造中快速发展、海运业在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中迅猛发展、港口物流在资源开发和市场化运作中取得新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可能。0%20%40%60%80%100%1978年1990年2000年2006年三产二产一产图二:主要年份三次产业结构比较社会事业全面推进。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努力推进义务教育,顺利通过“教育强县”验评,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作用明显。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努力改善渔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深入实施“暖促工程”,积极推进“以奖代保”的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技术培训,完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落实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大力弘扬海岛海洋文化,积极改善体育文化设施,人民群众体育健康意识不断加强,群众参与大型活动积极性不断提高。颁布实施了《岱山生态县建设规划》,全面启动生态县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积极实施海岛绿化工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和封山育林,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管理,全县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文明县城创建工作,荣获省“文明县城”称号。科教文卫事业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稳步建立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成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社会基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按照“目标要准、方向要明、措施要实、效果要好”的改革要求,建立适合我县实际的改革工作机制,形成了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顺利完成村乡(镇)的撤并,撤并到目前的6镇1乡和89个行政村,并组建了39个渔农村新社区。进一步下放了经济大岛管理权限,扩大了衢山自主管理权。积极推进渔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成立了24家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二轮土地延包工作,顺利完成渔农村税费改革。强化项目用地、岸线使用管理,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拓展收入渠道,优化支出结构,初步构建了合理的公共财政框架,提高了财政保障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审批办证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政府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改革得以不断推进。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的各项管理、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性基础条件。当前我县经济,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具有明显的重化工特征;从发展模式来看,属于典型投资驱动型;从产业发展格局来看,正从传统向现代型为主导转变过程中。以上分析说明,我县已具备了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面临问题。我县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目共睹,但也积累了不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而要在“好”字上,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狠下功夫。我县经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但渔业仍是岱山的传统基础产业,涉渔的二产比重较大,工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也较低。2003年三产所占比重虽然提高到了35.5,首次超过了一产和二产,但并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高层次的生产服务业比重低,而生活服务业比重高,正在培育的航运业、旅游业并没有形成足以支撑的气候;传统基础产业随着中韩日渔业协定、国家限制类作业政策的实施和渔农盐民自身素质的限制,渔农盐民转产转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按“英克尔斯的评价体系进行测算,在实现现代化的10项指标中,第三产业和农业占GDP的比重标准价应分别大于45%和小于15%,从近年来的三产比例来看,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二是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与加快发展的愿望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县经济增长很快,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四高一多”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尚未根本改变(这主要和我县岛屿经济发展过程有关)。特别是目前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这是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费强度较高、污染排放较重的时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实际来看,岱山耕地、水等资源并不丰富,且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持续实施,各类项目的审批越来越规范,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已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本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但由于我县经济总量偏小,实力欠强,如人均GDP低于全市的4072美元和全省的3975美元;财政收入在舟山县区比较中处于末尾,在全省也基本处于下游,这些都促使地方经济有赶超发展的强烈愿望,如何妥善处理科学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加快发展愿望的矛盾是当前亟待重视的一个问题。三是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不和谐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但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些因素仍然存在,集中表现我县经济总量相对偏小,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基础脆弱,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差,一旦受到外部不利影响,经济发展就会出现起伏。同时,发展经济到今天,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中要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然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和谐。我县也不例外,一方面重点建设地扎实推进,促进了经济的有效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建设中的征地、拆迁等也制造了些不和谐声音。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人的发展,那么就会加重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力度,使城市的公共服务不断延伸。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教育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使重大工程建设的成果为更多的渔农民群众享受。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县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上述各种问题,我们就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思路2007年,岱山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打造富强岱山,构建和谐岱山,努力实现岱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奋斗目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核心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关系,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重点就是要实现“四转型”、深化“三个新”、注重“两协调”、强化“两支撑”。㈠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实现“四转型”依托临港资源优势,从传统工业为主向临港型工业转型。岱山工业转型的重点是依托长涂、秀山、衢山等岛屿资源优势,突出发展船舶修造和风力发电产业,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省内重要的海洋能源基地。积极抢抓国际修造船基地结构性东移和国际能源紧缺的战略机遇,狠抓船舶修造、能源建设等大项目的引进建设和投产运营,做大做强临港工业。重点支持和发展能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型船舶修造企业,重点是要抓好常石、海舟、晨业等一批已投产项目的产能释放,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产出最大化;积极推进金海湾、东邦、常石三期建设进度,今年起能陆续投产使用,为产后增量打下基础;加快岱西船舶基地建设步伐。拓展船舶配件产业,鼓励和引导现有中小船舶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经营重组,支持和鼓励县内机械、运输等行业通过现有设备技术改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及合资、合作、嫁接等形式向船舶配套业实施跨行业扩张和拓展延伸,尽快形成大项目支撑的全县船舶工业发展体系,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充分利用岱山拥有华东地区最丰富的风力资源和潮流能资源十分丰富的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风电等能源项目发展,在建成衢山风电场基础上,加快大长涂岛、拷门等附近的测风及前期工作,引进并建设海上风电场项目,鼓励发展潮流能等其他新型能源项目,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建设省内重要的海洋能源基地。同时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出口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广泛引入清洁生产、品牌经营和管理集成等先进理念。依托海洋旅游资源,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海洋文化旅游转型。紧紧围绕打造“长三角著名的海上休闲度假基地”目标